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思想建党构想的科学阐释与当代启示
——基于《怎么办?》的文本分析

2022-11-22 17:11潘文丽
关键词:社会民主党列宁俄国

潘文丽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引言

重视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理论兴则党兴,思想强则党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列宁结合俄国革命运动的长期实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学说,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党是列宁进行政党建设的核心议题和重要场域,反映在其一系列经典的理论著作中。其中,列宁于1901 年开始创作并于1902 年完成的《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以下简称《怎么办?》)实为诠释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学说的典型代表,成为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建党的必读文献。列宁在《怎么办?》中对于“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为俄国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支撑。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之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重温列宁《怎么办?》中思想建党的科学构想,对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强化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价值遵循与方法引领。

1 理论要旨:列宁《怎么办?》中思想建党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用思想建党原则来强化党内建设,坚持思想建党的根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列宁《怎么办?》中关于思想建党的理论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生动写照与科学延伸:重视革命理论的指导地位并将其“灌输”到无产阶级的意识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党的应有之义,创办能统揽全局的全俄政治机关报和建立职业革命家队伍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与应然使命。

1.1 革命前提:重视科学的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根本就在于其指导思想的先进;无产阶级政党有力量,也在于其思想上有力量。科学的革命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力量之源,是解决好党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总开关”问题的有效密码。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就关注到了科学理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党的重大意义。1843 年,马克思在探讨德国革命的任务问题时,就清晰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可见,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需要把“武器的批判”变成一种“物质力量”。而能否掌握科学的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列宁在《怎么办?》中批判了经济派假借“批评自由”反对思想僵化、主张用一种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认为其本质是完全否认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理论处于混乱的年代,这种“假借马克思的名义,来减弱理论的意义”并高喊“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的言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折中态度和无原则性。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241这一著名论断,回应那些“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和“同机会主义的时髦宣传密切融合”的非社会主义民主的革命派。

思想建党需要将科学理论与俄国革命运动的实际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品格和实践经验,也清晰地反应在列宁一系列的理论著作中。纵观列宁思想建党构想的发展历程,在他思想建党构想萌芽时期的代表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他批判民粹派不能正视俄国革命的现实,批评他们的“惯用策略就是假装看不到俄国劳动者痛苦不堪的状况,硬说这种状况仅仅有点‘不大稳定’,只要‘文化界’和政府做些努力,就可以把一切引上正道”[3]62。言下之意,列宁认为这些所谓的“人民之友”是“闭眼不看劳动群众状况”的,而俄国社会民主党则需要告诉民粹派要正视“可耻的怯懦心理”,明确劳动群众受剥削的事实。在《怎么办?》中,列宁同样批判了以“批评自由”为时髦口号的伯恩施坦,认为他们“否认大众日益贫困、日益无产阶级化以及与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事实”[3]295。显然,无论是民粹派还是经济派,在列宁看来,他们都是不能把革命理论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否认革命理论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列宁告诫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是“国际的运动”,不仅要反对“民族沙文主义”,而且“在年轻的国家运动,要运用别国的经验,简单了解这种经验或简单抄袭别国的决议是不够的。为此,必须善于用批判的态度看待这种经验,并且独立地加以检验”[2]242。

1.2 重要方法:强化革命理论的灌输

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思想建党的原则,不仅需要解决坚持什么样的革命理论这一科学世界观问题,更需要解决怎样坚持这一革命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回击《工人事业》杂志认为不应该把推翻俄国封建专制制度作为群众性工人运动的首要任务,并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混为一谈的错误行径。列宁批评《工人事业》和《工人思想报》为盲目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代言,用“计划—策略”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是相违背的观点来压制自觉活动家的首创精神和毅力。这不仅是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且也是在实践上把俄国社会民主党拉向后退。列宁清晰指出,当时俄国处于非常混乱的时期,一方面,俄国的批评派和经济派把工人运动降低为工联主义;另一方面,恐怖派又极力宣扬所谓的“计划—策略”。显然,当“俄国社会民主党恰巧缺少首创精神和毅力的时候,当他们恰巧缺少政治宣传、政治鼓动和政治组织规模,缺少更广阔地进行革命工作的计划的时候”[2]267,恐怖派的宣扬只会导致理论上的混乱。他们的错误不在于轻视自发性,而是属于轻视和不能正确认识工人运动的自觉性的典型表现。因此,社会民主党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群众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出的自发性就要求他们必须在理论、政治和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出巨大的自觉性,推翻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应该成为群众性工人运动的首要任务。

