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弘,马 丽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18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简称“双减”)。“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高认识和对待[1]。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初中体育升学考试制度(以下简称“体育中考”)是当前开展最为广泛的一项国家层面体育类考试,对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影响深远。新时代,“双减”工作和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将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也决定今后学校体育评价总体改革的发展方向。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是初中学生在完成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后进入高一级学校之前进行的考试制度。1979 年4 月,上海市崇明中学首先在本校高中录取新生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1978 至1983 年间,体育中考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但它从提出到落实,也体现了我国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正在向全面能力评价的方向前进[2]。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了体育中考的地位,1997 年国家教委颁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体育中考制度经历了试点到艰难推进到全面施行的发展历程。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连续下滑,进入21 世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评价改革。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都明确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为更好地了解体育中考开展的情况,笔者于2021年赴上海市中高考改革课题组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体育中考开展的基本情况。目前,31 个省(市、区)均将体育纳入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科目,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我国体育中考进入全面实施、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体育中考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考试内容也日趋规范、科学。
1.1.1 体育中考的组织管理力求体现统分结合 当前,各地在《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最大程度的考虑到了我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实际情况,探索更适应地方开展的体育中考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各省(区、市)体育中考的组织管理主要有以下3 种方式:(1)统一性的组织管理方式。由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明确总分值以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各自的分值、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分标准等,由各县级单位具体执行,如云南省、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等。(2)自主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由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本地区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指导意见,不规定具体内容,由各地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制定考试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如江苏省,浙江省等。(3)指导性的组织管理方式。由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指导意见,仅明确本地区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总分值、必考项目等,其余由各地市自主制订各地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采用的是指导性组织管理方式。
1.1.2 体育中考的考核评价力求体现体育核心素养 从我国体育中考内容改革发展的历程看,各地对《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原则性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充分探索,创造性的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方式,特别是对过程性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体现了情意性、进步性、赛事参与等发展性内容。中考体育在加强体育课负荷、减少“放羊课”方面已经起到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至于中考体育是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效果有待强化[3]。目前,我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初中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竞赛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二是结果性评价,主要包括统一组织的体能、运动技能测试与评价。有些地方的结果性考试次数可为2 次,选择分数较高的一次作为最终考试成绩。目前,体育中考的分值与权重也有较大差异,总分值最高的地方为100 分,最低的为30 分,最高权重的占16.7%,最低的占4.1%。
1.1.3 体育中考的考试内容力求体现科学规范 中考体育成绩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运动技能,反映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意识[4]。当前,各地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有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有些地区为了更好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考试内容的设计和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有些地区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有些地方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体能和竞赛的要求。(1)必考项目。多为体能类项目,如1000 m/800 m、立定跳远、掷实心球、坐位体前屈等。其项目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类似,各地的必考项目从1 到7 项不等,这些项目多为客观性项目。(2)选考项目。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能一般包含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其中1 min 跳绳最多。运动技能包含球类、游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操、田径等,目前选项较多的主要是篮球、排球、足球,但对运动技能选项考试大多只进行某一动作考试,如篮球运球、排球垫球、乒乓球正手攻球等。(3)抽考项目。教育主管部门在项目库于考前的3~6 个月以公开抽签的方式确定本年度的考试项目。(4)对涉及到极少因病、因残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免考分数划定为60%的考试总分值,或评定为当年考生平均分等分值设置办法。
当前,虽然各地积极实施和推进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科学性、规范性不足的问题。
