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食品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2-11-22 19:43王旭峰汪少芸
福建轻纺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产教导师

王旭峰,汪少芸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1 引言

202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1]。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层次专业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显得十分迫切。因此,针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为社会特定技术领域或职业的需求输送高学历、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然而在专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将其与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区分开来,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学术,轻应用”等问题[3],导致我国目前工程类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错位,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从而社会认同度不高,在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尚不足以达到社会对专业工程型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关制度和政策方面还不完善,也致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相匹配,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两张皮”问题[4]。

我国食品工业的起步总体较晚,虽然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先进食品生产和加工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存在低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过高、转化增值能力偏低、内在创新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以推动和促进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国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5],对我国食品、卫生等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因此,根据食品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规律、需求和目标,实施产教融合,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产教结合不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出的人才要与实践相结合,应具有能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化不足,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存在互相套用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多局限于科研方面而缺乏教学层面的交流和沟通,产教结合严重不足。

2.2 “双导师”制落实不足

实行双导师制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6]。校内导师,尤其是年轻导师大多为高校毕业博士,缺乏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对市场发展和需求的敏感性不高,难以站在市场需求侧的立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导,更无法将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相结合并从供给侧角度培养研究生[3]。校外导师一般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一是缺乏相关教学经验,难以将工程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向学生讲通讲透,教学质量差;二是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酬劳等方面难以与高校的相关政策相统一,从而导致校外导师缺乏积极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前“双导师”制很难有效实现校内、校外导师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进而真正实现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价值。

2.3 实践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限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技术(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但这些环节都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需要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帮助学校和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需求,与学校共建专业硕士教育体系,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工程人才[4]。因此,专业实践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十分重要,但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一是缺乏相关的政策性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动力;二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学校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大多数浮于形式和表面,如生产实践只是简单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工厂企业,没有深入开展相关工程实践,从而导致学生培养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不足。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

3.1 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调整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学位课程群。以培养、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整合课程模块,对专业相关课程进行课程板块整合,避免课程重复,突出时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工程实践促教学,以工程应用与成果反哺教学,突出课程体系中关于工程与创新的分量。培养方案规定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态度及表现、实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评价。

3.2 建立系统性、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采取以“学生自主科研训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科特点在非学位课程中开设必修课程——食品工程创新实验。创新实验属于开放型和探索型的工程实验,实验难度逐步增加,实用性进一步加强,区别于传统实验,工程创新实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方法和步骤并完成实验的操作,详细记录实验流程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讨论,最终完成工程实验报告。此外,还可以开设“食品工程虚拟仿真综合训练”等课程,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对食品加工场景和环境等进行模拟,使教和学更为直观、具体、高效,提高知识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交流与合作,增加自身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从事相关工程项目的开发设计,并争取获得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有计划地培养教学梯队。通过外聘的方式聘请企业中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企业)导师,开设校外专家论坛,邀请校外导师来校为学生讲解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工程问题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教学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

3.4 积极构建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基础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及“科研训练平台”的建设,指导学生参加导师横向课题,加强学生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并行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省内外”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多维实践教学新体系,将理论、科研与实践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完善基础实验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研究生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的资源共享,完善食品分析、微生物工程、蛋白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食品工程设计等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以满足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二是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验平台。整合包括食品工程技术、发酵工艺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现代食品生物高新技术,建设创新实验平台,不仅能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而且能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创新大赛提供实践平台。

三是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挑选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食品类高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稳固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专业化和整体化的实践环境,进而开展产业化的实训和实践教学,使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在企业中得到进一步提升[7]。与此同时,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食品企业相关高新技术应用情况以及现代化运营和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

3.5 建设系列开放式网络教学网站,完善教学管理

完善食品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开放式网络教学网站建设,以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动态管理教学。完成课程资源内容如教学大纲、在线教案、仿真实验、学习园地、重点内容、综合试题、作业集锦等教学资料和教学文件的上传,形成富有现代特色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同时,深入完善教学管理和新型教学体系的档案管理,构建线上管理系统,做好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

4 结语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是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因此,食品工程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定位,完善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坚持产教融合,为新时代食品工业领域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产教导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