俄国社会民主党要想进行全面的政治鼓动和揭露,培养工人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发展工人的阶级意识,只能采取将政治意识灌输给工人。列宁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之一就是首先争取具有民主意识的先进战士,唤醒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展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列宁批判了一切经济主义者存在的错误观点,即他们认为仅从经济斗争出发,便可以激发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列宁认为这种想法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单纯的经济斗争只能让俄国工人简单粗浅地认识到要争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列宁认为,这种借经济斗争并赋予其政治任务、希望在经济斗争过程中把工人的政治意识发展起来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列宁以德国党毫不松懈地进行政治揭露工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为例,说明“当工人还没有根据各种具体而且现实政治事实和事件学会观察社会中其他各个阶级的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在实践中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估计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活动......,工人群众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2]284。列宁进一步说明,向工人阶级灌输政治意识,就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把自己的队伍分派到各方面中去”[2]293。

付江录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获得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12年6月,付江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获得第二届“感动十三师人物”荣誉称号,2013年被十三师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4年获得第四届“兵团道德模范”称号,2015年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被自治区评为劳动模范。□

1.3 宣传载体:创立全俄政治机关报

揭露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派鼓吹“批评自由”,批评他们企图把社会民主党由革命的政党变为改良的政党、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批评自由”这样一个听起来“无害的”和“正常的”且时髦的口号,为何列宁要如此嗤之以鼻,并认为它将成为社会民主党人“真正的战斗信号”?列宁在《怎么办?》中开篇就谈到,“批评自由”看似是目前最时髦的口号,这种口号谎称要对“旧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实则是“机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变种”。机会主义派高喊社会民主党应由革命的政党转变为改良的政党,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否认“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原则上的根本对立,歪曲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不适用于在真正民主社会里按照多数人意志进行管理的理论。可见,“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成分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2]226–227。面对这种情况,列宁认为,不仅要口头上反对机会主义,而且必须用行动加以证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设法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民主运动中的合法地位;必须积极反对严重腐蚀人们意识的种种错误言论;极力反对在革命运动中肆意动摇和混乱社会民主党革命纲领和策略的“批评派”。显然,列宁清晰地看到了机会主义派腐蚀人心的极大危害,认为要想实现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与一切机会主义和改良派断然决裂。

建立全俄政治机关报可以使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战斗组织具有必要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各样迅速变化的斗争条件。一方面,列宁认为俄国革命本身并不是单一的革命行动,而是处于激烈爆发时期与平静时期不断交替的复杂过程。因此,专门为应付爆发斗争或街头斗争,或专门为应付“日常平凡斗争的进程”就建立党组织是非常错误的。依照俄国革命形势的特殊性,应该创办一个能描述各方面生活且在全俄范围内能统一起来实施政治鼓动任务、能深入广大群众的宣传载体。针对俄国当时的现实状况,没有一个能经常出版的全俄政治机关报,是绝对无法进行这项工作的。更重要的是,以全俄政治机关报为中心形成的工作人员,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优势挽救党的声望、名誉直到全民武装起义开始。当地方的组织或整个组织遭受到破坏时,全俄政治机关报里的骨干力量能够很快组织起来并迅速地与中央建立起联系。这就极大地体现了全俄政治机关报统一性和应对突发状况的弹力。另一方面,当俄国人民准备发动起义时,办理和推销报纸的“代办员网”就可以随时发挥作用,能够提供最大保证的经常性工作。“代办员网”工作能够巩固和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不满专制制度的阶层,并且能养成一种善于正确估计总的革命形势和善于选定起义时机的能力。因此,列宁强调,建立全俄政治机关报非但不是沾染了“学理主义”和“文人习气”主观臆断的结果,而且是“最切实的计划”。

