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程,柳晖
(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000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再次增加,特别是处于高职院校的大专生,他们相比较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就业上有着天然的劣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近几年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的工作重心,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将大学生吸引到农村,鼓励和支持愿意返乡的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虽然赶上了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的问题,但是同时也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类大学生应当肩负历史使命,返乡创业,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乡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把更多的城市人才吸引到农村,参与农村事业的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返乡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是时代给予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1]。新时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类大学生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更应该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建设创业平台、融资投资优惠、税收减免等,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乡村、农村创业,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虽然国家近几年颁布了一系列创业的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能力,资源储备不够,社会资源匮乏等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率较低,返乡创业的比例就更低了。
当前,虽然党中央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但是大学生的创业率普遍较低,通过对江苏省苏锡常等苏南地区的调研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率为5.63%,通过对苏南地区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整理发现,高职大学生回到乡镇的比例仅占创业人数的11.38%,这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热情不高,大部分创业者还是坚持留在城市,这与城市具备丰富的创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有很大关系。
在对苏南地区各个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农学专业的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比例最高,达到53.21%,其次为公共事业大类专业,达到23.12%,这说明毕业生的创业动机已趋于理性,创业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当地创业环境综合权衡而确定。
根据对苏南地区高职院校返乡创业的数据分析,毕业生创业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为“父母投资”,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对于贷款政策不了解、贷款手续繁杂等。由于创业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这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城市优于农村已经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高校毕业生希望通过就业建立自我认同感,通过较高的工资待遇满足自身及家庭的经济需求,希望以此获得同学、朋友及家庭的认同[2]。而选择创业则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一旦选择返乡创业,在短时间类不仅无法收回父母的教育成本,失去在城市发展的可能,还需要承担社会价值的考验,当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走出大山”的传统观念,在这种社会价值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越来越低。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已加入了职业生涯规范、创新创业等课程,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返乡就业创业,没有针对性指导方案,无法给有意愿返乡的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有针对的教育引导。对于苏锡常三市的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照本宣科,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力度不够,致使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向逐步被消解[3]。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态度,在广大农村一直存在“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对创业的认可度较低,对子女的创业很难认可,这与家庭的受教育水平、眼界等均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家庭不愿意子女返乡,在他们的认知里考上大学就是“鱼跃龙门”,返乡就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城市有着稳定、体面的工作,“学而优则仕”观点深入人心,家庭不会刻意培养子女的挑战风险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大学生创业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充分。
再者,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如果缺乏家庭的资金支持,创业举步维艰,虽然近几年国家颁布了许多大学生创业贷款的利好政策,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家庭。
综上所述,家庭是决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苏南地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认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高校、家庭等方面,因此构建有效的对策应从上述影响因素入手。
拥有创业知识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在大学里大学生应主动学习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涉及乡村振兴的创业课程,同时要关注创新创业比赛,特别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其中有很多关于三农的创新创业知识。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创业培训、论坛、沙龙等活动,主动参与到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体验乡村生活,获取实践经验。主动学习和创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比如管理、财务、营销等,拓宽视野,丰富创业理论知识。
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过程,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创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来提升自身的创业水平。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创业平台锻炼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如申请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利用创业园来锻炼自身的创业能力[4]。
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内在动力,创业精神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的实际体现,创业精神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因此,大学生要主动了解创业及其运营模式,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主动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累创业知识资源、实践资源、人脉资源。大学生在创业之前,要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评价,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也要发现自身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大多是农村籍,他们来自农村,了解农村,愿意奉献农村,有着浓浓的乡村情怀。作为返乡的创业者,应关注农村的现状,了解当地农村特色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创业者跟应了解当地乡村风俗并融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当地之所求。最后,大学生要具备奉献精神,以乡村振兴为己任,提升乡村经济水平、改善乡村环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带一路、双创战略等政策的实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希望。2018年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从多个方面推动乡村创业事业的部署和安排。
通过对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显示,大学生在返乡创业中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是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着资金困难,虽然家庭愿意资助一部分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返乡创业者的资金问题,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帮助返乡创业者解决资金问题,比如可以建立创业基金平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免息或者低息的基金和贷款。其次,乡村土地政策一直把控严格,返乡创业者常常为场地犯愁,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将土地免费租赁给返乡创业者,利用闲置土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经营场所。再者,返乡创业者初期盈利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当地政府给予创业者一定的减税或者免税政策。调查显示,目前苏南地区地方政府已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执行力较差,各个部门的配合不到位。
通过调研分析还显示,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办理流程,地方政府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宣传工作,建立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把各个政策和服务集成与平台,通过平台发布政策,通过平台办理服务流程,让大学生少走弯路,提升地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
高校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建立“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将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指导,通过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创业动力;还可以借助创新创业比赛,通过校内外导师的指导,加强对乡村的了解。
通过对苏南地区高职院校的调研显示,95%以上的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各职业院校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类比赛,课程的设置也趋于合理,但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首先,职业院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通过一两门课来补充;其次,要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不仅有专门的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灌输创新创业的理念;最后,高校应做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对苏南地区的调研可知,目前高职院校开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学校较少,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投入,让学生融入乡村,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最接农村特殊产业,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
通过调研还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较为薄弱,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学校,到乡镇企业挂职,了解乡村文化,积累教学素材和经验;同时可以聘请有创业经验、在乡村创办企业的兼职教师加入教师团队,形成校内外混编的师资团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出谋划策;高校应对接当地政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创业资源。
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已有一部分大学生愿意返乡就业、创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将带动、鼓舞着当代大学生。
为了更好地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加强对榜样的宣传,通过对苏南各个高职院校的调研,目前的宣传工作有的流于表面,有的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对榜样精神的教育,宣传工作只有走心,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地政府应发挥好网络平台的宣传优势,利用电视台、新媒体等报道宣传乡村创业典型事例。从高校层面来看,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要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学生会、班会等全方位感染、教育大学生[5]。对于榜样的精神内涵,要挖掘榜样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等精神内涵,从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向榜样看齐,永担新时代发展使命,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奋斗。
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党中央已为下一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如何引导大学生投身到乡村建设值得思考。
本文对当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整体不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社会转型、高校引导、家庭等方面。结合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因素分析,从培养创业精神、加大政策的支持、优化创业课程体系、树立榜样示范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