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婷
(鲁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从本质上讲,民间舞蹈其实是社会基层人民群众对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通过多种不同的活动相互结合最终呈现出一种极具艺术感的艺术形式。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际舞蹈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民间舞蹈有一定的了解,并将这种了解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为后期开展幼儿舞蹈教育、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奠定基础。民间舞蹈在学前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有着极高的技术价值,对整个学前舞蹈教学也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视,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民间舞蹈元素,提升其艺术修养。
高等教育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社会行业中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定,这意味着高等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所有与舞蹈相关的教育活动与实际社会幼儿的需求及在学习中的追求是息息相关的。但当前很多教育者对民间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很多时候并没有将相关的舞蹈课程与民间舞蹈元素进行有效融合,而是从更加商业化及功利化的角度进行舞蹈教育,更注重的是舞蹈技术及舞蹈动作的教学。而家长评判幼儿是否获得有效教育的标准也往往是其能否做出标准的舞蹈动作,但这对提升幼儿对舞蹈内涵的理解及舞蹈艺术修养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社会学前舞蹈教育的现状如此,高校中学前舞蹈教育教学自然也是如此。
高等院校在实际对学生进行学前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一般会进行多个舞蹈种类的引入,以便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思维。这是因为学前舞蹈教育所要求的并不是高深的舞蹈技术,更多是偏向于编舞及舞蹈教学,因此更多的是要带给学生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进步。但在实际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师并不能将舞蹈艺术与民间艺术进行恰当的融合,因此当前学前舞蹈教育通常是借助一些外来舞蹈来开展的,对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及与我们生活关联紧密的民间舞蹈元素涉及较少,这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浪费,也无法引导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随着整个舞蹈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间舞蹈逐渐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将其引入高等院校学前舞蹈教育中是极为合适的一项举措,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舞蹈学习感受。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民间舞蹈在整体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再者关于我国民间舞蹈教育的相关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如此就造成了高校在实际开展学前舞蹈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引入民间舞蹈教学的相关内容时,容易出现教学目标错位的情况。在开展相关教学时,教师会觉得民间舞蹈的应用价值不够高,无法对相关的舞蹈文化或者是民间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舞蹈知识时,也只会一点点引入框架,从舞蹈教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无法体现相关舞蹈教学的内涵。如果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或者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自身的真实情感有效融入进去,那么最终的舞蹈自然就不具备足够的感染力。正是由于教学目标存在着错位,才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学生的舞蹈素养无法得到显著提升。对教师而言,在实际开展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方向,制订出符合幼儿教育环境的教学目标。从教师角度来看,在将民间舞蹈融入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细化教学目标,以月度为单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高等院校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引入与民间舞蹈相关的元素来帮助教师开展日常的学前舞蹈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民间舞蹈元素的潜在价值,对相关的教学目标有更加明确的定位,不断借助民间舞蹈对学前舞蹈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在获得技能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文化内涵及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高校在开展学前舞蹈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极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明确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达到怎样的水准,拥有怎样的能力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舞蹈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未来的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发幼儿的艺术素养,能够简单地进行一些舞蹈的编排,根据幼儿肢体及智力发展状况设计合理的舞蹈教学方式,对幼儿舞蹈学习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学前舞蹈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考量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外,还应考虑到未来幼儿教育的从业要求,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过分重视学生对舞蹈技巧的学习,而是尽可能广泛地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舞蹈去帮助学生提升舞蹈方面的艺术修养。民间舞蹈元素作为我国舞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是相关教学引入的重点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被引入之后也应该从学前教育的本质出发,设计出既符合高校学生学习,也满足幼儿肢体发展需求的舞蹈动作,并根据民间舞蹈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去进行具体舞蹈曲目的编排。当然除了固定的舞蹈动作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舞蹈进行创新,让学生对民间舞蹈元素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在后期帮助幼儿学习相关舞蹈时就能够提炼相关元素进行舞蹈教学的创新,这对学前舞蹈教育的开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除了明确教育目标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即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从事幼儿教育相关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目标。首先,是针对性目标。教师在结合民间舞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群体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进行民间舞蹈练习时要细化对动作技巧的讲解,提醒学生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让肢体语言呈现出一定的美感或者是趣味性,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尤其是小中班的幼儿,他们自控能力差,课堂节奏难以把控,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分析此阶段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展现舞蹈动作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其次,是差异化目标。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园阶段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女孩子一般更喜欢舞蹈,所以在课堂上展示民间舞蹈时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在导入民间舞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革新教育理念,在现有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确保男孩子也能够被吸引,从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