食蚁兽除了拥有长长的吻部,还拥有一条和它们的身子差不多长的大尾巴。想知道这条大尾巴有什么特殊作用吗?扫码回复“食蚁兽”三个字,即可查看。

1.4 组织保障:建立职业革命家队伍

面对经济主义者完全脱离社会民主主义而滑向工联主义的状况,列宁明确指出“首先应设法建立一个能够领导无产阶级的全部解放的革命家组织”,“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免于一切宪兵的破坏,使社会主义的工会运动得到巩固和发展”[2]330。由于俄国当时还处于专制制度下,列宁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建立一个经济主义者所称的“实行选举制、报告制和全体表决制”的广泛工人组织,完全是“不可救药的空想家”。建立坚强的革命组织家不仅可以保证整个工人运动的稳固性,也能达到实现社会民主主义和避免纯粹工联主义的双重目的。可见,列宁是十分善于把握俄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整个革命运动状况的。在列宁看来,职业革命家经过考验和训练,他们受到了长期的教育且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配合,是“富有天才的聪明人”和“坚定刚毅的领袖”。在革命混乱和动摇时期,必须要有稳固的职业革命家推动工人觉醒,使他们认识到机会主义派的险恶用心。此外,为了驳斥经济派、恐怖派认为“捕捉十来个聪明人要比捕捉百来个笨人容易些”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把所有秘密工作集中交给少数职业革命家去做,非但不会破坏高度的秘密性,反而有利于职业革命家集中统一规划指挥,从而激发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运动中来。

革命组织的规模同革命运动的广泛发展这种不协调的现实状况,也需要建立一支“在党的活动方面能够与知识分子革命家站在同一水平的工人革命家”。一方面,与社会民主党不同,经济派认为必须把自己降低为“工人群众”,才能写出工人群众能读懂的通俗读物,不相信工人群众能胜任革命工作。列宁则以为,这种做法是把教育、政治和组织问题三者混为一谈。教育的问题应该由教育家去解决,工人群众属于政治和组织问题,不是退回到工人群众地位上去,而是应该把他们训练成“职业的鼓动员、组织员、宣传员、交通员”等。为了能充分执行自己的任务,工人革命家在运动中可以扩大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学习其他地方政治领袖的才能,并力求把自己对于工人群众的了解、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用于与顽强敌人的斗争中。因此,社会民主党人需要爱惜和特别细心地培养人才,设法使他们能靠党费生活并能及时更换自己的工作地点,快速转入秘密工作状态。随着自发的工人运动不断地深入推广,能提拔出来能干的工人革命家也会越多。“这种由无限忠诚革命人组成的队伍也一定能获得广大工人群众的无限信任”[2]343。另一方面,针对彼得堡经济主义者谎称《火星报》是“民意主义”的机关报,把战斗的革命组织看作是民意党人的特有东西,列宁认为这种思想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十分荒谬的。民意党人分不清革命队伍中的敌我差别,也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运用到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去,因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便不可能称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2]343。

