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高职辅导员执网能力培育的路径思考*

2022-11-22 16:54穆林娟
智库时代 2022年35期
关键词:舆情辅导员高职

穆林娟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辅导员作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担负着重要的育人职责。特别在网络全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来自网络的“风吹草动”影响着热衷“泡网”的“00后”高职大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监督、教育和引导,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网络舆情,造成舆情事件,冲击高校网络舆情生态。辅导员老师要尽职尽责,发挥好正面主导作用,务必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升知网、用网、执网等能力,增强在网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手机、网络等第四媒介传播的、由于各种突然事件刺激产生的网民对于各种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1]高校网络舆情则是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媒介,通过腾讯QQ、微信、微博、抖音、贴吧、校园万能墙、表白墙等网络平台,公开表达对社会公共事务、校园热点事件等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并且随着加入讨论的人越来越多,会逐渐形成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和巨大的影响力的统一意见,甚至会对整个事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1)迅速性。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让高职大学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发个微信朋友圈吐吐槽、QQ空间里记录心情、万能墙上发个帖子、抖音上拍个短视频等等,对于校园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可以借助多种媒介迅速发布出去,也为舆情的迅速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突发性。网络舆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扩散传播,毫无征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跟帖讨论、发酵传播,隐蔽的网络虚拟身份更是加速了扩散传播,校园内外发生的事件可以很快被引爆,形成“舆论磁场”,并快速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舆情,其传播过程中的突发扩散性为高校舆情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3)情绪性。相对于传统媒体,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介平台的道德、法律、责任、原则底线束缚相对薄弱,高职学生可以借助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思想,理性的、非理性的、夸大的、偏颇的、虚拟的、真实的、积极的、消极的……他们阅历较浅,网络认知能力有限,容易被一些“网络水军”恶意利用,当他们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时,会形成一些带有情绪性、负面性的网络舆情。

(4)反复性。“网络参与感”极强的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编写者、分享传播者,也是舆情受众。[2]。高职大学生有朝气、有活力、自我意识强,他们积极关注网络中的“大小事”。无论是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还是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抑或是自己的生活琐事,他们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讨论、转发、聚集、发酵、传播,网络中的各种思想、行为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时有发生,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不断涌现便说明了舆情的反复性、不间断性。

二、高职辅导员执网能力现状和问题探讨

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高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由以往单纯的线下阵地转为线上线下联动、虚拟与现实结合,努力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及时关注发声、教育引导,帮助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从整体上看,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理论及实践仍然较为薄弱,多数辅导员在处置网络舆情问题的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3]总的来说,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的执网能力仍处于薄弱环节,以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问卷调查为例,主要问题表现在:

(1)“触网”意识不强,认识不够。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思维和模式,部分辅导员更注重线下开展工作,借助网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还不足,“触网”还不够,不经常深入到学生喜爱的各种网络社区中“一探究竟”,对各种网络媒介平台的认识了解浮于表面。在参与调研的高职辅导员老师中,整体上网率达到100%,但在熟练使用网络媒介方面,只有较少一部分辅导员老师可以熟练使用,还有不少比例的老师没有运营过自媒体平台,对一些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抖音、万能墙、表白墙等媒体平台运用情况不太了解。这对于经常借助网络平台吐露内心想法、思想情绪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辅导员就不能及时发现舆情问题,也不能及时将可能发生的舆情控制在可控范围,致使网络舆情发生时或者发生后才去收集相关信息,工作就会陷入慌乱被动。(2)“用网”水平欠缺,有待提升。在调研中,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身运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一般,不是很了解学生网络用语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上出现的热点事件、负面消息会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但自身也不好把握,更倾向于线下的沟通对话,网上对话相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媒体之间的“断片”,使得辅导员老师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也难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诉求,更不容易捕捉到潜在的网络舆情问题,常常反应“慢半拍”,错失舆情处理的黄金时间。此外,辅导员老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水平也影响着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对于热衷于新鲜事物、新媒体技术的学生来说,“十八般武艺”精通的老师更具影响力和话语权。(3)研究分析不足,方式单一。调研和访谈中,不少辅导员老师对舆情传播的特征、演变、规律等理论知识不太熟悉,相关的工作经验也不足,对舆情问题的处理局限于具体事件,加上日常事务性工作琐事,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没有很好地进行转化输出。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不足也相应地带来工作方式的单一和“执着”。面对复杂多变的舆情问题,部分辅导员倾向于采取传统的处理方式,以权威者身份采取强制性措施,企图用“围追堵截”的强硬方式来处理,这在注重“人人平等”的网络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加重了舆情的演变,上升到舆情危机,有可能引来新一轮舆情。(4)媒介素养不高,亟需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了解、分析和评估网络媒介,并利用网络媒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不仅包括利用网络媒介的方法和技术,还需要具备批判怀疑精神以及网络道德素养。[4]网络舆情信息是辅导员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重要突破口。调研中,多数高职辅导员老师会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但往往浮于表面的象征性浏览,很少主动了解、探究学生发布“动态”后的原因、背景等,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真实诉求。辅导员的“网络发声”较少,一般以匿名上网为主,实名上网较少,他们也很少主动撰写一些网文或者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等平台引导学生对社会、校园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网络素养等。还有不少辅导员不熟悉网络舆情发酵演变成危机的过程、传播规律等。而面对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很多老师认为自己的网络舆情处理能力和危机公关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希望通过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来提升和加强。

