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范式述要

2022-11-22 22:35王靖雨荆昭延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学范式

王靖雨,荆昭延

(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44)

习近平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观念与学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于指导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宣传、舆论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两个方面。作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虽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但学界对其研究范式的讨论尚不多见。所谓范式(Paradigm)即“解释、规范”之义,理论范式是指被学术共同体广泛接受的某种信念体系,其中包含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一理论范式内的研究,一般具有相同的学科话语体系,并采用类似的研究路径。本文通过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现有成果,发现其研究范式可以分成四种,即:“诠释范式”与马恩经典著作诠释的思想史研究路径,“实践范式”与新闻史学的实践史研究路径,“批判范式”与对西方新闻学理论观点的分析,“建构范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构研究路径。梳理、归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范式,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层面更加清晰,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诠释范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诠释范式”,其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新闻事业的论述”,因此,“诠释范式”的研究内容也就相应的分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事业论述的诠释”和“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新闻事业论述的诠释”。

“马克思认为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两个条件,即理论的彻底性和理论的说服力。只有提高理论的彻底性,用恰当的方式传播彻底的理论,才能将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国新闻事业实践的前提,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进行诠释,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即诠释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并将理论与中国新闻实践相结合。“诠释范式”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最为经典的范式,这一范式的形成历经几代学者的研究和创新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新闻事业相关论述的诠释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新闻事业相关论述的诠释主要有两种路径。

1.通过“考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办报实践活动诠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直接参与无产阶级办报活动。陈立丹[3](2018)对马恩全集中有关新闻事业的一些论述就回归到其办报实践活动中进行阐释,考证出“马恩直接参与的报刊有13家,在20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在丰富的新闻实践中阐释了新闻思想和党报理论”,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办《莱茵报》期间,依据具体的新闻实践,提出“有机的报纸运动”,即新闻真实主要依靠不同报纸之间、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不断互动才能实现。在编辑《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期间,他们提出党报的任务在于组织和阐发党的纲领等党报思想。在创办《新莱茵报》期间,他们提出报纸参与社会运动,与人民发生直接联系的观点。列宁在创办《火星报》时,提出党报是党组织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事业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新闻事业的指导作用。这一类理论成果主要将三者的经典论述总结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并认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和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产生,确立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定位、功能作用、指导方针、工作原则、运行规律、职业传统”[4]。

(二)关于党的领导人对新闻事业论述的诠释

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关于新闻事业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研究主要对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新闻事业的讲话、文件进行梳理和诠释,有学者指出,毛泽东明确了新闻宣传的阶级性,通过指导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活动,将其由“不完全的党报变为完全的党报”[5],明确党报需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应密切联系、组织、动员群众,毛泽东办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要求党领导的新闻媒介,要正确引导舆论,成为国家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强调党和群众不可分割的联系,丰富发展了“党性人民性统一论”[6]。江泽民提出要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健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为党媒开展宣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7]。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江泽民提出了著名的“祸福论”,即“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8],并强调了新闻工作对于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则更为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以人为本”的新闻舆论工作宗旨,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尊重人、爱护人、为人的福祉服务的观点向前推进了[9]。

“习近平的新闻观与宣传观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和一个落脚点,即坚持党性原则、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人民为中心”[10],并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指出“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体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11]。

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于世情、国情的最新变化,回答了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12]。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领会“习近平新闻思想中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真实性原则、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等内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新闻思想一脉相承的,加强对新闻舆论的管理和践行建设性新闻等内容是开拓创新的”[13]。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实践范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在新闻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实践范式”,是对新闻实践活动中践行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经验的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1.在实践中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曾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的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非常注重报刊的组织宣传作用,提出报纸具有新闻宣传和引起社会共鸣的功能[14]。早在1917年,恽代英就提出要依靠群众办报纸,注意研究受众问题[15]。党的新闻事业领导人陆定一于1943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经典范例,回答了“新闻如何才能真实”这一重要理论命题,提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16],开创了新闻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此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石,代表了当时无产阶级新闻学研究的最高成就”[17]。著名新闻工作者邓拓提出“新闻的根本问题在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记者要做到坚持实践、表现事物最客观的样子、服务于人民大众”等极具人民性的新闻思想[18],要求新闻人具有独立人格、敢于求真的“书生办报”精神对我国新闻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19]。改革开放后,著名报人胡绩伟、著名新闻理论家教育家安岗曾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指出“读者调查首先是为新闻改革服务……新闻改革要重视群众舆论,读者调查就反映了群众舆论,可以推动党报的工作,同时对党的干部,对做报纸工作的同志,对做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也都有帮助”[20];安岗[21](1981)强调“我们把读者放在什么位置上,怎样让读者在报纸上就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一切切身问题进行讨论,既是我国人民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报纸的重要特征。我们是把自己的读者看作报纸的主人,读者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代表舆论的主流”。

2.在实践中形成“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方针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来自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李海波[22](2019)通过研究延安时期通讯员运动,发现中国共产党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念付诸党报整风改版,通过宣传教化、组织调控、典型示范、通讯竞赛等细腻繁巨的动员技术,消除新闻专业壁垒,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扩大了群众基础。朱清河[23](2018)等归纳了革命办报的实践经验,认为延安时期,中共吸取在现实的办报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而积累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延安新闻学”,建构起了政党/政治/政权合法性、民族共同体及国族认同等多重叙事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