2 现实诉求:应对国内外、党内外各种复杂情形的迫切需要

彻底揭露俄国非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文牍主义作风,告诫社会民主党认清真相、警惕不良思想的侵蚀。在《怎么办?》中,列宁用德国党两次拒绝伯恩施坦主义来论证机会主义派是不可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争取经济和政治解放的。而《工人事业》杂志却否认这一事实,极力主张俄国社会民主党要“批评自由”,并极力为伯恩施坦主义进行辩护。更为荒谬的是,《工人事业》杂志主张要“简单地照抄”这种“德国药方”来医治俄国的病,列宁认为这根本不是“批评自由”,而是一种“奴隶式”“猴子式”的模仿。随后,列宁系统分析了现代国际机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民族表现出的四种形态,再一次强有力地批判了俄国机会主义派忽视理论、采取渐渐地、悄悄地、不受处分地破坏自己党的办法以竭力达到自己目的的可恶行径。换言之,俄国非社会民主主义党之所以不可能真正代表俄国人民与沙皇专制进行斗争,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紧密结合的真理,混淆革命目的和手段,曲解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庸俗化”,使革命工作严重偏离了重心。有鉴于此,列宁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不断总结革命运动中的实际经验,切不可有文牍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2.1 直接动因:化解党内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加强俄国社会民主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作用,避免使工人运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工具。《工人事业》杂志社的人否认自己是经济主义者,列宁形象地把他们比作“鸵鸟”,自以为把头缩在翅膀底下就可以掩盖事实的真相,批评他们否认“自发的运动只会造成工联主义”的错误行径。机会主义派还假惺惺地刊登“反驳声明”,声称说社会民主党人的揭露是诽谤和捏造,认为俄国根本就没有什么经济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同时,机会主义者还鼓吹把布伦坦诺式的阶级斗争观和工联主义的政治观传授给工人,导致出现了许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家”。值得深思的是,这些经济主义派所写的著作在当时是十分畅销的,不难看出,当时非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派在俄国社会十分活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列宁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胜任自己的使命,是因为群众的积极性超过了我们的积极性,是因为我们没有具备足够修养的革命领导者和组织者”[2]309。长此以往,社会民主党人只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后卫队,而不会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先锋队。为了论证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列宁分析指出:德国每次政治事件发生后社会民主党人的威信和声望增强的原因,正是他们比任何人都能更积极对待革命,更积极地支持一切抗议专横暴虐的呼声,唤醒沉睡者,振奋落后者,积极提供革命运动的各方面材料,从而提高了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积极性。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民主运动中各个派别之间斗争激烈,可以说整个运动处在十分混乱的时期。为了应对国内外、党内外各种复杂情形,回应工人运动中的迫切问题,化解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面临的严重危机并揭露机会主义派的错误言论,列宁于1901 秋至1902 年写作完成了《怎么办?》这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光辉伟著。

2.2 思想原因:揭露机会主义派的荒谬言论

开展政治工作首先需要从政治鼓动着手,而政治鼓动则需要有出版周期短且能够进行很好推销的全俄政治机关报纸。针对波·克里切夫斯基、马尔丁诺夫、尔·纳杰日丁等经济派人士污蔑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创办的《火星报》有轻视日常平凡斗争进程而偏重宣传光辉思想的倾向,列宁批评这是一种“文人习气”的表现。列宁明确指出,“把《火星报》的计划看作是‘文人习气’表现的人,完全不懂得计划的实质”[2]370。创立全俄政治机关报是俄国社会民主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主阵地,是对党的纲领、策略和组织问题进行讨论的重要载体。列宁还形象地把创立全俄政治机关报比作石匠在建造建筑物时所用的“引线”,“引线”拉得正确,党内的思想和工人群众的思想才能不偏航。列宁认为,地方机关报不能起到集合和组织革命家的一切力量去对专制制度发动总攻并领导统一斗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避免消息分散状态的统一全俄政治机关报是十分必要的。创建全俄政治机关报后,“地方工作就会比现在丰富而完备得多,从全俄各地收集起来的政治揭露和经济揭露的材料,将成为各种职业和各种发展水平的工人的精神食粮”[2]377。同时,建立统一的全俄政治机关报可以把一些革命工作人员从地方分散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容易发现比较有才干的鼓动员和组织员,并将其培养成为真正的政治领袖。由于每期出版的周期短、印刷数量多,报纸就会变成“巨大的鼓风机”,使“阶级斗争和人民义愤的每一点星星之火,燃成熊熊大火”。

