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2-11-22 21:12葛晓磊
山西青年 2022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生活

葛晓磊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899

生活方式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在内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总和。它是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生活渗透在人类日常生活各领域中,极大影响了身心健康的完善和发展。作为热衷于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由于知识和环境等后天优势,与互联网关系密不可分,这既让生活和学习更加便利,也使大学生产生了较传统生活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更给心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生活方式概述

(一)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

网络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在互联网所创造的超时空情境中通过特定的数字、文字和符号等媒介技术为中介来传递和交流信息,以实现人机互动、人际互动和自我互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2]。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特指大学生网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在网络世界里进行学习、休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全部活动形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二)网络生活方式的特点

网络生活方式具有平等、匿名、虚拟、超越、有限等特征。第一,平等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主体地位的平等[3]。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沟通,主体地位的平等得到强化,行为的道德制约较之现实世界却有所弱化。第二,匿名性主要体现在网络生活中角色的隐匿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地创造角色,随意地选择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来隐瞒真实的自己。第三,虚拟性主要体现在网络生活环境的非现实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一切可感的现实世界都可以被重塑甚至复制。第四,超越性主要体现在网络突破了时空,现实距离被拉近。互联网技术将全世界变成了一个“电子社区”,不同国籍、种族、信仰、风俗、价值观的“社员”的观念和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能够冲破时空限制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五,有限性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在网络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进行网络交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类型

对于引领时代的群体,网络逐渐成为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经济消费和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基于以上阐述,笔者从学习、休闲、经济和政治四个角度来探讨网络生活方式。

第一,网络学习生活方式。相比于传统学习,网络学习无需考虑时空因素,以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依托网络平台完成教学、交流等规定任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学习行为。第二,网络休闲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满足大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的主要手段,成为闲暇生活的重要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例如丰富的娱乐、时尚的交友等。第三,网络经济生活方式。经济生活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随着网络的兴起,人类经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网络购物、网络炒股、网络订票等方面。大学生思维新潮,热衷于网络消费也就不足为奇。第四,网络政治生活方式。在公共服务网站等空间上合理表达诉求进而给公共决策提供参考的一种远程民意表达形式。

二、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出现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具有双重作用。对于“知、情、意、行”正处在发展变化中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充满了神奇与未知,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度。

(一)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凭借信息量大、影响甚广、功能齐全、传递便捷、气氛自由等优点向当代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了探索新生事物的兴趣,增强了其学习和掌握网络技能的动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够遇到更多新事物,开阔了认知视野,激发了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了心智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常使大学生应接不暇,集中关注的时间过短,更不用说去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大学生极易形成“弃思考、丢本质”的思维方式,误导大学生养成以“看”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网络上的超量信息还可能干扰选择,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面临选择困难时,更多的人会求助于网络,轻点鼠标,就会出现各种建议、方法和观点。而这些超载信息有时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不仅得不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混乱。

(二)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生活中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与情感表达的渠道。网络生活方式的匿名性瓦解了个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各种约束和抑制。个体可以丢掉生活中的包袱,将真实的郁闷、压抑、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通过网络平台展现和宣泄,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上还可以突破年龄、性别、地位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得到毫无功利的友爱、关怀与尊重,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人际环境,满足情感方面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和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情感迷失,造成人际互动障碍。大学生长期迷恋网络,在网络世界中倾注大量情感,容易忽视现实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会造成现实生活中情感的麻木、匮乏与冷淡,导致人情的淡漠和疏远,无法真正体验到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以及快乐。心理学家克劳特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使用因特网的大学生调查对象与同学朋友的交流明显减少,孤独感加剧,并出现严重的压抑,甚至存在与现实世界产生脱节现象。

(三)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体现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4]。个性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在这张扬个性的时代,网络生活的自由、开放、民主、平等、“无中心化”等特质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了独立人格的形成,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自由平台。在多元性的网络社会里,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个体可以自由地展示现实生活中隐蔽的个性,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的匿名性、无规范性以及游戏的丰富性可能导致大学生发生人格扭曲,进而丧失自我。对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新奇世界。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自控能力差,加之网络空间缺乏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很容易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长期以“虚拟形象”出现导致其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与参与意识逐渐弱化和丧失,进而变得情绪低落、缄默孤僻、冷漠、紧张,形成虚拟人格、封闭人格、迷惘人格、双重人格,发生人格变异,严重时会诱发网络犯罪。

(四)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价值观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内容良莠不齐,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严重干扰。

一方面,网络正面舆论能够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符合社会进步趋势;另一方面,网络负面信息具有不可忽视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第一,网站上的垃圾信息,例如黄色、暴力、封建迷信等信息极大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误导了大学生的思想观点。第二,容易产生意识形态西化倾向。大学生长期接受网络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容易动摇正在形成之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和人生观的错位。第三,互联网的高度隐蔽性还有可能引发说谎、任性、游戏人生、道德观念弱化和淡漠等现象。

三、促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自我教育,养成合理的网络生活方式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面对网络生活中屡屡出现的暴力、色情等腐朽思想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大学生首先要保持思想上的积极、健康与进步。其次,坚定政治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去分析网络中的各种思想观点,独立思考,防止人云亦云,不断提高判断力。

2.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大学生更应拥有道德自律与法治意识。第一,自觉遵守网络公德,文明上网,诚信交往。第二,严格自律,主动抵制和打击有害心理健康的网络垃圾信息。第三,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举报网络诈骗、盗用账号、侵犯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

3.善于利用网络为学习、工作、生活服务

网络虽然有弊,但只要运用得当,也会使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第一,网络信息较其他途径的信息具有更新及时、传播迅速的优势,大学生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利用含金量高的科学文化信息来服务学习。第二,大学生应该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技术基础,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谨慎运用网络金融工具、理性地进行网络消费、积极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生活,带来全新体验。

4.自觉为健康网络的建设出一份力

健康网络的建设有利于符合大学生对于追求网络生活品质的要求。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生活中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网络生活内容,自觉参与健康平台建设,勇敢地与违反网络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维持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学校教育,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网络心理教育是指网络作为媒介可用于心理辅导,化解心理矛盾,培养良好素质,以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第一,培养网络心理教育的主体。高校应组织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技能指导和专业培训,自身也应主动投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启发和开导,鼓励成长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第二,构建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如举办网络沙龙、开展网络知识答题、组织心理画像设计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和依托,构建沉浸式的活动体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要。第三,在校园网中设立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和学术主页,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条件,从而减少网络心理障碍发生的可能。

2.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重点培养:第一,在全校开设通识心理学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引发学生对网络心理学领域的兴趣和关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针对各种现实状况定期举办心理辅导班;第二,加大高校心理咨询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申报重大心理科研项目;第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区分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回访,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第四,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三)社会教育,主要是政府部门加强网络监管与立法

政府部门要提高各种网络信息的准入门槛,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侦察与监测,如安装信息清理和过滤软件,加强对网上信息的实时跟踪、监控,对有害信息加强过滤,确保网络文化的净化,减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心理的侵蚀与伤害。此外,完善网络领域法制建设和教育,加大网络立法工作,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修订和完善关于打击网络犯罪、维护信息安全、保护上网隐私、防治网络谣言、惩治网络欺诈等方面的法律条文,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从而学会在网络世界里保护自己,实现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生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生活感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