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惠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内涵式发展这个概念,紧接着2020年《第五轮学科评论方案》更进一步地推进了内涵式发展。可见,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根据内涵式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甚至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而,地方高校为了适应内涵式发展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作为衡量内涵式发展的外在体现。
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到地方高校这个名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知网的知识元库中,可以了解到,“地方高校”是指位于省市中心城市共同投资建设的普通本科院校。同时,学者梁艳强调到地方高校有两层含义:首先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权力在于地方且由地方投资建设的普通本科院校,而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可知地方高校是由地方财政拨款的,且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也就是说,地方高校通过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从词义上看,“职”有责任、职责、掌管等含义,而“能”是能力,能够顺利完成事情。从历史的渊源上看,随着美国的赠地学院再到康奈尔计划、威斯康星思想,成功将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地段转向中心地段,社会服务职能也顺利地纳入了高校职能之一。从含义上看学者刘宇解释道,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在服务意识的指引下,运用人力、物质、信息、知识等资源服务于企业、政府、公众等各个领域。高等教育学鼻祖潘懋元将社会服务职能区别于广义上的社会服务,而强调了其特殊性即通过培养智力资源直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样的胡建华从社会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中分析到,社会服务是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分析指出,高校社会服务是通过高校资源服务于社会的过程,同时社会服务又是教学和科研的延伸。可见,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内容包含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源共享服务四个主要的板块将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由地方政府投资管理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四个元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功能。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是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即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信息服务、资源共享四个元素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人才培养能力
在这个能力上不仅仅是学校的单方面培养与输出,还包括学校、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合作人才培养计划。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连接企业和政府进行产教研合作等等教育结合实践的方式。
2.科研服务能力
既包括学校自我的科学研究探索,又包括与政府、企业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改进生产技术。根据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应用研究,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3.信息服务能力
以高校为圆点辐射周边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图书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就业咨询服务、在线咨询服务等服务。甚至可以为区域政府提供决策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资源共享能力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拥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共享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为这些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的能力。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并且全方位开展服务。”地方高校占高等院校的主要部分,同时又是地方区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当仁不让地肩负起这个重任。虽然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有所效益,但是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在宏观政府层面上:首先是地方自主权得不到有效发挥,从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受约于当地政府。尤其是行政管理上面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政府方面自然更重视教学和科研,进而导致社会服务职能得到了忽视,这样就会使得社会服务职能得不到应有的成长和发挥。最终造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比较薄弱。
其次,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资不足也会让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得不到施展。由于资金的不足,就会造成校内的很多实践活动得不到实现,或者更多精彩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不能成功举行,又或者学校安排的教学实习因为条件不够,不能找到相应的企业对口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最后,政府对于高校智力资源不够认可。一方面地方高校是区域的主要人才资源和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队伍,然而地方政府只把智力支持放在了重点高校身上,对于地方高校的这方面不够认可。因而,导致了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的流失,创新体系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
宏观层面上通常意义上来说是大局把控,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来把握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而中观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地方高校所处的大环境下,通过调节企业、高校、政府之间的关系达到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通过实地的调查会发现很多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分别从人才培养能力、科研服务能力、信息服务能力、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发现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简单。