理论自觉主要是指理论的觉醒和觉悟,不仅包含对理论真谛要义的自觉认识和把握,更体现为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精神和自觉担当。“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没有对理论科学性的高度认知、价值性的高度认同、实践性的高度确认,就不可能产生对理论的充分肯定和坚守,就不能实现从“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理论自强”的自觉性转化。

驳斥经济主义派盲目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和“政治始终是顺从经济”的错误论调。列宁认为,必须转变工人运动中的盲目自发性现状,工人运动应该由自发性走向自觉性。俄国的经济派看似是为工人争取经济利益,实则是把工人运动带入了工联主义的泥潭。列宁敏锐地洞察到社会民主党内混入了像瓦·沃这样的经济主义者,他们大肆宣称西欧资产者爱用的武器,认为“斗争不是为了将来的后代和社会主义,而是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儿女”[2]253。由于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像瓦·沃这样的青年派经济主义者越来越多地登上舞台,他们利用广大的公众或青年人不知道这个事实,导致自觉性完全被自发性压倒了。因此,列宁清晰地指出,任何对于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盲目崇拜和对工人运动自觉性的轻视,都是在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可见,自发的经济斗争是不可能使工人阶级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的,无产阶级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有实现的可能和必要”。列宁还引用卡·考茨基的话强调“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识到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2]255,明确反对自发性,以便使工人运动脱离工联主义的自发倾向,把他们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中来。为了进一步论证此观点,列宁列举了拉萨尔使德国工人运动走向自发的工联主义和合作社主义的道路,导致德国工人阶级分化为四种思想体系。由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因此社会主义运动越是处在年轻的阶段,就越要积极警告工人,反对经济主义者盲目崇拜的自发性,反对和打破一切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侵蚀。

目前电解铝行业有应用实例的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该工艺以石灰石浆液作为吸收剂,在吸收塔内对烟气进行洗涤,以去除烟气中的 SO2,反应产生的亚硫酸钙通过强制氧化生成硫酸钙(石膏)。该工艺主要优点是技术成熟、脱硫剂相对容易获取;缺点是初始投资大、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大、副产物产量大且需要外运处置。

2.3 实践动因:回应工人运动中的迫切问题

俄国工人纯粹的自发性运动需要将社会民主意识从外面“灌输”进去。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俄国各地已经发生了多次罢工运动,但这种罢工还属于自发和无组织性的,多半是挣扎和毁坏机器的报复性反抗。在1896 年彼得堡工业战争后,俄国工人罢工“所表现出来的自觉色彩就多得多了”,主要表现在他们能够提出一定的要求,能够考虑较为有利的时机并汲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斗争经验。但此时的罢工运动仍然属于一种初级的工联主义斗争,还不是系统的、有计划性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罢工斗争。列宁认为,俄国工人还没有甚至缺少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工人群众本身很难在他们运动过程中创造出独立的思想体系。这种自发性的工联主义斗争很容易使工人轻视和脱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陷入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和奴役。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反对这种盲目自发性运动,因此,要把纯粹的自发性运动转变为自觉的斗争,就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学会同工厂主作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法律。

反驳经济派模糊经济斗争和政治鼓动之间的关系,批评他们“政治鼓动应该服从经济斗争”的错误论调。列宁认为,伴随俄国工人经济斗争的广泛发展,通过“揭露性刊物”来叙述工人生活的实际状况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激发广大工人对资本家进行反抗的热情。但列宁发现,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组织经济方面的揭露工作上,而这种工作只是工联的工作而不是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社会民主党人可以利用“政治揭露”工作作为自己革命活动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但真正紧迫的是不仅要领导工人阶级争取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而且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积极从政治上教育工人阶级,发展工人阶级意识。那如何对工人进行有效的政治教育呢?列宁认为,只单纯地向工人宣传无产阶级本身与专制制度体系的对抗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这种专制制度进行具体的、全面的政治揭露,否则不可能完成发展工人政治意识的任务。然而,经济主义派天真地主张“赋予经济斗争政治性质”,认为经济斗争是吸引工人参与政治斗争的“最普遍适用的手段”。这种主张看似是深奥和革命的,其实是将社会民主主义政治降低为工联主义政治。针对马尔丁诺夫等人毅然为经济主义者辩护,认为他们的主张不过是意味着争取经济改良,列宁则强调,这种所谓的改良是把党拉向后退,助长了经济派和自由派的机会主义倾向。

