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先甫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双主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体性,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力,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这是教学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具体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教学活动效果的体验者、见证者、评定者。师生双主体不是平行线,而是交织在一起,多维互动和交互渗透的,在情感、理性、意志和实践上全身心投入,共同营造良性循环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效果尽量达到极致。
双主体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能促进教学活动的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为了能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理解,并加工改造,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接受情况来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参与度及精神状态和学习后的实践表现等,成为课程教学取得实效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因素。所以,师生间的亲和力与互动程度,对促进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双主体教学模式效果越来越明显,但其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调节和完善。
教师课堂驾驭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主导角色扮演的成败,也是教学实效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没有好的驾驭力,课堂教学就难以顺利完成,课堂纪律、课堂效果等得不到有力保障。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认识并履行了课堂教学的主导性作用,接着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必须琢磨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表现之一。不可否认,为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不但必修选修、线上线下课程多,而且实践活动也不少,既活跃了学生的生活,也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压力,部分学生疲于应付。每一门课、每一次课,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氛围中来,势必会产生倦怠情绪。所以,教师在课前就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所喜所乐,研究学生知识体系和兴趣能力等,关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温度和兴趣度,尽力做到全面覆盖,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学生产生共识、共鸣、共情和共融,既做大学生的良师,更做他们的益友,围绕学生、观照学生、服务学生,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1]只有多层次多方位的互动了解,带动每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增强亲和力,促进教学生态良性发展效应。
目前,虽然教学手段新意迭出,线上教学如火如荼,但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尤其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课堂教学更加直接、更加快捷、更加实效,感染力更强。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既要注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会创设系列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式讨论和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系统是有一定梯度性规律的,且每位同学的前期知识储备也会有所差异,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掌握程度就存在难以检测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教学中就会设计很多活动,教师以启发为主,讲解的相对偏少,学生实践的相对多。学生就要在课外,借助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将章节知识进行梳理,这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压力,学生能否如期完成任务,如何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如何奖励和劝诫等,存在不可知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体系会被割裂,乃至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要进行精心而周密的设计,必须做到教学和验证结合,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是基础而切实可行的,如果要全面兼顾,就可以适当分组,由班级组织一定时间学习后的效果检查,还可以运用合理的软件进行线上的交流考核等。没有效果性的考核的主体教学,容易陷入表面热闹,而收获较少的泥淖之中。
为了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增强吸引力,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过度借助教学资源,过度的娱乐化,势必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有的甚至在本科生教学中搞起了“翻转课堂”,学生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效果如何,值得思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题讨论的热烈值得肯定,但不能流于形式化与娱乐化。尤其是在一个班级的学生比较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中展示。分组活动成为调和矛盾的方法之一,这就会导致部分活跃的学生承担了学习任务,其他同学成为旁观者,甚至无所事事,注意力分散,游离于学习之外,课堂秩序处于教师无法干预的状态,教师主导性丧失。
多媒体的无穷炫技和课堂教学泛娱乐化,虽然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上起到了明显作用,但是在展示、讨论学习,一片喧嚷之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如何不得而知,学生也会对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过度流于形式化和娱乐化,课程就成了“水课”,成为事后学生吐槽的对象。例如自主学习作业的完成,很多时候是按照分组的形式,这样利于集思广益且讨论合作,增强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而实践证明,分组后的工作大多由个别人完成,其他只是挂名而已,所以在毕业论文环节,就出现了诸多问题,乃至参考文献的格式都不规范,令人痛惜,因为师生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些任务,大多却成了应付差事。师生双主体需要联合协作,产生合力,全面提升课堂魅力,共同将课程建设成为大家喜爱、终身受益、终生难忘的“金课”。
师生间的疏离和冷漠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很多教师无法认全自己的学生,学生对老师也知之甚少。不可否认,教育教学工作要师生全身心地投入,而课堂外的时间就会被各种事情所分解。教师和学生在课下各有各的事要做,师生间的交流相对较少,甚至没有交流,师生间无暇顾及,就会生疏,教师难以完全了解学生,学生对老师也是望而远之。但是,课堂上又要双方互动。这就产生了师生平时交流较少与课堂强行临时互动的尴尬。
“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2]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时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倾听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他们答疑解惑。教师的工作越投入、越深入,对学生的了解越细致,教育工作就越有针对性。教学中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发言权,给予学生平等的对话地位,与学生共同研讨,师生双方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心灵性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总要有考核标准。在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如何分配分值比例,学生在课堂、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化为实在的分值,如何保证客观公正公平,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制定好确切的标准,并在班级中说清楚的。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既要学到知识,锻炼好能力,实现自我实力,最后还要获得满意的结果。而目前,分数依然是课程最终考核的重要体现。尤其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课程,分数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学生积极的参与度与最后考核标准能否成正比,是很多学生十分关注的,因为这涉及学生奖学金的评定、能否保研、找工作等切身利益。这也会存在为了取得好成绩,少数学生“假积极”“假努力”“假热情”“假合作”的现象,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功利化思想。而那些平时表现积极主动的同学,因为最后得不到成正比的分值,在以后的教学互动中,可能就会消极对待。这一现象在大一新生和大三老生中的对比尤为明显,一般而言,大一新生求知欲极强且参与性也很强,但是一学期成绩下来之后,学生的积极性就明显发生变化,尤其到了大三,往往又成了教师一言堂了。在考查课中,教师能充分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合理的平时分;而闭卷考试课,却是考验,往往平时表现和卷面分失衡;更可怕的是期末课题的“重点”复习,使得临时抱佛脚的有了可乘之机,打击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教师可以考虑建立“五加五”的考核评价方式,即平时表现和卷面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但因为实际情况有异,例如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统一考核标准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协调。
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及时修正,双主体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如此。“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本着和谐共存、差异中平等、价值中共载的原则,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需进一步彰显课堂驾驭力。彰显课堂驾驭力,教师自身要率先垂范,提高知识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坚持立德树人,学高与身正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陈情与说理相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完善教学手段,在知情意行方面与学生产生共情,因材施教,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3]彰显课堂实效性,教师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管齐下,课前要明晰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既学到了必要的知识,也锻炼了能力;根据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法,如启发式讲授法、个案讨论法、指导自学法、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法、分类教学法、微格教学法、PBL教学法、“BOPPPS”教学法等,促进教学效果;制定细致可行的课程考核标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防止简单化和片面性,让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效用。[4]
综上所述,双主体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既是情感主体,也是理性主体,更是意志主体,是知情意行的践行主体。[5]课堂教学是师生双主体互动的主渠道,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一次课堂教学往往带有不可逆性,成功了师生都获益匪浅,一旦搞砸了师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教师必须做好极为充分的准备。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和随时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要有创新意识、宏观意识、长远意识,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课堂驾驭力,运用多种方法,打造和谐生态课堂,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强化感染力,突出实效性,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同向同行获得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