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雅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于处在经济转型升级、迅猛发展期,且自身处于改革创新的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开设物流专业至今,始终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摸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学校在开设新专业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对目前社会及行业企业的需求做深入了解,再根据自身专业集群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力量、实验实训条件等综合情况进行论证,进而确定选择开设专业。在此过程中,学校往往会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选择某个专业,然后根据选定的专业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并给相关熟悉的企业发送该调查问卷。但是,有些调查问卷内容是站在学校角度设定。例如,贵单位认为该专业应开设下列哪些课程?从学校的角度看,我们想了解所开专业需要哪些课程作为支撑,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课程知识。从企业角度看,只知道该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人员要能为企业做什么,该企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对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并不清楚。所以,企业只能从调查问卷的字面意思猜测所选课程项与相关知识技能的关联性,或者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只要有用的课程都要开设,这样的勾选调查结果势必会对学校开设专业的后续规划及科学合理造成影响。而在走访调研、座谈、论证会等情况下,企业也基本按照学校设定好的开设专业轨迹参与,给出学校已经选定专业相关的建议或意见。企业被动参与,只是学校专业开设论证环节的配角,后续该专业的学生培养及社会输出与参与调研论证的企业无必然联系或关联。这就造成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不一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或者开设的专业方向偏离了企业需求。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专业开设研究工作中来,更无法指导及参与专业后续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需要紧跟社会发展,了解行业企业动态需求,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能用的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大多停留在一份协议、几次交流座谈、几周企业实践等层面。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中,学校根据既定的方案实施教学,在传统的课堂上由学校教师完成所有教学内容。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的接触机会较少,仅通过课本、学校老师、校内实训室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传统[1]。例如,物流专业,每年的双十一成为电商销售的固定节日,双十一前后时段的电商爆单,给快递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大快递企业快件量屡屡创新高,此时段的用工需求也成为快递企业完成爆单任务的关键。而此时也成为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学生整班成批实践的一个契机。学生可以真实地去感受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节奏、企业文化等。在此时段,由于企业超乎平常的工作节奏,并不能系统科学地去对学生进行培训及指导,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企业及岗位职责,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由于现实的工作压力,学生心理及身体的承受力有限,让学生对相关企业的工作节奏产生抵触,失去对行业企业的正确认知,导致后续实习及就业出现选择误区,也影响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效果。所以,这种浅层次、生硬的校企合作缺乏系统规划与设计,对学生的培养没有周期有序的计划安排。这仅是迈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实现了形式上校企合作,还未达到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衔接社会企业,检验前期所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也是学校与企业的人才交接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的带教老师负责技术、岗位、环境等学习和指导,而学校则需要做好相应实习生跟踪管理等工作。此阶段学校的参与度会大大下降,而企业则按照自身生产经营节奏迅速将实习学生安排至工作岗位。在实习期内,虽然学校安排的实习老师会对相应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但是,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可控,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都会受限,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等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此时,学生更依赖和需要企业的交流和指导。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节奏和工作重心完全不同于学校,企业安排的实习带教老师不同于学校的专职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都会受各自岗位工作的时间、压力、难易等情况不能很好地实施,而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更是无法也无暇更多的关注。尤其物流企业高运转、快节奏的行业特征,以及基层工作对体力和心力的消耗,让学生在心理上和身体上不能很好地适应,容易出现抵触、抱怨、消极怠工等情况,造成不良的实习氛围及效果。实习阶段,学校与相关实习企业的衔接过渡工作还不够细致、周到、全面,学校觉得学生实习了,更多的应该是企业接管,学校只是协助;而企业则直接将学生看作员工,按照企业岗位的标准要求学生。在此期间,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应用及过渡相对容易,但学生的心理及职业理念的进一步塑造跨度较大,学校及企业的投入及再教育都相对较弱,而这将影响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效率及质量。
校企合作不能只是点的合作,更需要线的合作,需要双方在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链,这就需要企业全程参与到专业教育及建设过程中去。
