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钢琴组曲的历史演进及其思政教育价值探析
——以《红色娘子军》为例

2022-11-22 20:07蒋雨倩张志庭
艺术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娘子军作曲家钢琴

□蒋雨倩 杨 实 张志庭

音乐教育者应领悟“歌唱艺术+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与精髓,探索构建基于研究生课程达成目标可感、可知的对标对表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训教学中建立一种思维方法和意识倾向,尤其是建立一种新的“歌唱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凝练在文化自信视阈下课程教学团队对红色音乐研究展示出的集体智慧和研究实力,为选课学生提供丰富的、构成课程教学的生存性资源,达到引领方向、推动改革、发挥示范作用的效果。音乐与思政,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命题在本质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鸣心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改编自同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政治性话语与艺术交融下诞生的一部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作品,被列为第一批“八大样板戏”之一。探求其演进历史及思政教育价值,是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更新教材,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拓展教学途径,使红色音乐文化在应用中不断发展。

一、红色钢琴组曲的演进历史简述

红色钢琴组曲的创作始于20 世纪30 年代中期,并在80 年代趋于成熟,其历史演进与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红色钢琴组曲不仅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和突出代表,还在钢琴艺术体系和教育模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组曲是中国作曲家特别喜爱的创作体裁,是由若干乐章(包括小品)连成一体,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红色钢琴组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音乐创作与时代记忆有机结合的一种经典音乐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把控,研究其思政教育意义,具有教学价值意蕴。

(一)萌芽阶段

在20 世纪30 年代至1949 年期间,我国的钢琴组曲作品数量稀少。第一部红色钢琴组曲诞生于1936 年,是由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吸收民间素材,融合西方写作技法创作的《中国组曲》。该作品的创作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音乐风格,不仅融入了作曲家的爱国情愫,还以钢琴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的音响效果,为后来的钢琴组曲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1938 年江文也创作了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这是他归国以来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该作品展示了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表达了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与热爱。作品中融入了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在使用西方作曲技巧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这些早期钢琴组曲均体现了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时代主旋律,体现了当时的民族精神。

(二)快速发展阶段

1949 年至1966 年,我国的音乐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文艺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钢琴组曲进入了繁荣时期,相继出现了十几部优秀作品。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我国作曲家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感到自豪和骄傲,创作了许多赞颂祖国新面貌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取调于民间,民族色彩鲜明,在技法创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该阶段民族和声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作曲家对民族和声的运用也相当娴熟,作曲家群体代表有蒋祖馨、桑桐、黄虎威等。例如,江文也于1950 年创作的《乡土节令诗》,其从琵琶曲中获得灵感,使用民族调式进行创作,展现了一年中的节令习俗活动等场面,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安居乐业,华夏大地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丁善德于1953 年创作的《快乐的节日》描绘了儿童无忧无虑、快乐玩耍嬉戏、健康成长的情景,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美好惬意,安泰无忧。

(三)特殊阶段

1966 年至1977 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以“样板戏”和“语录歌”为代表的文艺作品,钢琴曲借助“样板戏”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例如杜鸣心、吴祖强于1975 年完成的《红色娘子军》,这部钢琴组曲由芭蕾舞剧改编而来。

(四)百花齐放阶段

1978 年后,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社会发展迅速。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此时的中国钢琴组曲创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创作模式,而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交汇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的创作技法和应用途径,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元素。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阶段的作品表达中相对隐晦,多是对祖国风景山水、乡俗民风活动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民族发展的欣欣向荣。例如,作曲家谭盾于1978 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忆》又名《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乡》,突破了大小调的创作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将西方作曲理论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在创作上借鉴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理念,整部作品融汇东西,横跨古今,是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重要作品。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红色钢琴组曲应用

红色钢琴组曲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记忆,其旋律、歌词、故事蕴含着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饱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红色钢琴组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不但能更好地发挥红色钢琴组曲精神凝聚、激励鼓舞的音乐功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导向与道德育人功能。

(一)本土教材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音乐教育者应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主线,以音乐形式为载体,优化课程导入部分,进而使学习者产生兴趣、引发共鸣,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之父柯达伊倡导:音乐教育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点便是使用乡土教材,以经典的音乐内容作为教育资料,使其内化成为一种意识和文化自觉。立足我国国情,柯达伊教学法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乡土教材取自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体现了民族文化价值观。教育者在钢琴教学中使用音乐的本土教材,能让学习者有“母语化”的音乐学习体验。以《红色娘子军》钢琴组曲为代表的本土音乐作品,就是从传统民歌中汲取养分,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立足讲述红色故事与获取精神鼓舞的作品。

