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恬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有力之举。当前,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地学校开始探索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以保证在特殊时期教育活动依然可正常进行。部分幼儿园也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和家长、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互动,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学习具有特殊性,幼儿园网上教学活动很快被喊停。在疫情期间,幼儿园陆续采取封闭式管理,给家园共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鉴于此,幼儿园教师或是家长都应把握好“互联网+”的优势,引领家园共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教育进行多方位创新,为幼儿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助力,更好地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1]。但因各地经济发展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家园共育的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从赣州市的学前教育状况来看,其和一线城市间还有着较大差距,今后需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探究,并寻找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家园共育水平。
当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教改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对于学前教育改革的问题,国家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对学前教育任务进行明确,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加之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也加大了支持力度,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基于此背景下,赣州市幼儿园“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建设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因此具有较大可行性的[2]。
信息化技术使得沟通交流更为便捷,信息也可实现高效分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使得家园之间进行更好的联动。我国在2020年时就有9亿以上的网民,可见网络的普及率已非常高,在网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为中青年群体,这部分人基本每天都会接触互联网。现如今,在线教育用户也已突破1.4亿人次。可见,互联网教育已拥有相对扎实的基础,家园间的信息交流在技术层面也有较高保障。同时,家园在信息化技术助力下,可以进行更为便捷的沟通,如家长可利用互联网直接将作业完成状况反馈给学校,以实现合作育人的目的。
在疫情时期,学前教育无法像往常一样开展,为使得停课而不停学,大多数学校都采取线上授课的形式和孩子进行沟通教育,但一直居家教育的状态也陆续呈现出家庭教育问题。很多幼儿就是因为家长没时间、未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引导,导致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家长一味地担忧孩子,却无法找到适合的方式来引导,极易出现家庭矛盾[3]。所以,互联网的利用对于家园共育的开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学前教育在以前也引入了互联网技术,但应用过于浅表化,对教学可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难以将所有的优势发挥出来。基于此,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和家庭加强沟通,对教育过程进行优化,还应确保幼儿发展需求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
城市中的父母对于家园共育大多采取支持态度,也愿意为幼儿创设有优质的环境,所以家园共育的开展也较为顺利。但农村由于硬件与资金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家园共育基本都流于形式,教学成效也是极为有限的。而农村基本都为留守儿童,这些幼儿都是爷爷奶奶照看的,受到老旧思想以及教育背景的影响,其幼儿教育理念有所偏差,对家园共育重视度不够。所以,赣州市如何利用互联网,发挥家园共育更大的价值,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幼儿园开展各种类型的亲子活动,家长都未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很多家长都是被动参与的。与此同时,某些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到幼儿园,就应放心交给老师,自己无须过多干涉。此种错误认知会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4]。家长们普遍存在一种理念,即孩子在园内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其他方面的发展却被家长们忽视,导致幼儿并未实现全面化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而此习惯的养成仅依靠教师引导必然是不够的,家长也应多加引导,并做好配合工作。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引导重视度相对较低,认为孩子的教育应交予专业的幼师负责,所以在家园共育中的参与性极弱。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在家园共育开展过程中应当相互尊重,一同朝着相同的目标而努力。但通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参与家园共育,很少会主动向园方提出建议。此种现象在赣州市幼儿园是普遍存在的,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家庭参与度不足,加上家庭与幼儿园间的沟通较少,弱化了幼儿教育效果。之所以会出现此问题,一方面是家长与园方对自身在家园共育的定位有所偏差,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采用的引导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工作也随之改变了方向,不仅获得了正确的指引,也拥有了更强大的助力。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当中,可提升工作的开展效率,但家长对于互联网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对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把控不足。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忙,爷爷奶奶负责带孩子,此类群体观念落后,更不会主动接触互联网,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可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因家长们的成长经历、工作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其育儿观念也存在较大不同。同时,家长的育儿观念和幼儿教师之间又有显著差别,加之平常沟通欠缺,使得教育矛盾不断加大,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也不断下降。还有一些家长将幼儿教育等同于知识的学习,有强烈的小学化教育倾向,忽视孩子的素质培养。此外,很多家长很少会主动和教师交流,使得家园共育凝聚力较弱,科学的育人理念也无法切实落实到位[5]。
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属于常态化的教育模式,也是未来幼儿园教育的主流模式,但目前监管评价不足,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效果。通过对赣州市幼儿园的状况进行了解,大多数幼儿园在互联网的利用方面相对不足,只是将其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发布一些通知以及活动照片、视频等,很少会推送指导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幼儿园应建设高效的沟通平台,指导家长如何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有效培养,并有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为线上交流提供辅助,使得家园共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可逐步踏上正轨。
幼儿教师平常与家长联系较少,基本上都是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进行沟通,沟通形式较为单一,这些社交软件通常都是发一些孩子接送时间、学校伙食等内容,因而在家园共育中信息技术可起到的效用非常有限。
“互联网+家园共育”合作模式必须要基于幼儿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上,以此来保障合作教育的有效性。在共同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将持续发展作为需遵循的合作教育原则,使得在此模式之下幼儿能够真正实现持续发展。此外,还应结合社会的变革对合作模式进行调整,使得合作的作用能够持续发挥出来。
在家园共育实施时,教师不可由于幼儿园家庭环境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幼儿园只有做到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任何一个家庭,使得各学生都可享受相同的教育待遇,如此家园共育的成效才可实现最大化。
