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计时器看中国传统“天圆地方”造物观念

2022-11-22 20:07莫秀秀
艺术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计时器方形造物

□莫秀秀

在古代计时器中,“方与圆”的造型很常见,这与“天圆地方”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天圆地方”观念是中国古人早期对天地结构的一种最朴素、最原始的认识,后来“天圆地方”说被统治者利用,成为他们的政治权术和行为法则,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人们逐渐将“天圆地方”观念上升为一种哲学观,在审美准则上赋予“方与圆”这对造型一种精神性的象征,同时其也深刻影响着建筑、家具、服饰、园林、器物及装饰等造物活动。

一、计时器上的“方与圆”

“方与圆”这对抽象概念在中国古代计时器造型中多有体现。例如,日晷是由圆形晷面和方形晷座以及晷针组成;漏刻由最初的单壶泄水型漏壶到多级补偿式漏壶,其造型也都离不开方与圆,如汉代兴平铜漏、唐代吕才制作的四级补偿式浮箭漏壶、元延祐漏刻、清代故宫交泰殿铜壶滴漏(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分水壶、万水壶都是方形,承水壶则是圆形)等。可以说,“方与圆”的造型在古代计时器中非常常见。

为什么“方与圆”在古代计时器造型中这么常见?这其实源于中国人心中的宇宙意识,“方与圆”象征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古人运用“方”与“圆”分别象征“地”和“天”,这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日晷、漏刻等计时器上载有的不仅仅是各种符号、纹样,还有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爱,就像宗白华先生在《艺术与中国社会》一文中谈到的那样,“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所以,作为计时仪器的圆形晷盘、方形晷台,以及圆形漏壶、方形蓄水壶等不仅仅是一种器物,它们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本身了,而是上升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可以说,器物的形式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二、“天圆地方”的宇宙哲学观念

(一)“天圆地方”是一种最朴素、最原始的天体结构

事实上,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方与圆”造型的热爱,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华民族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判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方”“圆”的基本字形。早期“方”字的字形是一个四方块,类似于“口”;“圆”字的字形像太阳的形状,类似于“○”。在原始彩陶罐、彩陶盆等器皿中,我们在其表面能够看到很多这种方形、圆形、漩涡形、水波形及其他几何形的纹样,这些纹样的出现足以说明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已经对“形状”有了基本的认知。

人们不但对方、圆等造型形式有基本认识,而且开始思考天与地的形状及大小等问题。在古代,关于天与地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如“女娲炼石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但真正从实践意义上对“天”“地”做系统探讨的,是始于商周时期的“盖天说”,它源于对天地结构的直观感觉。

在“盖天说”发展早期,其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伞盖;地是方的,像棋盘一样,正如《晋书·天文志》中记载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圆地方”观念便由此而来,这一观念在《周髀算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书中记载商高提道:“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这是中国古人第一次脱离神话传说的范畴,真正从天地结构本身出发对“天”“地”之形状做的系统探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地结构体系。

但是,“盖天说”是人类在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产生的一种最朴素、最原始的对天地结构模式的认知,它存在一定的错误。随着人们对天地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天圆地方”学说也产生了怀疑。比如,在《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第五十八》中,记载了单居与曾参的对话,明确地提出了曾参的疑惑,他说:“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曾参认为,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天与地就是不吻合的,对“天圆地方”说进行了抨击。后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天文观测的不断深入,在天文学领域的百家争鸣中,“盖天说”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周髀算经》中记载,“盖天说”在“天圆地方”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天象盖笠,地法复槃”的说法(也称为“第二次盖天说”),将天比喻成盖笠,将原来的方形大地看作倒扣的盘子。这种说法已经从“地是平的”发展为“地是拱形的”,在对天地形状的认知上又进了一步。

(二)“天圆地方”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天圆地方”说产生之后,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体系学说层出不穷,如“浑天说”“宣夜说”等,因各自理论上的各种不完善,都没有在天文学领域占据绝对的位置。反而,早期来自最直观感觉的、最朴素最原始的“天圆地方”说却一直活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圆地方”学说除了是一种对天地形状的认知外,它还以政治的途径得以传播,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天与地本是自然之物,但后世慢慢将天体结构伦理化,使它有了尊卑之别。如《易·系辞(上)》记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这里,天因尊贵而居于高位,地因卑贱而居低位。一旦尊卑位序确定,万物便各居其位。此外,曾参虽然对“天圆地方”说产生怀疑,但是他没有对天地如何吻合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反而从道德的角度去谈论天与地,后在夫子那里得到了答案:“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此时,“天圆地方”已经脱离天体结构体系,转向了对“道”的思考。那么,何为道?对于这个问题,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给出了很好的阐释:“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很明显,这里的“天圆地方”已经成为统治者执政的政治权术和行为法则,君臣之间只有守好“方圆之道”,不相变更,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由此衍生出了一整套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无时无刻不在巩固和宣扬“天圆地方”观念,如祭天的天坛是圆形的,祭地的地坛是方形的,等等。