高等院校在将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学前舞蹈教育中时,除了需要对相关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外,还应该对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便民间舞蹈元素可以更加顺利地融入相关教学中。一方面,传统学前舞蹈教育模式是在过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衍生而成的,如果将民间舞蹈的元素融入整个的学前舞蹈教育中,教学内容及整个教学体系都会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模式自然也就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对相关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便其能够与当前的教学更加契合。另一方面,高校过去应用的学前舞蹈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及创新意识,这给学生的未来从业、舞蹈创新等都会带来阻碍,因此高校需要对相关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应从学前舞蹈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探究来设计更科学也更新颖的舞蹈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信息化的相关手段优化整个学前舞蹈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高的自主性,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学前舞蹈学习制订更具针对性的目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最终获得更加高效的舞蹈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在学前舞蹈的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除了技巧上的学习外,学生也需要对相关的舞蹈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舞蹈相关的图片、视频进行多方位展示,其中可以多引入一些民间舞蹈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民间舞蹈基础知识。这样在后期的舞蹈展示、舞蹈教学和舞蹈编排时,学生也就能够有更多的灵感及基础知识储备。
为了使民间舞蹈元素与高校学前舞蹈教育活动结合得更加紧密,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更清晰地表现出民间舞蹈对学前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从民间舞蹈元素出发使学前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出多元化形式。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民间舞蹈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民间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并能够对典型的民间舞蹈曲目进行模仿,如《燕儿飞》《马兰谣》等,不断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的了解,使其能够对舞蹈艺术有更加全面的感知。教师通过渗透民间舞蹈曲目,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切实提高其舞蹈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阶段,还需要设计完善的教学方案。以《马兰谣》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收集和《马兰谣》有关的视频素材,在课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马兰谣》的旋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同时可以参考视频素材中的舞蹈动作进行练习,熟悉《马兰谣》的旋律。而当学生对《马兰谣》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五人一组自己设计、编排舞蹈,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以有效培养其原创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小组而言,每个舞蹈动作的编排都是按照自己小组成员讨论的结果决定的,而不同小组对《马兰谣》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最终所呈现出的舞蹈也会有一定区别。在小组展示阶段,教师要观察各个小组动作的规范性,以及所编排舞蹈的创意,综合两个因素给予评分。
舞蹈并不是简单的肢体艺术,其本质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只是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更多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而已。但必须要明确的是高等院校学前舞蹈教育的最终受益对象是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其年龄及身体发育等方面的制约性决定了其在进行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可能并不能很好地进行一些舞蹈肢体动作的展示。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出舞蹈表演的最终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表达方式”的转移来帮助学生将肢体表达情绪向着表情表达情绪的方向转移,也就是幼儿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最大程度的展现,再通过肢体语言的辅助,使舞蹈表演更有感染力。
考虑到以上的幼儿舞蹈表现需求,高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透过学生看到未来幼儿的发展,在教导学生舞蹈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表演的学习,在学生的舞蹈呈现中融入表演相关的元素,使其最终呈现出的舞蹈更具感染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舞蹈学习的难度,使舞蹈不但适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而且能够被未来的幼儿所接受。除此以外,民间舞蹈本身的技巧性就比较少,更多是对劳动人民智慧与情绪的一种传达,所演绎的是一种相对生活化的舞蹈,需要演员融入一定的表演来保障整个舞蹈演绎的完整性及内容呈现的丰富性。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在进行民间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将自我肢体与表情、内心情绪等进行更有效的结合,最终呈现出更具感染力的完整舞蹈表演。
我国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整个舞蹈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在开展学前舞蹈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民间舞蹈的元素融入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舞蹈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能够真切感受到这种舞蹈类型的魅力。这样学生将来在从事与幼儿舞蹈教育相关工作时可以带给幼儿更多与舞蹈相关的帮助,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及民间风俗的一种间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