幼儿园和家庭间需要获得相同的教育信息,即在信息方面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一方面,家庭必须要突破传统思想的约束,不可将幼儿教育全权交予幼儿园,要意识到家庭同样是关键的教育场所,所以需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幼儿园积极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应开放教育资源,使得家庭和幼儿园间能够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总的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提升开放度,才可使得合作模式实现创新性发展。
从赣州市学前教育整体状况来看,不同幼儿园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幼儿园需结合自身的状况以及幼儿家庭的情况,对家园共育模式进行科学规划,可以参考其他幼儿园的做法,但不可直接复制,否则极易起到反作用。
互联网背景之下,幼儿教师积极开展家园共育工作,使得幼儿教育迎来了新的希望。家长在此过程中积极配合,使得教育合力发挥更显著的效用。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使得家园共育的合作模式更为完善,也有了更强大的推动力,引领幼儿在更为灵活的体系下愉快学习。对于赣州市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园共育工作以及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应由下述几方面进行探索。
幼儿发展需要教师、父母、幼儿自身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所以家庭与幼儿园存在的教育因素必须要统一起来,才可将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家长不可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自己就无须负责孩子的教育,一切都有教师照看,这种心态必然会影响孩子成长。在家园共育中,家长不单是教育支持者,也是决策参与者,必须要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幼儿园教师都是参与过专业培训的,其掌握着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能,但教师所了解的是所有儿童的整体特性,家长则是对自己的孩子有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师和家长间应该多加沟通,让双方都可更为了解孩子的习惯、心理诉求。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应积极鼓励家长将自身的主体优势发挥出来,不可一味地配合幼儿园工作,而是要成为教育主体,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外,也需要负责信息的发送。
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渗透互联网技术,可为家园共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若要使得幼儿教育成效不断提升,家长和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一方面,注重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幼儿园可开展针对性的讲座,并通过线上课程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挥更显著的教学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家长的信息化素养方面,主要可通过开展公益性知识讲座的形式来实现。
例如,幼儿园在教学中将渗透互联网技术作为主要内容,开展对应的知识讲座,并邀请家长积极参与讲座。同时,家长也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加深自身的理解。此外,家长和教师应通过多渠道进行联系,彼此切磋从而提升信息化素养,一同寻找助力幼儿发展的策略。在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学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使得教学达到更显著的效果。幼儿园可通过开展网络调研工作,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接着再让家长及时提出反馈。同时,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步伐,灵活利用网络技术,在家长配合之下,更为充分地体现幼儿教育的意义。
例如,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施家园共育,组织孩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通过读书、绘画等活动形式的开展,使得家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缩减和孩子间的距离。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基于QQ、微信等平台之上合理开展教学,促使家园共育更为顺利地开展。正常来说,多媒体技术可应用于家园共育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如针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来制作PPT课件,并将课件分享给家长,使得家长能够更加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内容。此外,幼儿教师通过制作动画与视频内容,呈现给幼儿更富趣味性和针对性的优质内容,将教学活动的意义更好地呈现出来。例如,有些幼儿园专门开发系统App,为家园共育的实施提供支持。家长可通过App随时观看幼儿的状况,这样家长能够更为了解孩子,同时提升对幼儿园的信任度。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实施家园共育模式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密切沟通,如此才可使得活动的落实更为高效。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旨在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多加关注,并关注孩子能否将自身的需求清晰体现出来。同时,教师应对孩子在家中的状况进行了解,对比孩子间的行为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幼儿园可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引领家长加入共育活动,使得家园共育模式更加完善。
例如,教师可组织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亲子活动,教师可在网络发布活动的内容,使得家长对活动的规则与目标有更清晰的了解。对要求有清晰了解后,家长可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实现家长和孩子的良好配合。如两人一起运送乒乓球,在相互配合之下,孩子的协调力可获得有效锻炼,也可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家长也可利用网络技术,和孩子一同观看亲子趣味电影,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平台需要有效监管才可更好地发挥价值,而监管机制应由家园两方共同制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尽管家园共育可通过微信群、QQ群等渠道进行互动,但目前的互动内容大多都是家庭环境、育儿需求等,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且有很多群内的家长在发广告刷屏,导致他人的信息接收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和家委会成员可制定群内的交流细则,保持良好的线上教育环境秩序。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中,将家园共育和互联网进行结合,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可有效弥补以往家园共育存在的不足。为更好地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幼儿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打造幼儿的成长手册,让家长通过手册更为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变化状况等[6]。
例如,幼儿教师可通过网络技术建设幼儿成长手册,并针对每个幼儿单独建立电子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孩子的年龄、学习状况、成长情况等内容。教师需要多加关注幼儿在园中的言行并记录下来,如实在电子手册上体现出来。而家长也需要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进行如实记录,将其上传到电子成长手册中。而通过此手册,家长和教师都可对幼儿有深入的了解。而且,教师通过成长手册可更具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家长也可适当性提供建议,帮助幼儿实现综合性发展。如此一来,家园共育可基于网络技术之上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体现家园共育的精髓。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仅对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权利和义务作出相关约束和规定,而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还不够。我国学前教育虽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近些年国家在学前教育上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表明其所受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赣州市幼儿园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家园共育工作,需要有法规政策的保驾护航,以及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如此才能为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管理提供保障,进而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