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拓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小学部 吉林长春 130052)
兴趣和学习两者并不矛盾,且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来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读促写。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磨炼、不断学习,不断增加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优秀的写作能力自然离不开阅读,离不开阅读中积累的文学素养。在小学生语文写作教学中,课堂上的各种语文教材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需要。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小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写作技巧的教学中,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课堂上所说的内容,是不能真正满足写作教学的要求,写出好文章的。因此,教师往往需要通过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完成文本写作,积累材料知识。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不断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新单词,完成词汇知识的积累,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基础。
课外阅读教学材料种类繁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材料大多都附配有丰富多彩的图画插图。因此,能充分吸引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注意力,激发广大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与小学课本上的文章阅读相比,课外阅读的覆盖范围更广,可以让小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新世界事物和认识未知的新世界,吸引更多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此外,与目前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其他活动形式相比,学生的这种课外阅读思维动机往往会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加深而继续开展,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语文写作的核心素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写作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才会写出一些更加深刻、优秀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相关的阅读技巧,从中掌握作者的写作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比如说一个教师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引导学生看懂整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思路,运用较为生动、精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准确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通过认真细读,抓住文章中能给人启发的简洁而优美的词汇,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写作方式。学生若能在反复学习过程中把握一篇文章蕴含的思想,就会对这篇文章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提取,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写作内容,逐步增多学生的习作素材,为学生之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本的内容进行一个展示。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我的心爱之物》这一节时,老师可以对学生展示自己心爱的东西,并对此进行一个描述。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己心爱之物的描述。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的习作。这样一来,学生的读写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结合。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优美词句的积累得到提升和积累。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读与写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与提升。
所谓随文练,是指学生平时在学习知识时可以更多地联想,根据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内容或故事中的一些框架结构,逐步增加学习内容,及时补充整个故事中新的重要情节安排和思想内容,使整个故事体系更加清晰、完美。我们也可以在写文章时表达一些感受,思考作者的想法。通过这种作文练习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初步实现阅读能力与作文训练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时间阅读各种教材,学习理解文章材料中常见的几种写作类型方法、思考理解文章类型中常用的多种写作表现方式,达到一种融合而进取的作文学习方法。通过阅读对写作课程所学内容适当进行补充、扩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结合课本教材内容,教材中往往会有大量短小优美生动的特殊句子或者句式,教师也应该试着挑选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预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作或写一篇阅读作文。此时,教师可以选出一小段落的特殊句型、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写作风格特点以及阅读时其原语境所形成的独特的句子语境,来再次尝试调动和培养学生丰富生动的文学思维活动规律和艺术想象力,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练习模仿名篇名句,反复练习,理解和体验优美的诗歌句子,长此以往,学生会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写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好胜心是比较强的,也特别敏感,所以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一些具有特性的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那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班上那些写作完成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同学间互相阅读学生自己写的文章,分享他们每天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具体的写作思路,通过这种激励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提升写作信心,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而一旦全班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作文教学中,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显得更加轻松活跃,也更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教师应积极利用相关的语文阅读活动,例如定期开展阅读交谈会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与分享交流平台上,教师本人也可以借此机会,主动地分享自己曾经在学生时代阅读的书籍以及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是如何开展相关的阅读活动的,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读书榜样。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平台,积极分享学生自身的阅读经历以及阅读的书籍、阅读的过程、在阅读中自己获得的知识,倾听学生的分享,并对学生自己阅读学习的文章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分享读书活动的方式,不仅能保证班级学生对自己所学群文内容的自主阅读及学习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行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思考,不断地积累与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为学生之后的写作练习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把关教学文本,并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深层次构建群文教学,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写作思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般认知的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快速掌握文章重点内容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水平、教育热点等因素,确定相关点,从而对文本阅读的目的和水平做出选择。这样,教师就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已证明,学生从尝试自主着意归纳或总结提炼文本内容素材的阅读过程训练中,不仅会更加生动深刻地理解把握相关文本内容,同时他们还熟练地掌握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表现修辞手法,以及文章中情感表达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作文素养进一步的培养提升。
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阅读的基础和积淀,因此,阅读与单元习作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教学:第一,以教材内的课文阅读促单元习作学习,先从课文中提取相应的字、词以及优秀的句子,为学生的习作水平打好基础。第二,以单元习作学习促阅读。在小学生部编版的单元习作学习要求中,有一项是写人作文,先从作文要求来看,就是以人为主题进行单元习作学习。这时,让学生自己来设定,要写的人是班级学生、老师、家长或者是自己读到的一个人物。此时,学生要写的这个人物一定是自己熟悉或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换而言之,是学生最好写的。
那么,此时教师就需要抓住学生最好写、最擅长的点,为学生布置作业。第一,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询或者搜集资料,了解描述自己要写的人物需要用到的词汇,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单元习作学习水平。第二,在单元习作学习之前,需要重新观察、了解这个人物的特点,通过细节化,将人物的特点刻画出来,让阅读者通过对作文的阅读了解到文中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
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对单元的文章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文章中类似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这样一来,对于学生之后写作训练中的思想表达也有一定的帮助。事实上,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文本节奏与旋律的平衡,这样既能协调相关的阅读节奏,又能整合情感。因此,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阅读的节奏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以确保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不会偏离,会正确地总结文本的内容,避免出现片面性的理解和文章分析。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时,除了给学生传递一些教学目标的任务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首古诗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首古诗,描绘了农村一年四季的景象和农民的生活,与此同时,诗人也在故事中反映出农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以及生活的苦难。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初夏时农民忙碌的生活,用一种趣味化的方式进行表述,使学生读起来十分有趣。通过对古诗中的细节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技巧或是表达方式后,可以创建一个“诗词大会”,鼓励学生自创古诗,新颖的教学活动,无疑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文素材多来源于社会实际生活,写作思想源于生活,写作灵感与作文的创作同样都来自真实生活。在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及其记忆都尚处于对图像的理解以及记忆过程,因此适当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以及思考能力。教师们可以现场实地指导学生动手对课堂教学例文图片材料进行文本的解读,分析与研究其知识结构内涵层次和行文逻辑。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加强和促进学生对作文结构知识的透彻理解,引导学生自由想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写结合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对于阅读以及写作的整体认知,通过读写结合的模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积累优美的词句,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利用。如此一来,读写结合的价值将会得到充分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