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晋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从全球政治发展趋势来看,“社区建设作为汇集政治资源的基本手段,从基层社会确立自己执政的社会基础,也成为现代政党行为的一个普遍特征”。[11]从宏观层面来看,社区党建的一个重要背景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新兴社会团体雨后春笋般的冲击,作为一种建制,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的传统管理手段如:强制、宣传和组织已经表现出了一定幅度的收缩和减弱。特别是大众媒体的普及,思想多元化,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出个人化的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商品化的服务和商业的娱乐活动从一定程度上都冲击了旧的社会基础,人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商业娱乐方面而不是组织生活,更多的人离开了传统单位进入了新商业企业,党支部和党委会组织管控力收缩。为了应对党组织的收缩现状,基层党建的调适从社区开展,之所以要立足于社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城市社区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组织架构的最基层治理层面,也是社会变迁最先影响到的层面,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在市场经济中有大部分的社会群体在企业公司上班,脱离了原有的纵向组织,但是这些社会群体最后还是要回到社区,生活在社区,而且新兴的社会组织和两新组织大部分都扎根于社区的空间土壤之中。所以,以社区作为党建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是恢复党组织活力和控制力的科学且必要的方法。
近年,嘉兴市全面启动了“两新”工程建设,计划实现从855 个行政村、17000 多个自然村的自然分散布局到47 个现代新市镇和376 个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总体规划统筹布局,推动村民向现代新市镇、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期间,自然村落将大幅度减少甚至消亡,农村社会结构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城乡一体新社区,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借鉴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也有别于城市社区的新型社区形态。如何做好这种全新的社区形式的管理服务,嘉善县桃源新邨社区、罗星街道南门社区和晋阳社区等社区的党建实践探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桃源新邨等社区正是处于城乡统筹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兴社区,社区党建新模式独树一帜,笔者以桃源新邨“1+10+N 红色联盟”党建模式为主要案例,探讨该类社区党建的具体工作路径与模式创新。
嘉善县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属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大背景下的“村改居”社区类型。在这一背景下,新社区的治理变得极具挑战。
首先,原有的农户成为社区居民,身份的快速变换,但并没有促进公民意识的快速成长。转型前,原有以熟人社会为纽带的村庄相对稳定,村民都生活在同一个村庄,以村庄为界的范围内,大家都相互熟悉,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下,政府大力把村庄都改为城市社区的过程中,大部分互不相识的村民居住到了同一个社区成为居民,破坏了原有的稳定人际纽带,几个原有的行政村合并成一个社区,社区内居民对陌生环境在开始都呈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居民同质性大大降低。
其次,社区存在不小比例的租户,租户的身份背景各尽不同,流动性大,社区治理工作难以有针对地开展,而且大部分租户都忙于生计或是个体经营或是外出打工,党员比例极低,党建活动也难以覆盖这类群体。社区的稳定也取决于它的“短板”,传统管理方式对于这些流动性大、参与度低、素质参差不齐的租户难以有效实现管理,也是群体事件发生的一大潜在诱因。
“1+10+N 红色联盟”党建模式是指桃源新邨党总支与原先十个行政村党支部共同开展治理的结构框架。“1”是指社区党总支,“10”是指原有的10 个行政村,而“N”是指社区内社会组织和挂靠单位,这都纳入一个红色联盟体系,包括其中的社会组织在内如物业公司、手工俱乐部、排舞队等都要在社区联席会议时向党总支做述职报告,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保持政治平衡。在村改社区后,社区建设不断加快,原有村级自治组织不断弱化,为了避免在社区治理中原有行政村的干部对现有的政策和安排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治理效果,在新社区的党组织架构中保留了原有的村级党组织,人数较多的大村如姚庄村和北鹤村设立党支部,其余人数相对较少的村如南鹿村和中联村设立党小组,秉持多元共同治理理念;二、整合社会资源。桃源新邨社区党总支以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模板,强调社会资本,特别是优秀党员干部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许多原先在村级自治组织工作的党员干部,经验丰富,在较为复杂的基层治理环境中工作多年,对于处理群体性事件或者居民纠纷问题比较老练,新社区刚刚建立,居民还不太习惯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居民日常纠纷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正需要党组织整合辖区内的干部资源,党具有其他组织所没有的先天优势,利用党组织的架构做好“人”的工作,盘活社区内外资源,以改善社区治理水平。
“1+10+N 红色联盟”社区党建体系以村级组织改革为先行形对象,合作共治的体系旨在强调社区的认同感把原有的行政组织一并融入到社区党总支的管理体系之下。这种将社区党总支为主导的多中心党建方式比起以往的“线性”控制的社区建党模式有着更大的弹性,能够更好的完成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目标,社区性、网格化等特征十分明显。
社区性。社区党建以社区为工作主体,不同阶层、不同单位、不同组织只要在社区内就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光是依靠社区党总支的力量,也利用其驻区组织的社会资源来进行社区党建活动的开展以促进社区治理。
