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磊 王瑞军 杨 龙 杨 岳 李木子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产教融合融入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当中,加强校企之间合作,不仅是现代教育行业发展总体趋势,也是国家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丰富多样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其中,校企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是其中产教融合模式之一。基于此,为进一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进行建设,应深入研究和分析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为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探索出新的路径和方法。
产教融合是高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展开定向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改变高职院校以理论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模式,重视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此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大势所趋,是产业升级和企业人才紧缺问题缓解的必然选择。通俗而言,产教融合是将产业和教学有机融合,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1]。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将产教融合深入融入到其中,主要体现在学校和企业的对接。校企在合作过程中,需提高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高校教育活动中主导作用,加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深度和广度,并做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有效对接,建立内部运行机制,保障企业、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利益。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展开校企合作过程中,因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利益不同,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而企业注重人才在工作中所发挥的价值,则会存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企业内部实习过程中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产业学院建设,是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并将产教融合融入到教研形式当中,不再单一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企业利益获取,而是展开更深度的合作[2]。产业学院的开展,是将企业和高职院校在资源对接的基础上,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相同目标,实现双方互惠共赢,而这也是产业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推动力。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实现形式,而高职院校要想深化产教融合,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产教融合中,则需要积极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与龙头企业紧密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产教融合融入到高职院校教研活动中,为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创业衔接平台,建立互利共赢联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3]。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主体,应与企业人才需求密切衔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校内师资队伍力量,促进高校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能够在产研学中良好发展和进步。
目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校企合作实际情况,合理建设产业学院,虽然当地政府重视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但在激励措施方面力度不足,对部分企业帮助不大,导致高校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未积极配合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导致高校在产业学院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难以实现运用现代运行和治理方式解决校企合作融资问题,且也未有效利用社会中多元化实践育人资源,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未发挥出应有价值和效果。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作为产教融合中的办学主体,部分企业未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且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办学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为根据国家和政府倡导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中,积极参与进来进行人才培养,且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配合不默契,导致产教融合中缺少“产”的元素,使得高职院校建设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不科学、合理。另外,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部分高校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还存在理论和制度建设落后现象,对企业和高校在参与产业学院中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度不够明确,导致高校在开展产业学院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造成企业和教学不能有机融合,阻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4]。
高职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因产业学院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是决策者和领导者,但实际主体却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而高职院校在开展产业学院活动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未根据校内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流失相对严重。首先,部分学生认为自身专业能力不适合部分企业提供的就要岗位;其次,部分学生缺乏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精神,而这给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进行建设过程中,其中高校领导者和企业中管理人员是产业学院决策层,在高校领导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决策和领导下,在人才培养和利益追求目标达成一致时,方能形成兼顾双方利益的重要决策。但校企合作在运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政策和生源质量以及校内教学能力影响,导致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水平不高,校企合作也未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长此以往,会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不均衡,影响产业学院的集群效应,阻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5]。
产教融合背景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国家实际需求,提出针对性建设策略,发挥出产业学院真正作用,以此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我国目前法律体系来看,针对高职院校开展产业学院活动的法律还有待完善。因此,国家需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和校企合作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所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法律,明确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中的法律主体、运作机制和收益分配等。简而言之,在管理工作上,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治理方向;在运行机制上,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产业学院实施规则,对高职院校进行产业学院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对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项目,制定税费减免政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提供新出路和新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根据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实际情况和根本需求,积极转变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扶持方式,使企业合理参与到产业学院建设当中,降低企业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成本,推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有机融合,并对部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产教融合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地方政府还应根据地方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强化公共服务功能,部分高职院校在申请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并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方面支持,解决企业在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成本过高的情况,以此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提升。
传统教学体系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在课堂中实践能力培养。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需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将产业学院合理建设,并成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协调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工作。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意识到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并聘请与之合作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成功校友,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使高职院校学生以企业管理者和创业成功的校友为榜样,积极参与到产业学院中进行学习和实践[6]。为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成立相关创业小组,为学生配备相关教师,从指导教师、创业场所、创业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学生在产业学院中能够学习到符合学生自身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定向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今后全面发展。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产业学院活动的开展,还应完善校企合作模式,降低产业学院运营成本。因此,高职院校可根据与之合作的企业利益目标,建立利益共同体,明确人才培养统一目标,将校企合作治理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而具体措施包括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负与产业学院一定的独立行政权力、实行院长责任制,实现校企在产业学院中的共同决策、治理和师资应聘等工作。而产业学院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将课程进行制定。高职院校再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共同体,使校企合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校企合作新形式。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职业标准,创新和完善产业学院中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核心,决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方向和原则。产业学院中课程体系的完善,既是教育基础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将产业学院中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进行对接,专业人才与企业相关就业岗位进行对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才能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对接,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有前瞻性思维,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应注重产教融合教学理念融入,要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高效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在企业岗位中发挥专业能力和素养。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意识到将产业学院进行建设,促进多元化主体联合办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完善校企合作形式,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发挥统筹协同作用、完善法律政策体系等策略,为产业学院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