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 魏 波 李 楠
1.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2.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3.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阅读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智慧和涵养性情的重要方式,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乐观。探析阅读促进大学生乐观的机理和路径,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5%的大学生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积极心理学开创者塞利格曼认为,悲观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研究[1-2]表明,乐观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身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促进大学生乐观,可以塑造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引导他们正确归因和认知,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乐观作为一种心理资本,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品质之一。塞利格曼提出乐观解释风格,认为对同一事件采取永久性或暂时性、普遍性或特定性、个人化或个人化的看法,会导致乐观或悲观的情绪和行为。乐观可以通过解释风格训练,并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而在后天习得。
阅读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重视阅读是古今中外的共识。培根的《论读书》提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国汉代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的重要性已然上升到“医愚”、塑造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高度。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研究“阅读疗法”[3-5]。最初他们面向抑郁症和其他疾病患者开展阅读指导,引导患者对“症”读书,增强患者应对疾病和挫折的信心和能力。后来阅读疗法的适用对象逐步扩大到正常人群体,发现阅读也可以改善普通人的身心状况,增强人们抵御挫折的心理韧性。
北京大学王波[4]提出阅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认为阅读是通过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心理活动,达到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学者王鉴忠从组织管理学角度研究乐观[6],提出了习得性乐观生成的心理机制,即成长式框架积极语言模式、选择性注意正面信息、理性信念和乐观解释风格。阅读疗法和乐观性习得的机理都以学习为主要途径,通过共鸣、暗示、领悟等心理活动,达成提升认知、转变思维、树立信念的目的。引导大学生结合现实经历进行阅读,可以构建语言模式,催生积极因子,转变认知模式,进行积极归因,实现心灵共鸣和净化,从而促进乐观水平。
语言是一种系统,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使用积极语言模式来促进乐观,就是利用“暗示”原理[4]进行积极的语言暗示,即通过语言手段使人们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积极的观点、信息和态度。心理学家迈尔斯提出,用语言描述问题时存在“框架效应”,这种框架可以标记体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心理。
书籍是语言的文字载体,有选择地阅读能构建出相应的语言系统,从而固化大学生的语言模式。大学生阅读诗词歌赋、名篇名句时,通过选择性地记忆、吟诵和表达,可构建出积极的语言系统。在现实中遇到类似情境时,他们就能自动从语言系统中调取信息,开启成长式框架语言模式,使用积极应对策略。
选择关注正面信息,有助于发现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积极因子,如希望、信心和坚韧等。关注正面信息来促进乐观,就是利用“共鸣”和“净化”原理[4]催生内心的积极力量,即人的现实体验与所关注的正面信息相吻合时而产生强烈认同和共振,促成心灵的契合和沟通,情绪得以调节和慰藉,思想认识得以升华。
各类书籍中记载着大量关于乐观的思想、事件和人物,都是大学生可以关注的正面素材。当大学生的现实体验与书中的积极经历和思想情感相吻合时,就能产生强烈共鸣,催生出积极因子,进一步增强积极体验,使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大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关注正面信息,扩充正面素材库,在现实中遇到类似情境时,就能随时调取这些素材。当现实体验与正面素材发生共鸣时,就能催生出积极因子并阻断“自动化”悲观思维,激发出乐观态度和积极应对行为。
人的非理性信念是一种自我攻击和伤害式的推理方式。通过辨析非理性信念来促进乐观,就是利用“平衡”原理[4],通过用理性信念去替代非理性信念,从而对“非平衡”关系进行重塑。“平衡”原理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需要跟社会和他人建立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通过各种事件形成的。人、事和关系构成一个三角关系,当三角关系不平衡时,可以通过更换事件而重塑关系。
书籍世界中提供了各种虚拟事件,可以让大学生在其中体验不同思想、事件和人物,从而重塑对现实事件的认知和应对。阅读能突破成长背景和人生阅历的局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视角看待问题,提升认知方式。在阅读中,他们能向很多事件、人物去学会辨析非理性信念,从而树立积极的理性信念,塑造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塞利格曼提出的乐观解释风格,其核心观点是对事件进行积极归因。选择积极归因促进乐观,就是利用“领悟”原理[4],对事件进行更多维、高级解读,使思想认识得以进入更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有“领悟”的能力。