网格化。桃源新邨社区党总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展开治理,制定了党员包片“零距离”服务,每一个网格包含大概100-200 户,500 多人口,在这片区的居民党员成立网格志愿服务小组,有党总支牵头了解每家每户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居民群众,统计在册并且进行公示,对于已经帮组的或者已经解决的,也相应的公示出来,以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组织性。组织性是桃源新邨社区党建的内核性特征,桃源新邨社区的党建工作覆盖面广、参加的主体多,这都是源于社区完善的组织架构,“1+10+N”的党建新模式整合社区内的主体单位,并以党组织为中心,从而实现组织的多维辐射和深度覆盖。
开放性。桃源新邨社区党建模式转变了以往计划指令型的单位党建模式,社区党建打开了封闭的社区内部空间转向到开放合作的网络社区空间内,把社会与政府两块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彼此沟通连接频率,推进多主体合作共建
1.组织构建:多方合作共建。在共建方面,桃源新邨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四双五联”新机制,四联指:日常管理要双重,原有行政村和社区党总支一起管理;组织活动要双向,活动开展要多方面联合其他共建单位一起举办;形象展示要双亮,要亮出党员身份和社区居民身份;作用发挥要双岗,不仅在工作单位内要发挥党员作用,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也要自觉发挥党员作用,借用社区党校作为活动场地,利用党组织网络定期开展“党群共建、结对共建、党课共上、党日共过”专题活动,相互促进合作与交流。
2.要素配置:整合分散资源。在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转型社区存在资源分散的普遍特征,工作地、管理地、居住地的不同影响了日常社区的管理活动。桃源新邨社区根据该情况,以党总支为上级成立了七个特色党支部,而划分依据是社区内一百多名党员的职业特点,根据职业的不同,分成了管委会、企业、物业、农业、个体、活力等7 个党支部。从事同一个职业拥有相近的休息时间和共同话语,以便日常党组织活动的更好开展以及资源地更好利用。
桃源新邨“1+10+N 红色联盟”党建模式从2010年实行以来,改变了传统的“单位建党”设置模式,将社区内方方面面的组机构织都纳入社区党组织来进行统一管理。红色联盟的建立把原有行政村的党组织不大小地都包含了进去,大村庄设立了党支部,人数少的村也设立了党小组,保持了政治权力平衡,这是重要政治前提。桃源新邨社区作为嘉善县城乡统筹一体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1+10+N 红色联盟”社区党建体系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社区党建建设具有丰富的参考意义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社会精英对于社区治理和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中,精英阶层往往是能够不断进行制度革新、管理创新的能动者,对于具体的工作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总是能够发现一些隐藏的问题并且探寻解决的方法。其次,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精英,是因为占据了社会稀缺资源,对社会其他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或是因为政治身份、或是因为经济能力、或是因为社会或文化权威,相对普通的社区居民更能影响社区管理进程。
在桃源新邨的实践中,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刚刚转型、时有矛盾纠纷发生、社区成员身份比较复杂的新型社区,这时候精英的参与就愈发重要了。在桃源新邨包片“零距离”服务机制中,党员志愿队成员的大多数都是本社区的精英分子。社区为精英们的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精英们为社区党建提供了人力资源,桃源社区这种“制度+精英”的党建模式,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
桃源新邨社区党组织始终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服务工作作为检验社区治理成效的“第一标准”。群众需求解决得好不好,党员干部服务到不到位,由社区、村党组织组成监督队伍,每半年针对居民最为关心的环境、服务、交通、安全、和睦等等各个方面逐项进行打分,分数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统计。并结合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社区、村党组织分别对党员履行“双岗”情况进行考核评议,相互征求意见,考核评议结果及时沟通反馈,作为评选优秀党员的重要依据。
如果光从社区治理的角度去抓,缺少切实可行的运行体制和关系网络,日常的社区管委会只能借助物业公司或临时的志愿者服务对社区展开治理,不能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社区党建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党建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切入点,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党的组织网络很好地整合了包括单位、企业、社团等方方面面的组织,活动以及资源的利用都能有效地展开,不管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命令,还是利用本社区居民的工作关系,开展社区与单位的共建,利用单位的政治经济资源,激活区域化的治理体系,扩大可用资源的覆盖面,优势互补,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之所以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因为我们执政党的价值取向,这里需要厘清一点那就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以公共服务为目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价值概念。有些国家提供公共服务,但他们是独裁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只是他们顺应时代发展的妥协产物,并不居于政府职能体系的中心位置。而与这类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不一样的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组织目标、以服务工作的开展为日常职能体现,服务位于党组织的核心位置。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从温饱型社会转向为发展型社会,人们更多地开始追求精神愉悦、社会服务、组织活动,体现出其社会属性。所以我们也要从以前的“以物为本”转向为“以人为本”。社区党建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应该是其“服务性”,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及提倡服务全覆盖的党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