三、培育高职辅导员执网能力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学生在哪儿,我们的工作就要在哪儿。提升执网能力,熟练运用网络媒体开展工作,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立足自身建设,加强学习提升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全媒体时代,高职辅导员要克服“本领”恐慌,首先就要从自身建设抓起,不断强化“触网”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自觉学习网络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知网”“用网”“管网”能力。第一,学习有关网络媒体的知识技能。学生常用的QQ、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媒体的使用、传播特征、功能性质等;网络舆情的特点、传播演变、引导应对等相关知识;党中央关于网络建设、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政策、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辅导员老师提升执网能力,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储备。第二,提升网络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熟练使用网络媒体技术,灵活运用媒体平台开展工作,提高日常管理水平;能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掌握学生的网络动态,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能利用媒体平台敢于发声,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传达权威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作用等。第三,不断强化网络媒介素养。“辅导员要重视承载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媒体,不仅仅将其作为吃瓜群众的茶余饭后消遣平台来看待,而是要从网络舆情引导的角度、从思想意识教育的高度认识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功能。”[5]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能理性进行分析评估,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能以身示范,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面临网络舆情事件,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等,防止舆情事件进一步发展。

(二)主动回应诉求,强化网络育人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学生工作,学生网络舆情聚焦的问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根源,因此辅导员老师需要“网上引导”与“网下疏导”相结合,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回应他们的需要诉求。一方面,多深入到教室、宿舍等场所,多走到他们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多倾听他们内心的意见想法,给予反馈指导或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要运用媒体平台掌握学生的情绪动态,就相关问题及时给予关注和回应,开展相应的沟通交流,耐心细致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第一,结合重要的时间节点或涉及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如重大节假日、纪念日、评奖评优、违纪惩处等,提前主动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沟通交流,撰写相关的网文,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安抚消极情绪,调动营造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第二,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方式,尝试创建和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新媒体工作室等,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困难疑问等,定期推送文章解答、发帖讨论,转发权威性的解读、文件政策,扩大正面舆论的引导宣传,努力打造成学生喜爱、信赖的互动平台。

(三)完善队伍建设,培养“意见”领袖

辅导员老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着较高思想觉悟、较强社会责任感、良好群众基础的班干、宿舍长、学生党员、优秀团员等,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的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及时听取和了解学生的意见诉求,实时掌握学生动态的方向脉络,防止矛盾的产生加剧和问题的堆积延误,强化主流思想意识网络舆论,消除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第一,建立完善顺畅的汇报机制。辅导员老师要组织安排学生骨干经常浏览同学常用的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抖音等媒体平台,关注同学们的空间动态,及时反馈,定期上报。第二,注重培养“意见”领袖的网络素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教育和培训,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的是非辨别、评估研判、辩证思维、道德素养等能力,充分发挥出他们的“间接辅助” 作用,积极传播网络舆论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

(四)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

“为确保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执网能力,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培育计划方案,全面提升辅导员的执网能力和专业素养,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6]除了辅导员自身的学习提升外,还需要学校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对辅导员执网能力的提升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建立起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辅导员网络工作队伍。在辅导员老师入职的岗前培训期,就要加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加强实践操作的指导训练,为开展好日常网络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更要以需求为导向,把辅导员执网能力培育作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始终。划拨专项经费,定期组织开展辅导员网络知识、技能、媒介素养、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战训练相结合,个体学习和团队合作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辅导员执网能力。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新媒体工作室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运营,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熟练运营舆情监测平台,在实操中提高应用技术和应对能力,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加大考核评价力度,倒逼辅导员增强学习意愿,选树先进典型,促进分享交流,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激励辅导员老师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五)完善机制建设,增强育人实效

“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信息收集、数据分析、研判预警、危机处置等环节,单靠辅导员个体和辅导员队伍是不能有效应对舆情危机的。高校需要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工作壁垒,合力做好舆情应对工作。[7]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和完善网络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等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权责明确,联动协作,才能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处于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要熟悉了解学校的舆情监控体系和工作机制,掌握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的流程,经常借助学校现有的舆情监测渠道,利用大数据定期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对舆情走势做出评估和判断,提高易发舆情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明确第一时间如何处理,下一步的工作职责、后续的追踪疏导等等,这些也是流畅完善的舆情工作机制中应明确的,这也让辅导员更容易掌握舆情处置的不同阶段应作出的不同反应:包括前期的及时报告事件的发生、重点关注哪些人群、保障信息渠道的实时反馈等;过程中协助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宣传权威性的政策制度、情绪疏导、做好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后期协助做好追踪监测、教育引导、反思总结等工作。可以说,完善的舆情机制建设可以让辅导员老师更通畅高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提高舆情引导能力,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舆情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紧跟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培育高职辅导员的执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针对高职辅导员执网能力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解决的路径也应该是多重而立体的。不仅辅导员自身层面的主动作为,还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机制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等多个途径共同提升辅导员的执网能力,帮助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共同守护好、维护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猜你喜欢
舆情辅导员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消费舆情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