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需要从源头合作和融合,在专业开设之初,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研讨、论证。这种研讨、论证不是一两次座谈会,一两份调查问卷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双方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及决策。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环境分析及自身软硬件情况选择意向性专业,再将选择的专业交由企业,由企业对相关专业目前的建设基础、发展方向、市场潜力等进行分析论证。企业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是最真实、最透彻、最深刻的,他们深知专业所涉行业需要哪些专业知识、需要怎样的专业技能,从事该行业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素养。要将设定给企业的选择题,转变为企业的自答题,不将企业限定在学校划定的框框之内,让学校真正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要教会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虽然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快节奏的生产与经营,但在高速高质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面对学校迫切了解应该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时,应主动积极参与到学校专业开设的工作中来。企业应深知现在的商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看似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教育工作,实则是为企业的将来服务,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就是企业将来的生产主力军。企业明确地将行业发展所需告知学校,学校才能准确地将该专业知识体系、技能要点、职业素养等细化及构建出来。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及技能,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关可能涉及的拓展课程及技能。同时,对需要突破、提升的趋势性课程及技能提出需求,这将利于学校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而企业文化的交流探讨,则给学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提供了方向,利于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设计及制定,需要企业全程的参与,在一次次的交流研讨中不断完善,让专业的开设更具科学性及可行性,课程体系也更符合专业所需,同时,也为企业后续招到所需之人、可用之人、能用之人奠定基础。
在专业开设后,往往有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应该是学校分内职责的误区。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学校专任教师对其开展教学活动,课堂常常是学生获取知识及技能的唯一渠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与社会及企业脱节,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没有职业氛围的学习,学生很难有职业感及专业认同感。现在很多学校也在尝试校企联合招生等模式,在传统的第一次师生见面中,升级为师生企三方见面,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从招生开始。企业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学生、了解教育市场;学校在多方的接触与沟通下,也能更清楚专业的发展方向,更加合理科学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而对于学生,可以尽早地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对企业对行业有更深的了解,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专业学习有更明确的目标。开学第一课,企业积极参与,将企业文化更好地展示,并将该专业的职业要求及职业远景告知学生,便于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增强学习该专业的信心,这比专任教师单纯进行专业教育效果更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企业专家及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甚至开设专门的企业专业课程,从实战的角度为学生分析专业案例,讲解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实战技能知识。企业兼职教师能为学生带来最前沿、最真实的行业企业动态及文化,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情况,岗位要求、职业道德等,对职业角色提前认知,对职业心理进行提前建设,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职业素养得到积累与提升。
在学生基本完成学校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入实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将前期所学应用于实践的阶段,是自己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此时,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不能一味的要求企业能全权接棒学校的教育工作,职业院校可与企业就后续的实习阶段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根据实习学生的规模、专业要求、企业现状要求、企业后续计划等情况,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发设计实习模块,配备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形成相关企业版实习教材等。例如,物流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快,工作效率及质量要求高,物流专业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相关设备的操作及技术应用,基本属于实训模拟,缺乏真实企业环境的训练及应用,到企业后,虽然有些设备与学校的实训设备完全一样,但面对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高效运转并真实考核的岗位要求,学生的技能与之还是有一段差距的。这时,就需要企业人员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心理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融入工作氛围中去。这种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的传帮带是学校专任教师无法替代的,这种教学效果也是学校课堂所达不到的。[2]而物流企业基层岗位的实习,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各基层岗位上的抗压力、忍耐力、实干力、钻研力等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在此阶段,学生需要克服角色转变、环境转变、要求转变等身体及心理上的困难。这时,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引导、疏导将会大大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周期,并在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迅速提升,为物流企业带来更高效、更优化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企业可以联合学校专任教师将实习期间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分解、重构,将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精神等贯穿其中,构建科学完整有效的实习教学体系及相关指导手册或实习教材,并在后续的实习工作中推广应用,将人才培养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这也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筛选和储备,并对学生产生较强的职业吸引力。
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解决专业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将专业建设转化为企业经营生产的前置环节。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将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心中,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成长为符合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真才实学的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