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

2022-11-22 17:27苟娅婷
魅力中国 2022年2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苟娅婷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粹中汲取养分,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赓续出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本国国情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系列理论思想。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就是因为它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中赓续着一脉相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

党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内容上紧密贴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理论实践上更是鲜明彰显了中国特色。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与时俱进,更是本土化的伟大创新。[1]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舶来品”,起初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革命而阐发的具体理论,而是在分析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宏大理论体系。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社会发展理论,它并没有为特定国家的发展指出具体方法,而是在普遍意义上为工人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始终面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对接中国实际并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转换的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勇于实践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增进了对该问题的规律认知。另一方面,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内部而言,其呈现出鲜明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系统性理论范畴,为中国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正是因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创新的过程中,保持了理论张力和活力,增强了理论对于问题的解释力和对于实践的指引力,才促使党的指导思想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与时俱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问题。[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篇章,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党的指导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实现了进一步地与时俱进。

二、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逻辑

党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既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质,又体现出“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价值。它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着不竭动力源泉,同时其又在中国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

党的指导思想发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是实践的科学,故其发展性是通过实践性来表现、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又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发展着自身,以新的发展了的理论指导着新的实践。由于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所以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一条基本的经验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正确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并不断向前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的实际,在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甚至是严重的挫折之后,深刻地认识到,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8]他还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8]正是在毛泽东同志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同时,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判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接续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0]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近百年的历史征程可以看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互动的过程,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伟大理论成果的产生和所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深刻地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逻辑,也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实践逻辑。

三、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毛泽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理论性的创造”的本质规定,就在于“合乎中国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11]

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要义,就在于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合乎中国需要”的重大问题,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不懈探索,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就在于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合乎中国需要”的重大问题,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在于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合乎中国需要”的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就在于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合乎中国需要”重大问题,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了一支最广大的同盟军。就在于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合乎中国需要”的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12]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走出了富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过渡时期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综合平衡和统筹兼顾、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等在内的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一系列“合乎中国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理论、“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举,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等作了精辟的阐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两个伟大革命”;[13]提出新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新判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辟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精准扶贫脱贫,实现脱贫攻坚战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增强“四个自信”,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和战略方针;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一系列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中,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