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守才 葛桂芹 孙伟明
(1.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2.潍坊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政课发挥着铸魂育人的核心作用,是对青年学生强化思想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该讲好道德故事,提升道德素养;讲好法律故事,弘扬法治精神;讲好历史故事,增强文化自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劳模故事,涵育工匠精神;讲好责任故事,淬炼担当品格。以社会体验为依托,拓展思政教育时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组织实施混合式教学;以语言创新为工具,建构思政课话语体系;以真挚情感为支点,全面打造活力课堂是在职业院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应用策略。
国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占领思政课主阵地,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历久弥新,是每一位中国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要求。新时代青年学生重任在肩,要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首先要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营造爱国氛围,培养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知行合一。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任重道远,勇担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要正视当前学生对思政课的一些偏见、看法,着力打造学生愿意上、喜欢听的思政课堂,建设“思政金课”。一个好故事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讲故事类的电视节目都大获成功,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河北卫视的《天下故事会》、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等栏目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好评如潮,收视率很高。大量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证明,寓理于事,去伪存真,贴近生活,讲好中国故事以其特有的代入感会给同学们强烈的情绪体验,入脑入心,使思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学情,认真研究分析当前青年学生的特点,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打开思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不仅要讲“好故事”,而且要“讲好”故事1。目前思政教师队伍中“70”后占很大一部分,和当代青少年之间自然有代际矛盾,因而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十分重要。而运用新媒体技术讲好中国故事,恰好是有效的双向融合交流方式,也为思政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2]。教师要树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通过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转变话语体系,让思政课更接地气,让正确思想观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目前职业院校开设思政必修课程都包含了道德教育内容,阐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规范和重要意义[3]。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社会深刻变革与转型的大背景下,连“扶不扶需要帮助的老人”这个常识都会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的时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出现道德观念模糊、是非不辨、自私自利、诚信缺失等现象。单纯讲大道理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而通过讲故事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代有商鞅立木为信、苏武牧羊北海、邻里和睦六尺巷等众多好故事,当代有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教师张丽丽、最美逆行者等无数平凡伟大的榜样楷模,一个个道德故事诠释了人性本真,大爱无疆,家国情怀。这些故事穿越时空,经久流传,散发着人性光辉,充分彰显了道德的强大力量。
青年学生涉世不深,缺乏阅历,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薄弱,很容易上当受骗成为受害者,加上抗挫折能力差,遇事好冲动,一不小心甚至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网络暴力、金融诈骗、伤害同学和父母的案例屡见不鲜。法律知识往往内容繁杂,条例众多,抽象难懂,刻板枯燥,如果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诠释法制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可以根据课程相关法律内容,分别设置“宪法小故事”“民法小故事”“以案说法”等故事模块,融入宪法、民法典、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坚持问题导向,组织研讨,能够举一反三。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威海刘公岛考察时说到:“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不光是领导干部,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更要了解古今历史,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距离过去很遥远,不好好研读历史,很容易被网络不良的声音所蛊惑,容易冲动而出现过激或不当言行。通过讲授历史故事来让学生更直观、立体地了解历史,正确分析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事理,把握大势,增进文化自觉。比如:孔子诲人不倦、勾践卧薪尝胆、文天祥浩然正气等众多好故事,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芒闪耀,铸就强大的中国精神、民族之魂,充盈着学生的心灵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数革命先烈的奉献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讲红色故事,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当代青年学生的血脉,代代相传。一要讲好革命先辈爱国故事。如五四运动中为民族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的热血青年、坚贞不屈的“傲雪红梅”江姐、“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一个个感人故事。二要讲好英雄先烈坚定理想信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两万五千里长征、延安军民自力更生、抗美援朝等那些故事气壮山河、昭昭日月。三是要讲好军民团结、鱼水深情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众志成城抗击侵略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沂蒙红搜明德英的故事,淮海战役几百万支前民工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要转换视角,多维立体挖掘故事中的精神元素、核心价值,将革命精神和新时代精神以及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相结合,传承革命薪火,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崇尚劳动,建设技能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职业精神,热爱劳动,锤炼职业素养,为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打好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很多劳模和工匠,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懈奋斗,谱写了动人的时代华章,“金牌工人”许振超、“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行走在特高压线上的人”王进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教师要善于挖掘故事隐含的感人因子,准确阐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德技并修,努力提升职业素养,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不期而至,防不胜防,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危害,也如镜子般照出了世间冷暖、人性善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之中华”的山东护士张静静,“用我及腰长发,换你健康平安”的光头护士单霞,自觉到车库进行隔离的懂事大男孩郭跃,为了线上学习爬雪山寻信号的“95后”藏族女孩斯朗巴珍,还有汶川大地震中舍身救生的谭千秋老师等,他们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永生难忘,所体现的大爱真情、高洁品质、责任担当值得师生认真学习效仿,身践力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辉煌成就,消除了绝对贫困,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脱贫体量之大、进程之快、质量之高令世界瞩目,千年梦想,一朝梦圆。