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云楼 杨仲曹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6
产教融合就是将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开设相关产业的专业,产业与专业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1]。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理念就是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与上述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双创背景是指创新与创业,这就是说,我国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意识进行创业,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2]。因此,创新型创业的模式是新时代的产物,需要从学生开始实践。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思维,并不断向其输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产业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创业创新型人才。
在双创背景下,我国工业、制造业等产业迎来了机遇与挑战。由于社会缺少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3]。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是面向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领域的教育方式,校内会根据市场发展环境,设立出相关专业,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随着社会高等院校学生的饱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更具有求职能力,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课程较多,毕业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岗前培训,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本文研究了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策略,旨在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
双创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精神,将双创背景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高职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好奇心、求知思维均可以成为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品质[4]。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求学好问的品格。就现如今的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讲,学生与家长大部分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与教师认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能被其他事物所羁绊,导致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受到严重束缚。在此种形式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普遍以从众为主,眼中只有学习,又很难集中精力去学习,影响学生日后的成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如果学生将从众作为习惯性思维,学生将无法实现创新性意识,步入社会后同样会一成不变,无法实现自身价值。
除此之外,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性内容,对于理论性内容不加赘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将技能学到手,秉持着“一技在手,天下我有”的态度,往往忽视了理论性内容的学习,无法培养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后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学生虽然认为实践技能很重要,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能力也仅有百分之五十。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都不是因为好奇心,而是因为学习成绩[5]。小的时候,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夸奖;大了之后,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奖励。因此,学生学习从来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实际内容不予考量。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技能学习的过程,会秉持着相同的学习态度,为了及格的成绩,将实践技能学一半留一半,进入企业后仍需要重新学习,无法适应企业中的生活环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考虑到市场机制的变化,将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需要将市场机制进行充分分析,将市场机制与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共同协调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6]。但是市场的发展瞬息万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平衡的供求关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将市场产业的范围缩小,明确市场产业的定位,将产业与教学区分成不同的专业,再将两个专业进行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的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不同于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专业内容与生产、制造、农业、牧业、分配等技术有关,通过分析市场产业的定位,可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一个明确的规划。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学生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敏感度,不断地培养学生利用自主思考的方式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对接相关产业,产业相关内容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也需要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装备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产业生产知识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采购一批制造机械,通过实物的教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与市场产业相关联,设立适应产业结构的专业是高职院校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策略。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中,需要将产业中生产、运行、维护、销售等环节作为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7]。并在校内建设一个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中模拟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产流程,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将目光仅停留在学习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上,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允许学生具有一次交换专业的选择。学生如果在其中一个专业不能进行良好的学习,可以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继续学习,由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科技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工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较弱,原因在于技术型人才较少,高职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而学生不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阻碍学生与社会的发展。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弱化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思维,需要将就业作为始终如一的选择。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习到的内容可以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如果学生继续深造,将会荒废在校内学习的实践技能,从而失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为主,并考虑学生与产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将产业与专业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一个历练的机会,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就是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落实校企合作的政策,从学生专业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加强与企业的交流[8]。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首先,需要提高高职院校选取企业的洞察力,挑选经验较为老道的专业性人才,对现在与未来几年内产业发展状态进行分析,改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将产业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发展目标;其次,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进行重新规划,只有利益才能驱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需要将学生的发展能力进行充分展示,使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保证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将校企合作贯彻落实;最后,在校内创建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以与院校合作的企业为原型,将企业中的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创新性思维是高职院校学生亟待培养的意识,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不能仅局限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种模式,还需要将创新性思维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因此,需要将社会紧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踏板,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统一的发展目标。
此外,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关键。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就是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理论、实践能力于一身的人才。本文认为,想要成为复合型人才,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因材施教,重点划分学生对产业创新、专业创新的意识,实现高职院校的转型。在此环境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发挥的能力,在实训基地中如果有疑问,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理解进行研究,研究成功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研究失败同样可以作为学生产生创新精神的踏板。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产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设计出同时符合学生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产业发展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发展动力,教师可以在此背景下,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也是培养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的过程。教师需要始终保持着好学的态度,将自身的教学能力深化,完善心理特征到思想特征转化的过程。与高等院校的教师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基础不同,专业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作出改变。
本文认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需要两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的日常技术学习,教师通常不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理论知识也是对书本上的内容照搬照抄。在自身不能充分理解理论内容的前提下,学生就不会具有完整的学习感受,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因此,教师务必加强自我认知能力,可以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践与实习,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找寻教学资源,加强对社会产业发展的了解,提高教师的见识与眼界。同时,教师也可以多多参加线下培训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市场对产业的需求量持续性增加,高职院校的学生逐渐成为产业领域内的人才培养重点对象。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技术发展至今,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为社会提供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为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高职院校开始将产业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双创背景下,将教学模式作出改变,加强校企合作,并充分分析市场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培养成适用型人才。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策略,以期为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