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仅仅靠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专升本等等来实现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相对的科研服务方面也是相当的狭隘,往往只有参加一些创新创业大赛或者学校举办的其他科研活动,很难发挥地方高校的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有时候只会提高少量有价值的信息,仅仅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就业等方面的消息,很少有对于政府或者区域经济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价值信息;最后是地方高校在资源共享不能够达到充分的利用,不能合适的与企业、高校联动尤其是在教学资源、校内设备共享、文化共享等等,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微观相较于宏观和中观而言会更加具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宏观角度是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大方向的一个把控,中观是在过程中的实时调节,微观是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微观中落实不好就直接决定着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理论决定实践,观念决定行动的方向,缺少正确的观念就很容易偏离初心。但是,很多地方高校老师对服务意识概念不够前卫所以就会导致对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清晰,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妄自菲薄、好高骛远的心态。从而就会影响到地方高校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从而地方高校对自身发展目标认识不清晰,加上很多地方农业、师范、理工科、医学等等高校受到综合院校的影响追求大而全的特点,设置了很多大同小异的专业设置,渐渐地失去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特色。长而久之,不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地方高校受制于地方政府,所以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的领军人物。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导向就是地方高校的发展导向。因此,地方政府从内而外的接纳服务社会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地方政府需要适当的放权给地方高校,不仅仅存在于校内的专业设置、机构设置和科研等等方面,还需要让地方高校在招生以及师资等方面释放相应的自主权。[1]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能根据本校的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招生和师资的分配情况,一方面这样能很好地管理,另一方面也更好地激励师生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要改变以往的投入大量的资金给重点高校,而忽视了地方高校的建设,所以这种情况就加重了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加薄弱。最后,政府需要给予地方高校需要在智力资源方面大力的支持和认可。多利用地方高校的人力智慧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方面的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提供管理、创新、决策等方面的支持。
在大的框架和方向得到了保障的基础上需要扩充和丰富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内容和形式上是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合力调节共同实现猪肚效应。显然建设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地方高校是占主导力量的,政府是支持的,企业是合作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存在于继续教育和专升本教育上,应该开发更多人才培养服务项目。例如,一方面企业可以派技术人员去高校进行深造;另一方面,校方受企业的委托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还可以为当地农村发展进行人才培训计划,进行现代化的农业教育、种子工程、新技术以及推广工作,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可以面向社区开设各种讲座和培训班,促进人才培训服务更广阔。为了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性成果,更需要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攻克技术难关,采取订单式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知识以及各种层次的人才;同时,地方高校建立科技园与企业合作,对于高校可以提升生源,对于企业可以带来利益,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效果。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地方高校除了主要产生智力资源以外还有最为重要的是信息服务能力,然而,多数地方高校信息服务能力内容和形式都太过于狭隘了,于是地方高校的信息服务可以为地方社区提供常识信息宣传服务工作。此外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信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最后一个能力则是资源共享能力,充分调动教学资源、校内资源、文化资源。联合企业或者联校一起合作培养人才;关于校内的实验室、体育馆、仪器设备、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以及办学场所无偿的对外开放;在文化资源上,通过“三下乡”活动以“支教、支医、支农”等三种形式,开展法律卫生宣传活动、文艺演出、宣传科技知识,提高当地农村的生活质量。[2]
理论即使很详细但是如果没有实践的落实,那么也是无用的。因此,落实到具体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地方高校定位清晰,首先,要解决的是高校老师要贯彻落实社会服务意识,准确把握地方高校的发展导向;其次,要明确地方高校自身的经济实力、师资力量、学生规模以及办学目标、层次的定位,从而能更有效地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明确自身定位之后,要办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文化。文化孕育出精神,精神让文化更有灵魂。[3]例如,江西农业大学的精神是厚德博学、抱朴守真。意思是有很深厚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上能够达到博学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要一直朴实无华守护最初的真。也正是这个精神让农大一直脚踏实地地去办学、治学、服务新农村建设。又如,景德镇大学一直以“崇德尚学、陶冶成器”作为校训,是中国唯一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质本科高等学校,也正是这种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和创新,所以才可以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独领风骚,形成了陶瓷文化氛围。基于此,地方高等院校只有办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才会更有助于地方社会服务。[4]
国家为了大力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教育,必然需要提高质量。在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领域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则决定着社会服务质量的好与不好。通过宏观政府层面,中观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力共同调节;最后,微观地方高校准确落实。解决地方高校所出现的、常见的提高地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放权支持,地方高校更具有自主性;在经济上资助更多的财力和物力,解决经济负担;最后,肯定地方高校的智力、信息、科研、资源等方面的产出。另一方面,扩展服务领域分别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等四个领域中通过丰富它们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最后,地方高校在认清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办出地方特色的服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