3 价值意蕴: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启示

《怎么办?》是在俄国革命运动面临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国内外各种复杂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经典文献。它根植于俄国革命运动的实践,不仅解决了工人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也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列宁在《怎么办?》中关于思想建党的系列阐释,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也深刻影响和启发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历史自觉。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五十之后始画山水。而赖非更晚,退休之后开始习古画。有学生时代画陶罐的底子,有古董真迹的半生相伴,更有40年苍茫山林的行走、一生不曾低头名利的学术修为,他的淡墨山水颇有倪黄气象。他的习画不是消遣,依然是他学术生涯的延续。他计划在描摹1000幅古画之后,即开始创作《云峰刻石长卷》,把38块主要的云峰刻石都绘到画卷上。也许,将来再也没有可能请这位老先生陪伴各路学者书家跋山涉水求经问道,但这幅长卷可以尽量全息再现石刻作品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文化中的整体风貌,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石刻曾经美到极点,我们的文化曾经如何灿烂。

金际珍最喜欢的绣品是自己亲手绣的一样嫁妆——一对长达一米的枕巾。本来还有帘幔等,但都在大逃荒时期弄丢或变卖了,现在只剩下枕巾了。在枕巾的表面,金际珍绣了古代民间嫁娶的场景:新娘坐在四人抬的大花轿里,新郎胸前戴着大花,骑着高头大马,有人打灯、有人打伞、有人抬礼盒、有人放炮仗……老人绣得非常细致,连小人儿脸上的表情都活灵活现。

3.1 培养理论自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姓马”和“姓党”的辩证统一

本文基于长杆弹侵彻半无限金属靶的理论[19-25],对长杆弹以不同冲击速度侵彻半无限混凝土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长杆弹侵彻混凝土靶不同侵彻模式间的临界转化条件及相应的参数计算方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古代历朝也出现过各种治国思想的鼓吹者和传播者,但最后这些社会口号和训条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其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思想上表现为短视性和急功近利。自1921 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谛要义的科学把握。建党伊始,由于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没能系统地、全面地进行认知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阶级本能出发,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色彩,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认识性错误,使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危在旦夕。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深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等经典著作,不仅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擘画了中国革命的宏伟蓝图,更重要的是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勇气。1938 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面向全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由自发转向自觉的根本标志和逻辑开端。“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5]。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不仅擅于总结经验、把握真谛,更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以实现“乘数效应”。

