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2022-11-22 19:43成莹洁
福建轻纺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成莹洁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力量之源,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并孕育了一方的人。文化建设、创造并不断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

本文对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合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继承、发展和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具备工匠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 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魏志玲、聂伟等认为工匠精神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内容[1]。王晨、叶鸿霞、孙华[2]和张阳、张志祥[3]以及孙磊[4]等学者总结当代工匠精神为精益求精、敬业专注、持之以恒、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等。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工匠精神主要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诚实有信、精益求精、开拓创新。

3 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

在新时代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服务地方经济,要发挥显性的教育资源的作用,更要深度发掘隐性的教育资源。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既可以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也可以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

3.1 丰富工匠精神内容,使其接地气、入灵魂

地方文化的融入有利于丰富工匠精神的内容,使其更接地气,深入灵魂。地方文化是各地方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情感结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不断互动中形成的共同认知和情感,将其融入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可以让工匠精神更能满足区域内真实情景的需求。比如,湖南地区的湖湘文化表现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在“经世致用”的教育中就可以用湖湘士子黄兴先生一生以“无我”“笃实”作为立身准则为事例,教导学生要养成求实务实的作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是否有价值,怎么才能有价值,怎样才最有价值,再取舍,而不是完全照抄书本,听别人说。把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百折不挠等这些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融入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更深入学生内心,深入其灵魂。

3.2 发挥地方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润物细无声

地方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得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地。比如,湖湘文化资源包括有新闻资讯、历史事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或是学生从小耳闻的,或是学生去过的地方,都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怀揣家国情怀,增强积极建设家乡的信心。

3.3 挖掘地方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地方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效果。各级各类院校借助地理区位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交流,注重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通过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实现地方文化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外化为自觉行为。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社会偏见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据统计2021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2022年预计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但是,一边就业难,另一边企业却不断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企业“技工荒”现象较为普遍。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存在轻视技能人才的现象,很多家长们不愿自己的孩子就读职业院校,导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乏,特别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口比例仅为26%,而其中高技术人才不超过5000万人,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4.2 院校重技能而轻视工匠精神的培育

部分职业院校往往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部分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多关注学生缺乏哪些技能,如何胜任岗位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确立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实践条件时,没有充分地体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更不用说融入地方文化。由于工匠精神属于隐性素质,难规范与考量,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缺乏对相关岗位工匠精神的融入,或者融入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后出现技能强,素质低的情况。

4.3 部分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认知,与地方企业文化认同度不高

部分高职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对专业认识不足,对行业认识不清楚,对社会发展趋势不关注,以致在选择职业时感觉很迷茫,选择随意,从而不能正确地选择行业和职业,导致新入职学生辞职率高,个人就业满意度较低,不仅学生浪费大好的青春,而且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企业的发展。

4.4 部分学生趋于功利主义,怕苦怕累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职业选择趋于功利性,存在工作主动性不足,缺乏持久动力等问题。截止2021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有8亿多,劳动力资源非常充足,但是为什么各地还是出现了用工荒,特别是广东、深圳、浙江等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不错,没有生活压力,怕苦怕累,工作稍有困难就容易放弃。

5 新时代地方文化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新时代科学技术、产业经济日新月异,为我们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地方文化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着力从教育理念、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育人平台等方面协同发力,推进人才高质量培育。

5.1 立德树人教育为本,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理念

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提出的“冰山模型”,他把人的个体素质看作是一个“冰山”,人们往往可以看到“冰山以上部分”,即知识、技能、行为等,而看不到“冰山以下部分”,即价值观、动机、自我认知等,这些是隐性素质,无法规范和考量,但是隐性素质决定显性素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培养能满足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隐性素质,即工匠精神,避免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摒弃职业教育中的浮躁现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新时代地方文化融入到工匠精神中并落实到人才培养中,从而实现德技并修的适应地方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5.2 加强专业建设,培育学生具有适应于本专业的工匠精神

专业建设主要包括有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设施设备建设等。信息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各领域,在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多新内涵和精神实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新要求加强专业建设。

第一,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匠精神贯穿于培养层次、培养服务面向和培养特色中,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二,提高师资工匠水平。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来完成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成长。部分高职的教师由于缺乏企业实际经验或跟不上新时代企业的发展,无法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因此要增加教师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双师素质。一方面教师要下沉到企业一线,另一方面要拉长教师去企业实际工作的时间,使教师首先成为真正的“工匠”,比如教师到企业顶岗半年以上而没有其他教学工作,直接对接企业岗位,作为一名“员工”真正在企业工作。

第三,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所以要把融合地方文化的工匠精神嵌入到课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如,湖南地区的高职院校,大一时可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湘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大二时在专业课中融入湖湘人物事迹、湖湘职业精神和思想、湖湘优秀企业案例等;大三学生一般主要在当地企业进行实习,这时实习教师和企业导师加强联系,多和学生沟通,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使得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和追求革新。

第四,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利用多类型场地,转换教学场所。一方面利用体现地方文化的古街、古镇、文化馆、博物馆等名胜古迹及场所,结合场所提供的现实的古迹、古物、书籍等,通过讲解、触摸等使得工匠精神深入高职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地方商业会议、展会等商业活动,近距离接触家乡儿女的优秀代表,感受家乡新发展,获得新理念和新思维,树立建设家乡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搬到企业,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训等形式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严格要求学生执行企业工作规范,遵循行业企业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工匠精神教育,例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湘商文化院”就是学生们领略湘商精神的教育基地。

5.3 凝聚力量,加强育人团队建设

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学校自己的“独角戏”,而应该是政府、社会、家庭、企业行业、学校以及包括学生自身共同的“大戏”。政府已经出台鼓励和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学校要充分利用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机制和体系,加大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家庭要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作为学生坚实的后盾。企业、行业要发挥其培育功能,配合并且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提供工作实践场所和职业培训导师,尽快实现和学校的无缝对接。社会各组织和各阶层需要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关注,改变社会传统认知,与学校合作,提供富含地方浓郁文化的场所、书籍、视频等。学生要发挥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成长。

5.4 打造信息化工匠精神育人平台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利用新媒体打造工匠精神网络育人平台。关于平台的类型上,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站平台,借助新媒体工具传播时效性快、互动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点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关于平台的内容上,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能够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设计有创意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栏目上,可以设置地方特色文化专栏,像名人轶事、商业讲堂等,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发布关于地方工匠精神的课堂案例、调研报告、媒体新闻、摄影、书画等,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校友们以开展讲座、讲解案例等形式参与其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

6 总结

新时代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需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融入地方文化的工匠精神作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增强学生自觉树立服务家乡的决心,培育爱岗敬业、诚实有信、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创建工匠精神育人平台,促使新时代地方文化与工匠精神相统一,从而培养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