3.宣传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党的统一领导下[24],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指导下管理媒体。“统一于党性之下的真实性、战斗性、指导性、群众性、党性,历来是我国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25]。“党性属于无产阶级报刊的最高原则”[26]。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线新闻工作者就开始系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批评的方针等[27]。因此,段鹏[28](2018)、邓绍根等[29](2019)提出“在互联网媒体挤占主流媒体生存空间和话语空间的今天”,党管媒体受到一定冲击,应探索具备环境适应性的新思路,基于法治化的框架,坚持以“党媒姓党”“党管媒体”的管理方法指导实践,对媒体在互联网空间内的作用功能进行规范引导。

(二)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具体的新闻实践

1.要辩证认识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

“新闻实践史认为新闻传播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0],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王润泽[31](2019)提出“从史料出发的实践史研究范式更能够彰显中国新闻文化的历史特质”。近代以来,中国新闻媒体的实践反复验证着西方新闻真实观的局限性,这引起中国学者的反思,学者们普遍认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指导新闻理论研究,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中国的新闻实践。因此,杨保军[32](2006)提出要处理好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辩证关系,认为“新闻真实包含很多方面,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新闻应该呈现‘整体真实’”。王润泽等[33](2019)则认为中国新闻业应以“沟通”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解构西方社会新闻价值话语霸权。

2.增强“贴近性”,把控网络舆论工作的政治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于一身的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不断表明,新媒体对于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加,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把握好新媒体时代舆论工作的政治方向已成为党的新闻工作和学术研究面对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指导新闻实践工作。新型主流媒体应在群众路线思想的指导下,具备“用户思维”、增强“贴近性”,把控网络舆论工作的政治方向[34],以此构建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形象[35]。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同时,使用故事化叙事、话题引领等策略将新闻价值与传播效果高度结合起来,创造政治传播新语态[36]。同时,学界还应对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下的中国新闻业中存在的新闻伦理失范等问题进行反思,新闻业在把握时效度的同时,要推进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重视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37]。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批判范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批判范式”,分析了西方新闻学的理论观点,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体与文化,以及西方新闻观念中所谓的“新闻可以超脱生产关系的束缚,达成中立客观”的观念进行分析和评判。

1.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体与文化。有学者考察了霍克海默、阿多诺、施威蓬豪依赛尔等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批判学派开始揭示现代社会“以科学的名义实现对人的奴役和控制的本质”[38],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被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和后现代主义等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继承与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下社会已经变成“仿真社会”,社会本身已经被技术化,“数字劳动”对人的异化成为难以忽略的问题,社会需要警惕技术资本的意志对于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进一步聚焦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阶级性、虚伪性,洞察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39],“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党派主义、导向主义超过了新闻专业主义”[40],新闻传媒会受到政党、资本集团的利用和影响,这导致了西方新闻传媒难以践行所谓的客观性原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垄断资本对媒体控制的强化以及美国对外政策中出现了更明显的霸权倾向,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大有连最基本的表面客观性也不顾的新发展趋势”[41]。

新闻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今天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局面是前所未有的,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4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西方现代化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展开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由于其理论的高度自洽性以及社会科学领域“西方中心主义”的存在,排斥了其他理论解释现实的可能,也出现了现代性危机。20世纪初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对资本主义体制的不合理之处展开批判,如批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生产关系的固化等现象。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媒介社会学将西方新闻理论置于宏观社会运行中考察,例如美国学者托德·吉特林就提出,大众媒介不过是顺应即有的社会结构进行新闻报道,而新闻只是一种“媒介镜像”,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这些观点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建构范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建构范式”,融众家所长,在“诠释”“实践”“批判”范式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尝试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体系。由于涉及哲学层面的理论再造,“建构范式”的研究路径,主要采用哲学研究的思辨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研究也在全国展开,学者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学术思想指导原则的重要性

朱清河[43](2020)认为,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谱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篇章》基本上解答与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主要问题与论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最核心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44],“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同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相结合,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活的灵魂”[45],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领域。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使其在中国不断得到深化与本土化,扩大群众基础,就要敢于拥护和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探索和实践[46]。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好新闻的公共性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核心和基本原则,“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正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47]。“天下为公”的公共性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有学者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要传承历史的家国情怀,植根于新闻实践,服从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社会重任[48]。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过程中,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经济利益或其他考量之前”[49]。

3.利用比较新闻学研究,不断明确中国本土新闻体制的独特性

有学者认为,在面对新闻学与新闻传播学、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等若干问题时,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西方新闻思想,对其进行科学和全面的剖析,解放思想,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50]。学术研究必须“摆脱理论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哲学,摆脱理论为少数人、上等人服务的立场,基于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现实,完成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的抽象化和理论化构建”[5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提供理论铺垫。

4.强调在中国特色基础上,发展“建设性新闻”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媒体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52]。虽然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最先提出,但我国的建设性新闻有了新的发展,“它强调两个重点:积极和参与”[53],一方面注重新闻作品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强调记者与媒体“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5.探讨新闻的真实观念与规律性,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

杨保军[54](2018)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构了新闻价值论、新闻真实论、新闻规律论、新闻本体论、新闻主体论、新闻道德论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提出要把握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概念系统中的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统一真实要求可以落实在每一具体的报道中,但中观、宏观层面的统一真实要求,首先要落实在新闻真实观的确立中,进而在新闻实践中努力用统一真实观指导新闻的真实报道,努力实现不同事实之间的结构性平衡,使社会大众通过新闻方式有更大可能、更多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社会。

五、结 语

上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范式基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径,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基本框架。“诠释范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重要讲话等进行深入解读,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重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新闻工作者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实践范式”遵循实践发展规律,以“诠释范式”为对照,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批判范式”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原则,分析了西方新闻学理论,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构范式”则在前三种理论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社会关系,以及按照社会关系创造出来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都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55]。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应在研究马克思经典理论过程中,扎根中国实践,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式,探求具有普遍性和自主性的理论,致力于理论的系统化。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学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