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锋 郑佳文
1.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教育的信息化是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1]。这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重大时代意义。“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是推动教学改革,实现“课堂革命”,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高等教育改革以来,Z高校积极推动以“雨课堂”为代表的信息化智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着力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变轨超车,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借助SWOT分析方法,对“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在Z高校课堂教学的实证性研究,既有利于推动“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持续健康向前发展,又有助于发挥“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变革作用。
Z高校是西部G省的一所省属重点医科大学,该校为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把学校内涵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点,大力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运用技能,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Z高校于2017年10月专门成立了信息化教学技术教师工作坊,对任课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与业务指导。
第二,打造层级培训体系。为了快速推进“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在全校的运用,学校首先集中培训二级学院骨干教师,然后通过骨干教师再培训其他教师的层级培训体系。自2017年至2021年,教师工作坊直接共开展20期培训,共培训1200人次,占学校教师总数的48%。通过院系进行二次培训,98%的教师参与了培训。
第三,改造基础设施。大力推动“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运用。Z高校从2018年上半年起,在对办公室、教室进行无线网络改造和系统升级的同时,加大了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建设。2018年下半年购置并开始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并在全校教室的电脑上安装了雨课堂APP。
第四,制定奖励措施。为提倡鼓励教师通过雨课堂开展教学,Z高校教务处对雨课堂使用率高、应用效果好、课程资源建设有基础的课程,纳入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并将其作为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遴选对象。同时教务处每学期将对各教学单位使用雨课堂授课的应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考核评价,对于使用雨课堂授课表现优异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并适度提高课酬标准。
总之,该校在全校推行的“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数据驱动教学,全面提升了师生课堂教学体验,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多部门协同推进。该校把推动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作为推动内涵发展的突破口,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形成了以教务处牵头,教师工作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电化教学中心、计划财务处、设备管理处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设立专项经费,经费保障充足。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学校设立专项教学改革资金,经费保障充足。三是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该校具有优良的教学改革传统,广大师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化教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愿望。为进一步提高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建设与数据管理能力,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引导、示范效应和规范管理的作用,学校各二级学院专门成立了负责“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院级和教研室管理员,并对职责等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四是表彰奖励及时。学校对教师使用教学平台选择、课程资源建设不做限制,但是鼓励教师们优先建设和应用好校内的课程平台,对于“雨课堂”使用率高、应用效果好的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表彰奖励。
一是设备老化、网络拥堵。“雨课堂”智慧教学对于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以及网络运行速度要求较高。一方面,学校原有教学设备老化现象突出,虽然软件陈旧容易得到解决,但大面积更换硬件仍面临很多困难。另一方面,虽然学校普及校园网络,在每一个教室也都安装了无线网络,但全校多数课程同时采用“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网络后台不堪重负,自动掉线现象频发。据统计数据显示,周一到周五上课较为严重,而周六周日选修课几乎不受影响。二是教师、学生负担加重。对于教师而言,采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做出比过去更多的工作。例如构建课前预习任务及测试题目、设计课内随堂测试题目、布置课后复习及作业等,基于课堂在线教学的新型教学教案,老师需要以PPT或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后台。对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疑惑、问题、测试情况等教师要在后台予以解答。学校也将这些数据作为监控和评价教学的一项指标,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解疑释惑。教师使用雨课堂软件来补充传统的课堂教学,无疑需要付出额外的精力[2],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于学生而言,每门课程都有预习任务,都有测验环节,都有课后作业,而这些内容都以可视化的后台数据予以清晰呈现,学生疲于应付,学习负担加重。三是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学习,专注度有下降趋势。由于该校大力推进“雨课堂”智慧教学,手机作为“雨课堂”智慧教学的终端,只要上课学生便开启了“看手机上课”模式。点名、回答问题不在是举手发言,更多的是用“手机作答”。原来的课堂学生看手机被视为“违规”,“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不能离开手机。长此以往,学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与手机屏幕为伴,学习专注度势必下降,视力也必将受到影响。
一是国家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1],2018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如今,全社会利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潮流。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二是国家网络带宽提速降费明显。互联网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以“雨课堂”智慧教学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对网络的稳定性、网速带宽都有很高的要求,还包括资费标准等。Z高校所在G省全面实现“全光纤化省”,正式步入“宽带2.0”时代。全省宽带网络加速向千兆网络过渡,并继续加大“提速降费”力度,让更多群众体验到“高速宽带”所带来的便捷。三是雨课堂平台技术更加成熟、功能更加多样。“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技术更新很快,在全球使用高校已达10000多所。2020年春季学期以来,为配合线上教学需要,课程文件的容量从1G扩大到4G,课程文件的自定义分类数目增加到16个教师可以设置课程文件开放时间,学生微信端新增作业提交功能,为学生增加教师通讯录功能,学生可以选择指定教师发送邮件等。总的来看,“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技术、优化功能,使得课前学习形式灵活多样,课上检测快捷及时,师生互动轻松自如,作业题型类型多元,数据驱动全景详尽。
一是网络扩容国家管制。由于学校网络带宽不仅仅是费用问题,还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管控。“雨课堂”对带宽的需要与网络扩容受政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的使用效果。二是学生手机电量不足问题。“雨课堂”智慧教学需要学生通过手机终端方能进行。由于Z高校在全校各门课程同时开展,学生手机电量不够成为常态,教室加装改造充电设备受制约。三是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学生视力、深度学习产生影响。“雨课堂”智慧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困惑。例如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视力、深度学习的影响。学生上课必须是手机不离手,一旦手机忘带了、卡了或是出了故障等,都可能对其学习或课程评价产生影响。这种以后台数据为主的评价体系难免有失偏颇。四是“雨课堂”网络后台的“隐匿性”操作可能出现“虚假”的教育效果。“雨课堂”凭借其强大的功能设计,使得课前预习以及课后测验都能在网上进行,而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雨课堂”注册的实名制与网络后台操作的“隐匿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换言之,使用张三学号登录“雨课堂”学习的,有可能不是张三本人。一旦学生投机取巧,或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为了取得好的平时成绩,不可避免存在个别学生找人代替自己预习,花钱雇人帮助答题。最终可能出现与“雨课堂”智慧教学研发初衷相背离的“虚假”的教育效果。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探索智慧教学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应用新模式,使课堂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的固化,实现“实起来、活起来、新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夯实“雨课堂”智慧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师运用“雨课堂”智慧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避免一刀切。同时,对经常使用“雨课堂”课程的教学时间、地点、上课人数等,进行优化布局,避免高度集中在一个教学区域,这样既能提高效率,也能避免网络拥堵。“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要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技术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学生视觉疲劳。
一是“雨课堂”智慧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它能够极大提升课堂效率,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课前、课后时间,如何高效率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避免过多挤占学生业余时间,需要教师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方面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二是“雨课堂”智慧教学呈现全程数据化的特点,一方面为课程教学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但另一方面,这种可视化的数据必然给师生带来某种紧张和忧虑,甚至有的学校把这种数据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高调宣称用“数据”说话,以至于师生不是把重点放在课程上,而是盲目追求数据,教师千方百计追求“到课率”,甚至有的教师把二维码发给没上课的学生签到打卡,“制造”全勤数据;有的教师绞尽脑汁追求所谓的“互动感”,每隔15分钟停下课来,让学生发弹幕等。这种虚假数据背后,最终丧失了教育的初衷与良知。
总之,以“雨课堂”智慧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极大地改进了传统教学的形式和效果,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并善用这种工具,以便为教学改革赋“正能量”、添“新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