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振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泰州 225300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体育课程的教学通常存在受重视程度不高以及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具有单一性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具有较高的必要性,有利于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动力。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培养工作侧重点逐步从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和优化过渡到实践应用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平方面,这意味着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尤其是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背景下,对于本文探讨的高职体育教学来说,更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比例上进行优化和调整,尽量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入手寻找相应的培养路径与方法,并且同步重视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这不仅能够在学校教育阶段保证良好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水平,更能够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优化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其在未来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个人竞争力,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1]。
在全民健身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个人的身体素质水平是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以及更高层次的工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虽然体育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中,除了基础的身体素质能力要求外,还包括了学生体育运动意识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但身体素质在三者之间处在根本性的地位上,是具备重要作用的基础素质。
作为体育教学来讲,由于这部分教育教学的开展效果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日常锻炼习惯的养成具备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若能够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则意味着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不仅能够在校园环境中得到一定的保障。当学生养成了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则其个人在参加工作后的身体素质和整体精神状态都能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具备非常关键的实际意义的,也是体现出现阶段社会高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2]。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能够使其受益一生的重要素质,在职业教育中当体育课程的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后,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也必然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
体育本身是具备强烈的竞技性的项目,这就要求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要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竞技精神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基于体育课程的职业教育,也应当重视对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状态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只有能够接受成功,并且同时能够面对失败的心理素质状态,才能够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环境后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上来讲,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工作热情[3]。回归到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上,当学生从主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竞技意识和竞争精神,也意味着其在开展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保持更加稳定的积极性,这也有利于提升体育课程本身的教育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无论是从职业教育的角度上来讲,还是从体育课程教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基于体育学习的良好心态,还应当包括体育精神的培养,在职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竞技体育能力和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当将体育锻炼的核心精神和追求目标向学生进行渗透讲解。
避免学生过分重视在体育竞技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名次,而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精神和坚持到底的精神有所忽略。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体育运动锻炼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应当在引导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的心理状态,并且强调个人意志和精神在能力提升和培养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培养方向和引导思路不仅能够在专业的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学习韧性,确保学生在遇到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时,能够本着不断钻研和分析的原则,自主通过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无论是竞争意识,还是遇到挫折和困难后,继续坚持的思想认知,都能够帮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并且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良好的工作态度。这也有利于指导其在个人工作的开展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提升。
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中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的固定特征。尤其是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时都是按照既定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以及相关的实践课程要求开展教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侧重点也主要集中在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上,并未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融入一部分与职业能力提升与优化相关的课程内容。
这不仅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也会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在参与体育教育和相关实践活动时未能发挥出职业院校的积极作用。另外,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和具体的要求也缺乏全面的认知和分析,这也会阻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将职业能力培养内容融入常规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中,由于教师所能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所引入的教学工具与素材相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所应用的方式方法丰富性不足。学生的实践体育运动能力未得到充分的提升和优化的问题。
这一方面与学校客观的资源条件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体育教学思维和方法的灵活性有关。大部分体育院校所配备的体育课程实践活动器材都与常规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相匹配,一些基于学生兴趣或学生自主需求的拓展性器材与环境条件创造与配备存在一定的不足。另外,教师所应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通常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未充分将多种不同的教学素材和模式引入到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育的开展方法也多与课堂内部的体育竞赛或针对性训练为主,且存在实践课程比例相对较低的问题。
基于高职院校现实校内条件的局限性,在具体组织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还应当重视拓展性教学资源条件的创造,通过积极的校内外沟通合作为学校教育创造更多的资源条件。但从实际出发来看,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问题以及能力限制,高职院校方面未能做到充分拓展校外资源,借鉴兄弟学校的体育教学经验在本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应用,这就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也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也是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优化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都是以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以及相关的实践课程为主要内容,基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来说,这也反映出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结构上的完善性不足问题[4]。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而言,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意识和认知,院校方面应当从体育职业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适当在既定的体育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中融入一部分职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并且适当调整体育课程的安排课时,在不影响专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增加体育课程的安排课时数量,必要时可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将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设置为单独的理论课程引入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中,使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的职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这也能够为学生最终的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上来说,要想从事体育相关的职业,就需要学生在身体素质水平上达到高于普通人的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水平适当提高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力度,并且同步在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上为学生拓展更加多元化的实践体育运动场地和平台。同时重视在师资力量上进行充实,聘请更加具有专项体育运动及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带领学生完成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和身体素质提升训练。这不仅意味着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得到了提升,也意味着学生个性化的体育运动需求和主观兴趣,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最终使学生的体育实践课程教学在科学性、全面性以及针对性上都得到相应的提升,为学生从事相关的职业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
另外,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还可以通过引入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和载体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借助专业的信息化平台获得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学习参照,切实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讲,其自身不仅应当在新的理论课程内容体系背景下不断加强个人的职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更应当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日常的身体锻炼和针对性的身体素质训练中,确保个人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专项性的体育实践运动训练要求,充分发挥好自身在学生体育运动实践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角度上来说,在学生参与针对性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其体育精神和意志也会得到同步的磨炼,这对于其从事相关的职业所具备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对于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而言,所谓的校内外合作强调的是高职院校方面可借鉴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或产教融合教学组织方式的整体思路和规划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教育的环节中进入到相关的体育领域企业以及运动员训练机构中进行参观学习,使其认识到体育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具体工作岗位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同时,当学生进入到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时,也更便于其结合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对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导向进行确认。且若能够借助来源于社会方面的人才培养力量,也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与体育领域相关企业的联动,为相关企业的人才定向输送提供便利,这种能够实现对口衔接的合作教学引导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也能够确保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人才符合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高职院校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和客观教育以及教学方法与条件的影响,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缺乏重视程度的问题。另外,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高校方面应当分别从外部环境条件以及师资力量两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提升和优化,通过课堂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方式提升双方面的作用,为体育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