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企业的财务目标是现实的是离不开预算保障的。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对于即将开展的活动,要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整体上反映资金的使用现象,以及使用规模预算编制要对公司全年的计划作出明确安排,按照公司财务的预算编好资金的使用规划,企业的财务预算应该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划要求,确保资金能够使用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在具体的使用当中要遵守预算管理的计划,资金的支出要控制这句话的范围之内。不能够超出范围甚至是滥用,公司经费等情况。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2021 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新时代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就必须“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姓马”和“姓党”的辩证统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全党在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上保持高度一致。列宁在《怎么办?》中清晰地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之所以出现思想混乱,正是由于机会主义派打着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以“批评自由”为口号蛊惑人心,搅乱组织。可见,党内的团结、思想和认识步调的一致,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毛泽东强调“学了马克思主义,才有方法,才有共同语言”[7]。这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有力武器,是党观察分析客观形势、正确作出决策的科学方法。只有坚持了“姓马”这一“共同语言”,才能使党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激烈,错误思潮的盲目崇拜和渲染依然严重,一些用心险恶的人将“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奉为圭臬,这是十分危险和荒谬的陷阱。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防范,始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头脑,不断培养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另一方面,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辨别是非、洞察社会,是自觉坚守“姓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这对我们深入理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校姓党”“党媒姓党”有重要的意义。回望历史,1933 年,中央党校的前身在江西瑞金成立,定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可见,党的最高学府从一成立就与共产党人高举的思想旗帜、秉持的理想信念紧密相连,姓“马”、姓“党”深深浸润在党校的血脉之中[8]。同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因此,“党媒姓党”就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始终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播党的声音、反映群众呼声,举党的旗,走党的路。

3.2 发扬躬耕精神:坚守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践行“实干”和“严守”的内在统一

“躬耕”一词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世用躬耕精神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躬耕精神从语义上亦可理解为是一种实干精神。在奋进的新时代,躬耕精神是“实干方能兴邦”的使命要求,是“奋斗必定有我”的价值情怀,是“求实定能事成”的坚定信念。“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干成就历史,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就是和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务实求真的历史。

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物理教学中的知识含量更为丰富。但我国的部分教师,仍然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至新课改的目标与精神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部分学校内,应试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使用这一方法开展教学,会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背诵与备考的过程中。但在高考改革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教育方式将使学生的投入难以获得对等的回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自2012 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实干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实现了从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到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从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到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充分论证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实干就是最好的回答,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把实干当作标配。一方面,发扬实干精神需要在理想信念上“鼓足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坚定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本色的鲜明优势,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所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9]。理想信念不同,事业追求的境界就不同,体现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也不同。战斗英雄张富清扎根基层,造福百姓,深藏功名60 余载;守岛英雄王继才平凡坚守,守岛卫国32 年;人民樵夫廖俊波对党忠诚,为民谋利,无不是苦干实干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们正是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树立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并付诸行动。新时代,实干精神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应有前提,广大党员干部当厚植实干精神,克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鼓足实干劲头,让实干成为自觉。另一方面,发扬实干精神需要在实践能力上“加满油”。实干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工作方法。部署为先,落实为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将狠抓落实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的八项本领之一。面对深化改革的“中梗阻”、精准扶贫的“硬骨头”,一些党员干部创新思路、大刀阔斧,在穷尽处找“金点子”,于困难处“辟新径”。对比之下,少部分党员干部跟不上形势要求,拿到任务“心中无数”,遇到难题“手中无策”;在开展工作中,或是凭借老经验“依葫芦画瓢”,或是闭门造车随意应付了事,工作打了折扣,实干成了空谈。因此,党员干部增强实干能力,就需要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在实干能力上“加满油”,方能推动中国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发扬实干精神、增强实干能力,更要在党风廉政上严守纪律底线,在实干作风上“把稳舵”。“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10]。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基因,是培养一批良好职业革命家队伍的根本要求。列宁认为,当俄国革命运动处于危机过渡时期,建立一支有经验、可靠、为数不多且能严格按照秘密要求工作的职业革命家是进行坚持不懈斗争的必要条件。这些职业革命家同工会、工人自学小组、秘密书刊阅读小组等履行的职责不同,因为他们必须始终牢记自己是为群众运动服务的,能专门献身于革命运动并有坚持不懈地把自己变成职业革命家的决心。列宁笔下所描述的“职业革命家”拥有的特征,正映射了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道德情操和工作准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阳奉阴违,履职变成打太极,不能将苦干实干、任劳任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1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何而来?它显然不是随时间推移自然发生和保持下去的,而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各种“围猎”时,始终能经得住考验、守得住初心、记得牢使命。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冲在前、干在先,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做全党和全社会的“方向标”“定心盘”。同时,党员干部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严格遵纪守法,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不碰高压线、不越红线、不踩底线,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清清白白为人,干干净净做事。

