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2022-11-22 17:2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刘 飞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羊耳峪小学 北京 102502)

教育部在2021年初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方式,在中小学校全方位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形势指引下,道德与法治概论作为该学科课程落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的国家核心课程,理应真正发挥好核心的引领作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优秀道德价值观和传统法治思想,在我国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教材的开发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当代小学生的人格修养,提高其文化道德素质,促进其整体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效整合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用好教材是根本。小学道徳与法治教材的编排中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部分“活动园”的相关实践作业的设置中同样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如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活动园”,首先,在介绍了大量的文字之后,使学生对于文字演变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其次,通过欣赏各种书法作品,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让学生自己写,自己说。虽然教学大纲规定的文化主要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很多内容仍然缺乏足够的内容深度,这无疑进一步促使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应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的解释和相关教材内容,并将其与现代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中可能经常接触和体验到的传统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深入挖掘传统教材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对传统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知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拓展和延伸,真正将祖国优秀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艺术的核心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实际的汉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信息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及时自主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让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收集大量与民族传统语言文化信息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整理,从而加强学生在实践中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信息积累[1]。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不能脱离原教材,这就要求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学习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原版教材,对其知识点进行重点补充,以力求达到一个更好的阅读教育及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民族优秀历史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充分收集、积累和系统整理学习资料,制定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要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有机融入课堂实践,并在实践中与课程材料有效结合,实现知识教育与教学渗透的多层次、全方位融合[2]。

二、教学紧遵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坚持当代儿童立场,坚持教学内容与小学生身心素质发展认知水平特征和情感认知的特点研究相结合,真正系统地系统考虑了儿童个体的基本心理结构、内在发展需求规律以及满足他们求知欲的特殊兴趣点,积极探索发掘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认知中潜在的现代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思想道德实践课程和民族传统思想文化通识教育研究中,认真考虑到目前学生传统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知识经验水平较高的特点,设置符合学生自身兴趣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知识文化内容,符合学生目前成长的社会最新知识发展领域。形式丰富、生动、有趣、活泼的实践课程知识多视角探索体验活动,注重学生自我认知技能的初步培养、巩固和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知识和自我提升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初步能力,锻炼独立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有利于调动现代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经典的主动性,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宝库中积聚着许多民族精神,包含传统民族美德、人文情怀、优秀思想品质文化等。当代小学生每天上网都会接触到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的三观都容易会受到其直接影响。道德观、民主精神与现代法治课程帮助小学生尽快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人生道德观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观。从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密切联系。在这种新形势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法治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积极有效地开展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思想教育。基于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法治教育,这也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学习途径。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对中华道德和法治有一个正确深入的认识,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切实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意识和法律水平,最终知法守法,从而用各种法律武器有效维护社会自我安全权益[3]。

三、充分融入生活素材,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

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忽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无法捕捉有益的生活素材和学生真实生活状态,缺乏对学生真实生活和情感的深度关注,导致教学失去本真。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小学教科书体系中,有许多文化知识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吸收融入学生真实课堂生活场景的鲜活素材,力求教学目标贴近现实生活,尽可能从现实生活语境中寻找教学内容,注重活动,联系现实生活,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只有让这些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道德文化与国家法治课程的积极意义,认识到良好的道德文化教育和社会法治课程教育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将中华优秀道德史这一传统教育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学生的日常课堂生活实践中,才能让每个学生学会快乐轻松,学会艺术趣味地生活,才能了解、认同、传承和发扬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编入道德与法治的教案中。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知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被局限在课本中,学生的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被限制在课本中,于是,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眼界,进而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升[4]。

四、巧借媒体教学,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尤其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冶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恰当利用信息化教学媒体和资源,灵活融合优秀文化元素,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并有效渗透传统优秀文化。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小学生深刻地认识到56个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亲如兄弟姐妹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那首脍炙人口的《爱我中华》的音乐视频。如此,教师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

五、依托实践平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目的在于教化,既要努力培养他们形成一套符合当代社会共识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现代法治理念,又要引导他们通过自觉实践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和社会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通过学生的实际经历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认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道德观。

教师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体系中,不仅要严格依靠历史课堂和教科书,还要重视科技实践等各种课外活动。只有坚持把历史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教学环节才是最完整、最合理、真正有效的。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也要因地制宜地尝试创设这种开放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探究活动,让全体学生在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中,多渠道、系统地获取我国优秀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领域中与文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活动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共同探索的发现体验中加深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整体印象,积极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继承、学会弘扬,让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精神就在学生幼小的心中发芽生根,最终转化为优秀品质。

六、推介优秀读物,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最好阶梯,学习也是整个人类生活获取文明知识的重要教育手段。各类优秀的课外科技科普读物。是引导小学生自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法治意识学习,获取丰富的精神文化科技知识,增长生活技能和阅历的有益载体。教师应该善于在自己日常教学实践中收集一些能够对小学生有较大启发、有实践指导的意义的经典教育辅导书籍,为使他们充分融入现代祖国传统先进思想文化来提供了大量生动有益、丰富实用的语文实践写作素材,切实提高小学生素养教育训练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可以推介《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论语》等一系列国学经典的启蒙教育书籍,让学生吸收千古流传的文化精髓,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国学书籍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知识、领悟传统美德、陶冶人文情操、引导自我实践。

七、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

将语文教学与课外社会活动和实践相结合,检验学习者必备的语文知识、能力、储备素质和应用能力,是学校教育有效发挥语文教学作用的重要条件。当前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观教育的全面深化也需要教学实践内容作为有效支撑。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观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珍贵文物,让这些学生真正深刻透彻地了解勤劳、善良、勇敢、坚强、勤奋、务实、进取的中华传统精神内涵,接受民族优秀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民族精神思想的熏陶。比如,教师要安排在端午节前给全班学生讲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英雄故事,引导每个学生正确认识端午节习俗的真正起源,以及端午节前各种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具体起源,以此来唤起全班学生对古代英雄的强烈纪念教育和深情缅怀。同时,老师们也希望能以此为契机,组织每一位学生学习包粽子,观看端午节比赛,让全体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传统端午节文化活动的强大魅力,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形成文明修身、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格局。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通过有效合理地运用传统文化素养教育,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有效而透彻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道德文化,在实践中有效而扎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