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例谈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

2022-11-22 11:37周建峰
中学教研(数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运算直线

周建峰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学数学教学一直重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从“双基”、数学“三大能力”到“四基”“四能”,再到六大核心素养,无不突出数学运算的重要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6大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运算”是其中之一,是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规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1].

在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运算能力不强,学习中“看看会,算算不对”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看似学生能力欠缺,但真正的根源在于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偏重知识和方法,希望通过题海战术达到提升数学运算核心素养,而忽略了对算理的探究,没能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开展运算教学.

数学运算的关键是对算理的探究和算法的设计,包括要算什么、可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实际操作、可不可以优化等.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2.2.3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较好地呈现了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培养蓝本.

1 新旧教材比较

新旧教材都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体现坐标法处理问题的思想,并设置“思考”引导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用较为简洁的方法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但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1.1 教材内容呈现的差异

旧教材设置了“思考”,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P0Q的长即点P0到直线l的距离,但教材中回避了用坐标法具体求解,采用面积法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新教材设置了“探究”,同样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P0Q的长即点P0到直线l的距离,详细地给出了通过坐标法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求解过程,继而利用“思考”引导学生反思优化运算的方法.再用“探究”带领学生利用向量法,通过投影向量运算求出结果,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和向量的工具性.

1.2 教学处理的差异

1.2.1 解决问题的方式

旧教材提及从定义出发推导公式的自然思路,但由于具体运算需要一定的技巧没有呈现运算过程,虽设置“思考”:试一试,你能求出|P0Q|吗?但教师和学生都有排斥烦琐运算的正常心理,教材没有呈现,自然以为是不重视这种“常规思路”,那么教学实践中一般不会采用常规方法.教学中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以下3种.

给定点P0(x0,y0)和直线l:Ax+By+C=0,先分析A=0和B=0这两种特殊情况,然后再分析一般情况:

方法1和教材一样采用面积法或者相似等方法.

方法3同新教材一样用常规思路,但只是为推导结果,不会深入探究改进运算方法.

使用以上3种处理方法时,往往都会回避复杂的运算过程,只呈现运算结果,用较长时间和较多例题在公式的应用上,强化记忆公式,忽视运算能力的培养.

而新教材不仅呈现了从定义出发推导公式的完整过程:基于定义所给定的几何要素,利用垂线求交点,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在此基础上设置“思考”,启发学生反思引起运算复杂的原因,附上一段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发现简化运算的方法,从而巧妙解决问题.新教材的优点在于不仅强调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还启迪学生寻找优化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数学运算素养.

1.2.2 运算方法的选择

旧教材只用了坐标法推导公式,而新教材不仅采用坐标法,还提供了向量法.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有很多,但究其本质进行归类主要还是以上两种,因此在教学时,要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将学生的各种不同运算方法进行归类,这也是运算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侧重点的差异

从教材切入方法看,旧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侧重于“想”,新教材却引导学生“探究”,侧重于“操作”.

从知识和能力层面看,旧教材侧重于知识,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强调“双基”.而新教材通过经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强调“四基、四能”.

从数学运算本身看,旧教材注重算理弱化算法,通过分析教材,使学生明白可以怎么算,但对于复杂的运算采用回避的办法.而新教材则算理和算法并重,通过算理理解算法,反之通过算法实现算理,发挥了良好的育人功能,启发学生深度思考.面对棘手的运算分析原因,探究改进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知其何以使然”.此外,新教材还通过多元处理问题的方法,告诉我们数学运算素养不仅包括运算的能力,还包括运算方法的选择.

2 基于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明晰算理、理解运算的依据,在获取算法和应用算法时应“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认真剖析“获取正确运算结果的历程”,形成“范式”,以规范的数学语言将运算步骤程序化、数学化,并不断渗透运算技巧,探寻运算的“捷径”,使学生逐步养成优化算法的习惯[3].

2.1 寻找算理——要算什么,可以怎么算

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就是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PQ的长度,其中点Q是垂足(如图1).

图1

求出垂足Q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Q|,即求得点P到直线l的距离.

2.2 设计算法——为什么这样算

已知条件是点P的坐标(x0,y0)和直线l的方程Ax+By+C=0,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求得|PQ|(如图2).

图2

2.3 实现算法——具体运算过程

Bx-Ay=Bx0-Ay0.

解方程组

得到垂足Q的坐标为

从而 |PQ|

验证当A=0或B=0时,上式仍然成立.因此,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为

这种求解方法利用坐标法,把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运算得以实现.

2.4 优化算法——可不可以优化

反思上述方法,由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思路自然,设计合理,但运算量较大,特别是其中求点Q的坐标和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PQ|过程中的化简,大多数学生很难单独完成.

针对以上两个计算中的难点,进一步思考有没有简化运算的方法.

思路1“设”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从两点间距离公式求|PQ|的形式看,

能否不求出点Q的坐标,而直接求(x-x0)2+(y-y0)2?

把x-x0,y-y0看成整体,得

(A2+B2)[(x-x0)2+(y-y0)2]=(Ax0+B+y0+C)2,

这里利用了设而不求的方法,循理入法,通过求(x-x0)2+(y-y0)2实现了问题求解,避免了复杂的运算.

思路2由PQ⊥l,可否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优化方法2设直线l与y轴的交点为R,联结PR.在Rt△PRQ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Q|(如图3).

图3 图4

这个方法起点很低,利用了初中的知识,但在求解过程中,发现利用点A,B,C和x0,y0表示|QR|比较困难.

思路3垂线段长可以看成三角形的高,能否构造三角形通过面积法求解?

优化方法3如图4,过点P分别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于点S,R,则可求得

根据等面积法可得

思路还是构造三角形,但利用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降低了长度表示的难度,优化了运算的烦琐程度,以理驭法,这也是旧教材中选择的求解办法.

思路4通过前一章学习,我们知道,向量是解决距离和角度问题的有力工具,能否利用向量方法求得点到直线的距离呢?

由向量知识可知n=(A,B)是与直线l的方向向量垂直的向量,则

通过投影向量,运用向量运算求解,既简化了运算,又拓宽了思考问题的思路,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3 结语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中占据基础性和工具性地位.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通过学生多做、死做、蛮做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载体,扎扎实实地进行数学活动,通过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无限想象,探究计算方向,合理设计算理,通过反思不断优化算法,方可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一展数学魅力!

猜你喜欢
新教材运算直线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画直线
一样长吗?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你喜欢直线吗?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