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强有力支持,离不开各族儿女艰苦卓绝的奋斗,书写出无数感人至深的脱贫攻坚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将进一步彰显中国力量,弘扬中华民族脱贫攻坚精神,为昂首奋进新时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讲好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无私奉献”扶贫故事。广大的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怀揣“初心”,扎根基层,披荆斩棘,舍生忘死,奋勇争先,战斗在扶贫一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无数妇女同胞冲在第一线,谱写了巾帼战贫的华彩乐章,讲好巾帼脱贫攻坚故事,展示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和担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学教师张桂梅,为改变大山里穷苦女孩的命运,不气馁,不放弃,创办了一所女子免费高中,帮助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入大学,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张老师一直坚持奋斗在教育扶贫主战场,用生命诠释着女性力量,用生命照亮着女孩的前程。
“引进来”是指引进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学校党政部门、团委、思政部门和社会力量加强联动,形成教育合力,重点建设一支由社会各界思政专家、党政干部、革命前辈、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心理学家、法治工作者等组成的思政课兼职队伍。所谓“走出去”,一是思政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走出教室、校园,增长阅历,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走遍田间地头、社区基层、行业企业,知社情查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升理论素养、实践能力,讲出来的故事才能活灵活现,既有温度、情感,又有深度、广度。二是学生要走出去,组织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增强情感体验。比如山东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作为革命老区,每个市区都有大量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尤其是近几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成了众多如高密市松兴屯村这样的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劳动模范。因此要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实地考察,现场感受在这些先进人物的带领下,农村、企业、社区到底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真实体验中反思、感悟,提升综合素养。
新媒体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也要与时偕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混合式讲授模式,实现线上互动交流、实时教学辅导、在线全程测评、资源共建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达成学习目标。线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用QQ群或者钉钉群采用直播或者录播的形式去讲授中国好故事会对线下授课形成有益的补充。充分利用“幕课”“微课”“在线课”等新型课堂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年为抗击新冠疫情,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全国青年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2000多万青年学生一起云上课,四位名校教授所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微视频、微博、抖音、快手等时尚的形式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信息传递和情感互动,辐射带动讲好中国故事。
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选好故事,更要讲好。正确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工具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要在话语转化和创新上下功夫,将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严肃又不失活泼,正统又新潮[4]。通常政治理论具有科学严谨性,深刻抽象,要辅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来讲故事,更加接地气,如采用一些他们喜欢的网络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例如:“我太难(南)了”“硬核”“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断舍离”“后浪”“霸凌主义”等网络用语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在讲故事时适时适度地加入这些流行元素,会让思政课更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情绪,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是大众语言的运用避免“话语失真”“话语失向”“话语失范”的问题,要注意把握政治方向,注重思想性,过于“娱乐化”“庸俗化”会显得浅薄。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再美好动听的语言、再精彩的故事也会失去灵魂。
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为主体开展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师生平等互动交流,建立学习共同体。2015年,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忠宝团体策划开展了全国首档思政类脱口秀节目《宝哥说》,与学生进行“花式”互动,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与学生“互粉”,在谈笑风生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迪,将“一教师一堂课”的传统课堂变成思想辩场;南航“网红”思政课徐川老师利用新媒体热心为学生释疑答惑,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从一位普通教师变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大王”校园大V。他的微信平台的原创作品文采斐然,语言“短平快”,备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5],以他名字命名的思政工作法在高校广为推广。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动”起来,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寻找故事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熔点”,要精心设计好讲前、讲中、讲后的问题导入、探究、总结环节,创新互动形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打造活力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