(二)红色钢琴组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红色钢琴组曲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活素材。

1.积极推进红色钢琴组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红色钢琴组曲背后的红色事迹与精神内涵,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红色钢琴组曲结合,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本土红色素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欣赏红色钢琴组曲的音频或MV 视频等方式,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再由红色钢琴组曲引出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价值,引发学生的共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艺术感染力,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红色钢琴组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要想加强红色钢琴组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一是以重大历史节日或者特殊事件为契机,开展主题式红色钢琴组曲弹唱活动;二是深挖红色钢琴组曲背后的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同时以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组织开展学生沉浸化、体验式的多元实践活动,通过对红色钢琴组曲相关内容的实地调研,给予学生丰厚的情感体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实现有机统一。

三、红色钢琴组曲的思政教育价值——以《红色娘子军》为例

中国红色钢琴组曲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交融的历程,由最初的“入侵式”地被迫接受西方的文化输入,生硬地按照西方音乐模式创作,转变为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并迸发出新的火花,这离不开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和坚持。红色钢琴组曲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聆听欣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聆听者的思想观念,润物细无声地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

(一)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

1.作曲家杜鸣心先生简介

杜鸣心先生于1928 年出生于湖北潜江,在儿童收容所里,他遇见了人生中的第一位音乐导师——蒋荣英。杜鸣心先生在蒋老师的培养下得以发掘音乐天赋,而后进入陶行知育才学校学习音乐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鸣心先生走出国门,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跟随楚拉基教授学习作曲,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作曲家。杜鸣心先生多年来坚持作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涉及的作品体裁与形式丰富多样。1964 年他和吴祖强、戴宏威、王燕樵一起创作了舞剧音乐《红色娘子军》,这部作品后来被列为“八大样板戏之一”。

2.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简介

《红色娘子军》这个经典的故事题材在写成钢琴组曲之前,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同名舞剧、电影、京剧等,讲述的是出生在海南椰林寨的姑娘吴琼华因受到地主南霸天多年的欺压,奋起反抗,机缘之下加入了红色娘子军,后来在对南霸天进行清剿时,因无法控制心中的仇恨擅自行动,导致敌人逃跑,在组织的教育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在同志们的齐心协力之下最终打倒地主南霸天的革命故事。

钢琴组曲在作曲家创作同名舞剧音乐时已初具雏形,并有钢琴伴奏版本用于舞剧演员平时的练习中,后经多次调整完善,作曲家确定了七个舞剧中的经典片段,将其改编成钢琴组曲,即《娘子军操练》《赤卫队员五寸刀舞》《清华参军》《军民一家亲》《快乐的女战士》《常青就义》《奋勇前进》。作曲家通过钢琴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将经典革命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别具匠心地将海南黎族传统民歌旋律融入钢琴作品,使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成为经典。

(二)《红色娘子军》的思政教育价值分析

杜鸣心先生于1975 年完成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这部钢琴组曲由芭蕾舞剧改编而来,延续了舞剧的革命性、民族性的特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特殊的文化产物。钢琴组曲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艺术欣赏价值和思政教育价值的作品。

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同名芭蕾舞剧讲述“小人物”的“大故事”,剧中的女战士不屈服于恶霸的欺凌,用坚毅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品格面对生活的不公,在旧社会敢于抗争,翻身做主人。其革命情感内核跨时空,对话现代观众,将革命先辈奋斗的真实故事及他们赤诚火热的内心情感娓娓道来。“我要活”是剧中主人公铿锵有力的口号,点燃了观众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情感。作为由舞剧改编而来的钢琴独奏作品,其在思政教育价值上与舞剧有着相同的内核,用钢琴的语言承载着革命先辈的顽强意志,通过旋律的描写与和声色彩的应用,讲述动人的红色革命故事,用极大的感染力去影响聆听者。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国红色钢琴组曲这一音乐体裁在教学应用上大有可为。跨学科、跨语境将音乐与思政有效融合,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迁移,也为教学者提供了新的教学视阈和发展思路。红色音乐这一题材的艺术价值和思政价值需要我们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发掘,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不同领域的合作和研究,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娘子军作曲家钢琴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抗疫第一线,攻“冠”娘子军
长大可当作曲家
纸钢琴
钢琴
猫咪成长史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