3.3 提升教育实效: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注重“线上”和“线下”的同频共振

列宁十分重视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俄国革命运动的需要以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思想斗争的形势,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不能自发产生的,从工人不是受社会主义影响就会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角度阐发了“灌输”对于革命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重温列宁《怎么办?》中的“灌输”方法论,对于加强党员思想建设,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12]。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百年大党加强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党史学习作为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意味着党史学习不能局限于只讲讲党史故事,浅显地了解党史知识,一般性地知晓党史人物、重要事件和文献,核心是要以正确的党史观为基点,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努力从党史中获取经验方法、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因此,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注重将“线上”和“线下”学习方法相结合,真正做深做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第一,党史学习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是党史学习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学习历史的根本方法和准则。党史学习强调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和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其理论原著来提升广大党员的理论修养、理论思维和理论水平。党史学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使全体党员能够辩证地看待党的百年奋斗史,科学理解和掌握其主流和主线,始终牢记党的主题和本质,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事实证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既有伟大奇迹也有曲折弯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不断从历史中寻找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指出,“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13]。显然,习近平不仅为全体党员树立正确党史观指明了方向,也对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否定历史发展规律、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进行了有力的回应。

第二,党史学习需要观照现实,解决问题,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解决现实问题是一切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的根本归宿和要求。党史学习教育同样如此,只有将党史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分类指导。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进行分类指导,灵活开展。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将党史学习融入到本市“1+1+8”重点工程中,坚持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同时围绕工业振兴、产业攻坚、乡村振兴、村貌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8 个方面,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出各项利民便民惠民的硬核妙招,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了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真效[14]。另一方面,善于抓落实,促实效。党史学习教育绝对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能只是停留在读了多少经典文献、记了多少笔记,也绝对不是隔靴搔痒、避实就虚、避重就轻,而是重点在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没有得到落实。在这方面,温州市大峃镇金南村推行的“店小二”做法值得借鉴。该村推行党员与群众进行“一对一”结对子,每名党员都有结对名单,百名党员干部通过下基层、进村社,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店小二”精神来展现自己的服务和担当,切实将党史学习落到实处,做出成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15]。

第三,党史学习需要创新学习方式、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党史学习可以将“线上”和“线下”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尤其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线上”学习创新党史学习方式,可以补充“线下”党史知识内容,活化党史知识的呈现形式。以连云港市为例,当地专门成立党史学习领导小组,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资源独特、内涵丰富、可观性强”的实镜课堂,着力将旧址遗址、文物史料、英烈模范变为“活化”的党史教材。同时,还推出了网上红色地图、数字化展示平台、纪录片《连云港红色记忆》、广播剧《连云港保卫战》等一批文艺精品,制定了“音乐党课”“红色党课演出来”“党员政治生日”等红色教育菜单,将实镜课堂切实变成党史教育的“红色阵地”、群众学习的“红色学府”、展示城市形象的“红色名片”。连云港市这种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将祭扫英烈、展览旧址遗址作为“线下”党史学习的着力点,将“实镜课堂”变为“线上”党史学习的主渠道,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连云港样板”,丰富了党史学习形式,活化了党史学习内容[16]。

4 结语

列宁《怎么办?》思想建党构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基于俄国当时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创作出的经典文献,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列宁认为,在整个革命运动中要坚守正确的革命理论并对工人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同时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职业革命家队伍,创立一份能集中思想的全俄政治机关报。回望党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勇立时代潮头、敢做时代先锋,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发扬“躬耕精神”“实干精神”,坚守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不断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工作,为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社会民主党列宁俄国
列宁
七颗钻石
拉美有多少“列宁”?
“第一绿色福利国家”是怎样炼成的
求同存异与国家利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社会民主党的关系
德国左翼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纪念列宁
请求列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