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亮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了290万人,比2018年的考研人数增加52万人,增幅达到21.8%,考研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①在我国,教育学硕士招生人数已经从2011年的25706人增长到2020年的75200人,十年间教育学硕士招生人数增加了49494人。②作为教育学下属子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专业,以2016年为例,仅一年时间内全国就有约120多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在读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超过了3000多人。随着教育学硕士招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也要做好报考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总体人数逐年递增的准备,如何创设出一条优质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路径,在当今的形势下,显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起步较晚,1982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中的全体教师在潘懋元先生的主持下,通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从该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此方案将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所学课程分为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非指定选修课。在至少修满32个学分的前提下,由学生和指导教师一起自主选择课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这种课程设置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许不同,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依旧采用类似的课程安排。
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里,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非指定选修课(统称选修课)大致占比为:20-30%、50-60%、10-20%。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三大类:政治理论、第一外语、计算机。专业必修课包含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专题、教育研究的定量研究方法等课程。由于不同高校选修课程种类有所不同,特别是部分高校还有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有较大差异性,就不在此展开进行详细介绍。通过上述课程占比来看,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所学课程种类单一且专业化,如果长期按照这种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当学生在学业中遇到困难时,极易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地局限在本专业的学科领域之内,很难突破专业和学科的限制,缺乏采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学专业由于其学科属性,导致该学科研究更偏侧重于理论研究,而较少涉及到理工科专业常使用的实验操作、电脑模拟等实践研究。许多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只能通过阅读及分析文献,收集处理调查问卷等方法发表相关的学术性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较难在原来研究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缺乏创新的主动性。部分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没有积极寻求创新的主动性,在平时学习中仅完成导师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够达到毕业标准即可。二是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较少。部分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报名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较少,究其原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如:学生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活动不感兴趣等。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学校,如:资助课题经费较少、审批及请假流程繁琐复杂等。三是缺乏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当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多数仍处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水平上,在创新性上也只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改进,更像原有基础上的“锦上添花”,而不是在论文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创造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许多培养单位在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偏侧重理论方面,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实践方面,这就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互相融合,造成学生或多或少缺乏实践能力,整体上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现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虽然对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作出过具体的相关要求,明确指出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但现实中,部分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未能达到目标中的要求,主要原因包括:课程设置中实践操作性课程较少、学校及相关学院提供的教育实践机会不足等。如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极易在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中体现出来,许多毕业生不能及时适应自己承担的工作,缺乏该岗位中所必备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学校课程设置类型较为单一,学生在校期间获取到的都是较为专业化的知识,学术研究的范围被划分到“无限分割”的专业区域内。现如今,人们在知识的收集和处理时,对学科的开放与综合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当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条块分割的专业划分所带来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不同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同,利用学科交叉可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知识,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科间的交叉不单单是不同学科知识间的交叉,更是学科间研究方法的交叉,若能做到取长补短,使得不同学科间的研究方法得到合理运用,就会在处理问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局限于思维中某一学科的固定领域,这将有利于学生从习得的丰富知识和方法中寻找恰当的解决策略,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来做到灵活运用所学服务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着重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六大战略任务就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他的人才观中着重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由此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已然成为衡量各类高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育家纽曼说过,“除非被研究的各种思想被聚集在一起并相互比较,否则就不能开阔思想”。利用学科交叉可以帮助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因为学科交叉的本质就是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不同学科间进行积极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将有助于唤醒研究生僵化的思维,采用多学科的视角,全方面看待问题并且不局限在本专业领域内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创造性得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进行培养,这其中就包括高等教育学专业。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似乎学习成绩优异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许多培养单位和教育者们在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忽略掉这门学科其实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学科的事实,在实践方面的培养上或多或少均存在不足。
在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忽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可能导致学生综合能力的下降,总体上制约学生乃至学科的今后发展。所以,在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入学科交叉,就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例如可选择性地借鉴汲取工科、理科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些做法来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高等教育学今后的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第一步便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适当增加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减专业必修课的课时。以往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往往是为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而设置一些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大大减少了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力度,忽视了其对研究生培养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要适当地调整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到多样的学科知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其次,筛选出种类丰富的选修课程,供研究生自由选择。作为思想成熟的研究生群体,他们有独立选择选修课程并进行学习的能力,若真正地把选修课程的自主权给予他们,这将大大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最后,有效利用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整体连贯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将不同种类学科所设置的课程进行再重组,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客观评估课程体系,从而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中存在着不同学科间交流程度过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学科、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从而很少与其他学科间进行一些交流与合作。在现如今知识大融合的时代,假如继续固步自封,将很难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不同学科都处在同一个教育环境整体之中,都在相互影响着彼此,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这个整体,如果人为地割裂不同学科间的关系,是违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
总体来看,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过于注重其专业性的培养,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其教学脱离实践的借口,所以更要通过学科间的合作交流,来广泛借鉴其他学科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在实践方面多加完善,“去粗取精”地服务于自身学科发展。例如:某些理工类院校会在寒(暑)假举行冬(夏)令营等交流活动,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和实际操作。作为借鉴,高等教育学专业在培养方案中也可加入类似做法。还可以跨学科之间举办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等来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以及初步了解未来就业方向,避免成为只拥有理论知识的“读书机器”。
学校里和学生接触最多且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他们各自的研究生导师,如果想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导师方面入手,会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导师和研究生都处于共同的教育生态环境之中,彼此相互影响,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如果导师这一方处于失衡状态,缺乏必备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么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在此方面不足。这样看来,完善导师机制刻不容缓。
研究生导师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导师自身知识过于专业化,所以学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注重提高学校内原有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所有研究生导师进行不同学科间交流与学习的办法,及时更新自我知识储备,运用学科交叉产生的新思想来解决难题,产生新思,获得创新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外聘具有多学科视野且有丰厚实践能力的教师来扩充研究生导师队伍。如果学校内原有研究生导师不能够很好地胜任这项任务,就需要考虑从校外汲取一些“新鲜血液”以改变研究生过于专业化的思维,利于今后其创造性的发挥。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是主体意识强烈的人群,他们的思想独立且成熟,有时候单单靠教学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实际问题。所以,在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如果能创设出鼓励不同学科间交流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研究生成长,这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创设有利于学科交叉的氛围,首先,全校树立不同学院间互相交流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无论学校的性质是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或是师范型大学以及其他不同类型院校,都要在全校树立这种学术交流的气氛,学校领导要及时了解教育中最新的合作交流动态,促进这种行为的持续发展。其次,在单独的学院内,要加强各学科教师的交流探讨。不同教师的教育背景都有所不同,当给教师这样一个平台进行交流讨论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串联,帮助全院教师共同发展。最后,要在研究生群体间也树立这种学科交叉合作的风气。报考高等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中,既有拥有教育学背景的考生,又有跨专业背景的考生,不同背景的研究生若能在今后的学业中勤于交流,体会双方对不同学术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定能产生新思路并用于自身的学习研究之中。
近些年来,有关学科交叉的教育研究变得越来越多,教育者也都普遍感到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加剧,可以设想出,在不久的将来,研究生教育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分侧重于本专业的理论研究,这将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多种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以学科交叉为视野进行探究,摸索出一条适应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路径将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明智举措。
【注释】
1.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报告.https://yz.chsi.com.cn/yzzt/fxbg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