所以,在古代计时器中“方与圆”的造型随处可见,如在制作日晷时,用圆形晷盘代表“天”,方形晷台代表“地”;在制作漏刻时,用圆形、方形漏壶来代表“天”与“地”;在制作浑仪时,也用圆与方的造型来象征“天”与“地”。

(三)“天圆地方”上升为一种哲学观念

“天圆地方”观念,是古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观察天与地的直观体验及总结概括而得,起初是对天地结构进行探讨,后逐渐发展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法则,最后上升为一种哲学观念。其实“天圆地方”观念在初始形成阶段,主要是受到物体运动特性的启发。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观察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明显的运动差异性,对比最为强烈的一组就是“方与圆”,方形物体从结构属性上来说不太容易转动,稳定性较高;圆形物体则很容易转动,灵活性较强。就像《孙子兵法·势篇》所说的那样,“……方则止,圆则行。”后来,受“天圆地方”观念影响,在《庄子·天道》中直接阐释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在古人看来,圆者动,方者静,“天动地静”,日晷、漏壶的方圆造型或许是由此受到的启发吧!比如,漏壶的形状为方形,取壶内的水位稳静不变之意;流管的形状为圆形,则取水流不息之意,“壶方筩圆天地似”。由此看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实践中,人们在审美准则上已赋予了“方与圆”精神性的象征,那就是圆代表了“完满”与“和谐”;方则代表了“宁静”与“沉稳”。一方一圆,一动一静,既符合古代天地理论体系,又符合古人“方圆”造物美学思想,从而被世代沿袭下来。

三、“天圆地方”观念对中国传统造物的影响

受“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造物体系中形成了崇尚“方圆”的审美观和造物观,其在建筑、家具、园林、服饰、器物造型和装饰方面都广泛存在。例如,玉琮的内圆外方,深衣的袖圆领方,铜钱的外圆内方,筷子的下圆上方,围棋棋盘与棋子的方圆,等等,这些都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性模型。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案例来看“天圆地方”观念在中国传统造物中的体现。

深衣,是西周时期出现的一种服饰样式。在周代以前,服装样式都是“上衣下裳”,而深衣为了遵循古制,则是先将上衣和下裳分别剪裁后又缝缀成长衣,类似于现在的连衣裙。深衣在裁制规格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如规定上衣用4 幅布,对应一年四个季节;下裳用12 幅布,对应一年有12 个月份。深衣的袖口非常宽大,呈圆筒状(“袂圜以应规”),象征天圆;领口则采用方形(“曲袷如矩以应方”),象征地方,“袖应规”呼应“领如矩”,以此来取意“天圆地方”“圆融方正”。一件深衣,却处处与天地、岁时相对应,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

规与矩,是传统绘制工具。规画圆,矩画方。在山东嘉祥武氏祠内,有一块“伏羲执规,女娲执矩”的汉代画像石,它就是“天圆地方”观念的真实写照。在古人眼里,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伏羲执规,是“天圆”的象征,并有伏羲观测天象变化,演绎八卦之意;女娲执矩,是“地方”的象征,有女娲抟土造人之意。后来,规与矩成为人们衡量和判断行为道德的标准。《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大戴礼记·五帝德》中也有关于规、矩的记载:“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规”“矩”本是测量方圆的工具,在这里则被认为是制度的代名词,“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指的就是六度中的这两个治事准绳。在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中,“方圆”“规矩”成为标准,人也该与“天圆地方”观念相呼应,做人办事要讲究“外圆内方”,外有约束,内有尺度,不能任意妄为。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我国北方的农村地区主要流行用土灶来烧饭。土灶,在过去一般用草皮和泥土混合堆砌而成,后逐渐用砖石和水泥砌成。山东沂蒙山区的“风箱锅”灶,其灶台为方形,由灶口、灶膛和烟囱组成,旁配手拉风箱,送风助火。在其灶的中间挖一大圆形用于放锅。方灶台、圆形锅,“天圆地方”观念在这灶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的,在小小的夹食用具——筷子的造型中,我们也看到了“天圆地方”观念的存在。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筷子就已经是我们祖先的进食用具了。传统的筷子材质一般分为木质、竹质、铜质、铁质、金质、银质、骨质等,其造型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粗、细、长、短、方、圆的变化。在形制上有首粗足细的圆柱体、首方足圆、首足细中间粗等样式。到了明代,首足方圆成为流行样式。而到了清代,筷子的形制主要以首方足圆型和圆柱体为主,已与当代筷子的主要流行款式接近。小小的一双筷子,方寸之间,一方一圆,虽是平常百姓的普通用具,却在一闭一合之间思索着天地宇宙,实为中国人的宇宙情怀。

通过分析以上几个案例,我们看到“天圆地方”观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它不仅仅展示了古人的审美情怀,更多的是展现出了中华儿女“法天象地”的襟怀与魄力。

猜你喜欢
计时器方形造物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松鼠的计时器
我的方形创想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以木造物
数图形
观书有感
竖向固定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技巧
听过实时游戏吗?Chronos Conquest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