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2022-11-22 16:28胡兴光王子旭刘春红杨立彬
关键词:解剖学医学人体

胡兴光 王子旭 刘春红 杨立彬

(1.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解剖室 河北廊坊 065000;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科研处 河北廊坊 06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主旨。医学生的未来肩负着救死扶伤和全民健康的重任。[2]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更要求其具有高尚的医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即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卫生高职院校的应用需要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需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本文就在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授课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阐述如下。

一、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精湛医术的合格医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医学健康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在世界大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摇摆不定。抓住大学时期,这个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协调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为后续的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人体解剖学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在于:一是授课学时较长,涉及专业较多。在卫生高职院校中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要开设此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可以多角度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实验课中有特殊的“大体老师”,通过近距离接触“大体老师”,“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可震撼心灵。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树立尊重生命、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三是人体解剖学是卫生高职院校开设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对于刚入学的医学生,对未知的人体结构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充满好奇心,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在这时候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至终身。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不仅使医学生具备较为高超的医技,同时还具有高尚的医德,真正立足于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坚定教师信仰,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在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中,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主体力量,承担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功能的推动者和塑造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医学院校教师经过长期医学专业训练及临床实践,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培养。教师应通过参加讲座及培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及能力和教育专业知识,潜心钻研业务,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自然融合、有机融合、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三、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课程,而是属于一种教育思想理念,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医学课程专业性较强,如何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找到切入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升华思政教育,接下来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整合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建设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具备民族精神、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才可以逐步落实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4]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将爱国教育引入理论教学中。在绪论中,讲述解剖学发展史,例如黄帝、张仲景、华佗、扁鹊等典型代表;在消化系统中,介绍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读书救国”的事迹;在呼吸系统中,介绍“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逆行者;在内分泌系统中介绍,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人工合成世界第一个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借助老一辈科学家医学研究故事、医学大家的先进事迹、时代楷模事迹的引领,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刻苦钻研,树立献身祖国卫生事业的远大目标。

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医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要在课程中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培养“专业有高度,做人有温度”的医学生。医学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也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民群众爱戴尊敬的好医生。

在脉管系统中,介绍上肢的浅静脉时,静脉注射时除了准确掌握静脉的准确位置,还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病人,尤其是儿童。在生殖系统中,介绍子宫的固定装置,结合孕妇产后康复,宣教如何避免子宫脱垂的护理措施,增强对产妇的关怀。在讲授神经系统的时候,联系到阿尔茨海默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医务人员应该建立医院—家庭—社会模式,全方位的关爱陪伴老人,消除老人的孤独无助感。

3.培养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医学之路永无止境,现在尚有很多未能攻克的医学难题,如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等。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具有勇于探究、认真研究、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解决医学难题,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奋斗终生。

在授课过程中宣讲医学大家的先进事迹,吴天一,是高原上的生命守望者。一生扎根于青海,填补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领域的空白。辛育龄,行医八十余载,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 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自己在视觉辨色上与别人不同,经多年研究实验,发现了“色盲症”。

每一次医学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有医学大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现阶段鼓励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要求真求实,学好解剖课,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后续的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运用理论开创新的技术及手段。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也才具备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潜质。在未来的从医生涯中,只有求真务实,一心一意想着解决病人疾苦,勇于探究,永不言弃,才能在扎实的基础理论上,刻苦钻研,独立地思考和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发展、进步,进而攻克医学难题,推动人类健康事业进步。

4.开展“无言感恩教育”,培养无私奉献精神

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有一位特殊的“大体老师”,大体老师采用静默的方式,默默无声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用躯体帮助学生掌握解剖结构。为感恩献身于医学事业的“无语良师”,开设“开学第一课”。在“开学第一课”中,带领学生诵读医学生誓言,向大体老师进献鲜花,鞠躬致敬。通过图片、视频展示遗体捐献者背后的故事,展示了遗体捐献的心路历程及家属的亲身感受,感受到其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近距离接触大体老师,感受大体老师“宁可身受千刀”,不可在病人身上切错一刀的“大爱情怀”,展示了不一样的生命价值观,“生”“死”无明确的分界。“死”亦是“生”的延续,“大体老师”用身体诠释另一类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服务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

5.树立“爱岗敬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人体解剖学中的知识点,融入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就是立足岗位、坚守职责,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对自己岗位勤奋有加,做到在职一分钟,尽责六十秒。

爱岗敬业,就是医务工作者尽职尽责,肩负着每一位患者恢复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使命。根据课程特点,应在以下专业知识点融入爱岗敬业精神,干好本职工作。在“运动系统”中,在介绍“臀肌”时,强调臀肌结构及位置,准确找到进针位置,避免临床上坐骨神经损伤。在“消化系统”中,准确掌握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在胃插管操作过程中,才能避免患者损伤食管黏膜。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强调产科会阴的重要性,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注意产科会阴的变化,避免会阴撕裂。在“心血管系统中”中,准确掌握心脏前面的毗邻器官,才能在心内注射时,准确掌握进针部位,避免发生气胸等。在学习上肢浅静脉时,准确掌握浅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才能在静脉注射中,准确进针,避免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等等。

(二)贯穿育人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改变教育理念,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行

人体解剖学课程现在普遍存在课时短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把重要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课堂多数时间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后来发现,习惯了“课堂授课”这种被动式的接受,在后来的临床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过程中,发现缺乏“课堂授课”这个外因的推动下,多数人不能主动获取及进行创新。育才必须先育人,在课堂上融入价值观教育,须将价值塑造落到实处,引领学生形成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爱国情怀。通过增加“内动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能力,不断探索创新,献身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终身。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针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组织教学。针对医学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案例式教学的思政教育优势,设置问题,包括人文教育内容,涉及人文关怀、医德医风、法治与道德伦理等层面。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促进知识内化、教学相长、价值引领。分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取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陈述观点和看法,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主动思考其社会责任感,“我可以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还可以选择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方式,引入视频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主体

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设计的初衷以学生为本,通过课前自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集与本次课知识点相关的临床案例,或医学大家的故事,感受临床大夫的医者精神,通过医学大家的榜样力量,养成甘于奉献及爱国精神,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优化。其次,融入“小组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组内讨论、组间竞争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组内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组间竞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反思能力,养成不怕输的勇者精神,进而才能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也是全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将课程思政引入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职业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筛选最有价值的案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扩充课程思政的案例库,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8]促使卫生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以常态化、机制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发展,进而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医术高超的医疗卫生人才。

猜你喜欢
解剖学医学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探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人体可笑堂
刍议解剖学与临床全方位结合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