在阅读中,“领悟”是经过“共鸣”和“净化”后,对深层意义的追问和思索。譬如,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对乐观主义提出过猛烈的批评,他对悲观主义的坚持来源于“个体的有限性”。斯宾诺莎反对个人片面的观点,他在《伦理学》中提出要从“永恒的角度”看事情,要把注意力放在整体的认知上。莱布尼茨认为世界发生的一切都遵循着理性的秩序,他在《神义论》中指出,“恶”不是来自世界本身,而是来自个别事物的有限性。这与塞利格曼强调要拓展角度看待问题的观点是一致的。阅读提供了一种拓宽时空的视角,让大学生对人事的理解更为透彻。当大学生将看问题的眼光放长远,拉长到整个“人生”时,对乐观的领悟愈透彻,就愈能正确归因。
当代大学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大多是网络原住民和独生子女,综合素质高,拥有国际化视野,兴趣多元化,深耕小圈层,自主意识强,喜欢表达和互动。越来越多大学生习惯电子化和碎片化阅读,引导大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乐观水平,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
选择书目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和重塑的过程。用什么书目组建书库,就构建了什么样的语言系统和素材库。大学生选择一本内容积极的书籍,其实是在暗示自己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世界。组建乐观主题书库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选择内容积极、思想有深度的书目,一个是书目要数量丰富和品类齐全。
不同类型的书目可以带给大学生不同层面的体验和认知。譬如阅读哲学类书籍,能理解思想本源,筑牢乐观思想之基。大学生可以多读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比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阅读思政类书目,可以树牢理想信念,为乐观精神注入灵魂。这类书目推荐《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Ⅰ、Ⅱ、Ⅲ卷)等;阅读历史和人物传记,能丰富人生阅历,为乐观体验增加素材。这类书目推荐《史记》《资治通鉴》《苏东坡传》《毛泽东传》等;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情绪情感,为乐观意境赋予形象。这类书目推荐《活着》《平凡的世界》《约翰· 克利斯朵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阅读名篇名句,能构建积极语言模式,为乐观思维打开阀门。这类书目推荐《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等;阅读心理书籍,可以掌握科学理论,为乐观养成提供方法。这类书籍推荐《幸福的方法》《真实的幸福》《心流》《活出生命的意义》等。
大学生要提升乐观水平,需紧紧围绕“乐观”开展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大学生通过了解不同作者对乐观的看法,掌握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观点变化,再深入辨析异同,最后能深刻地理解乐观。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横向拓展,譬如涉猎其他相关主题,如幸福、宽容、仁爱、感恩和希望等,这种拓展对深刻理解乐观大有裨益。阅读过程中要注重思辨,既要沉浸书中,也要跳出书外,以不同身份与作者对话。
阅读需要讲究方法,阅读有精读、速读之分。对于基础、重复性内容可以选择速读或跳读,对新的、深奥的内容,则要精读,甚至借助辅助手段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纸质书+电子书”“看书+听书”等多种阅读形式。可以组建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分享会,为学生提供主动输出的机会。也可以在读书APP上阅读电子书,聆听或观看音视频书籍。
从阅读中构建的积极语言系统、正面信息素材库,最终需要在现实中转化为正面思维,促进人的积极体验。面对现实中的正面事件,能获得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面对负面事件,能辨析非理性信念,杜绝绝对化、灾难化和夸大化思维,使用乐观解释风格积极归因,这样做才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乐观者。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利用人际支持是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调控方式。而人际支持只有在现实中才能获得,大学生必须跳出书本才能真正拓展人际关系。积极体验不仅需要有积极的内在动机,也需要适应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阅读为大学生提供了素材和方法,但只有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并经过刻意练习才能提升乐观水平。
在阅读活动中,要善于发挥教师和课程的优势。通过教师的点拨,能提升认知,更好促进大学生乐观。高校可以组织人文社科专业、心理中心的老师开设乐观主题阅读课程,学生通过修学分的方式获得系统训练。也可以举办讲座、分享会的形式,邀请熟读乐观主题书籍并有深刻见解的老师主讲。还可以联合图书馆、心理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开展一般性阅读疗法咨询,引导有需求的学生对“症”读书。在阅读活动中,也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也有宽敞舒适的阅读场所。在图书馆增加乐观主题书籍,在教室、宿舍和食堂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设置“读书角”,可以营造“愉悦”的书香氛围。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这其中也包括国民心理健康。大学生是社会力量中素质较高、阅读量较大的群体,依托高校自身优势,开展阅读促进大学生乐观的机理和路径研究,能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推动国家战略落实落地,提升国民整体心理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