1.2.1 内容设计不够全面 (1)目前各地采用的考试内容大多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体能项目为主,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体能素质,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全面学习的成效与水平,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不少的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成为了“体能训练课”。(2)测试中的运动技能测试大多是某个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几个单个动作,很少有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完整掌握的测试,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3)很少设置健康知识技能考试内容,导致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健康知识缺乏。(4)当前的考试内容不能反映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改革成果,对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牵引不足,对7~8 年级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偏弱,对面向人人的竞赛等内容体现和要求不够。
1.2.2 学习评价导向不强 (1)评价维度方面。新的学校体育改革要求的全面素养评价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还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学习态度、行为与习惯等情意性要素的评价,同时要有较为灵活的口头测定、角色扮演、教师观察、学生评定、日志跟踪、分组讨论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方式,但目前这些方面现有的方案均体现不够。(2)评价导向性方面。评价应更关注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同时要加强其结果的运用与指导,而当前的模式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反映、干预和反馈不够,评价的导向没有更多关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作用。(3)分值设计方面。中考体育占比中考总分分值与权重的设置不仅是凸显体育学科地位,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要手段[5]。目前,各地的分值设计不统一,有些地方明显偏低,这突出了体育中考分值设置的重要性。
1.2.3 评价标准不够规范 (1)评价标准设计不统一。由于地方的自主性规定造成了某一项目的不同标准,如一些地方1 000 m 满分标准为2 分53 秒,但一些地方1 000 m 满分标准为4 分05 秒,导致无法客观进行衡量,也无法就地方和个体进行横向和纵向水平比较。(2)过程性评价标准的设计过于笼统。过程性评价方案细则并没有配套,实施不够周密,过程性评价易流于形式,甚至出现送分现象。(3)评价的满分标准普遍偏低。当前,不少地方的考试标准设置过低,导致满分率过高,降低了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甄别性,失去了促进学生持续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激励作用。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是一次教育领域革命性变革,这次变革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乃至于生活方式,也将对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双减”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课后服务全覆盖情况、线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情况、线上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监测情况。
当前,“双减”工作全面推进,既有成效,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总结。(1)相关成效。当前地方党委政府思想上普遍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各地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社团活动或体育锻炼等课后服务全面展开,课后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非学科类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空间得到拓展。(2)存在问题。从校内看,部分地方政策推进较为缓慢,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具体体现在一些学校时间安排还显不足,课业负担仍然较重,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不够,体育社团、俱乐部等供给不到位,社区体育协调不足,面向人人的训练和竞赛活动难以开展,课后服务的质和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校外看,家长观念转变尚需时日,非学科类的体育类培训机构的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准入标准,质量难以保证。对非学科类的审批权限当前除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需介入,相关监管措施也需跟进。对社会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工作还需对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抓好管理和落实。
从理想的角度看,学生、家长、学校、社区、政府要构成一个重视体育教育的生态链,形成政府引领、学校负责、社区联动、家长支持、学生主动的局面,“双减”政策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促进才能真正破局。
“双减”政策是当前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一次巨大政策变革,将极大的促进学校体育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其高质、高效、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引导学校体育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层面转变[5]。(1)学校体育课程要更兼具刚性和柔性。综合评价改革和“双减”工作的实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质和量方面的要求。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除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设外,课时将逐步增加,理想的状态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同时,将中央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统筹学校课后服务时间,鼓励和推进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将进一步被提上议事日程,以确保校内外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聚焦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主导思想到内容的设计将更注重协调性、一致性和全面性,学校体育课程将建立“以学定教”观念,学校体育课程更注重幼小中各学段的衔接。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将得到强化,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将鼓励更好地有选择地学习,更注重健康意识的引导和相关健康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组织形式,参与形式更为多元化,体育社团和竞赛等特色内容不断丰富,参与体育锻炼将向教会、运用技术技能方向转变,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将更高。(3)学校体育将体现更多的社会属性。更多社会力量将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更多的社会资金将支持发展学校体育,政府管理的模式将不再是单纯的行政垂直式的管理,更多将体现市场的作用,政府将更多的通过购买社会师资、场地等方式提供专业服务,建立更多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和天赋发展的研学实践、体育训练和科普教育基地。同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将蓬勃发展,体育校外培训更加壮大和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将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更多技术和专业指导,社区体育体现更多学校元素。学校体育将呈现政府、社会、社区、学校共同参与发展的格局。
“双减”政策的出台除了对学校体育工作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将对评价制度的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改变也将是革命性、彻底性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生体育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在坚持改革根本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及时对改革方案进行论证、调研、评估和总结,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牢牢把握学校体育保障的“三位一体”特点[6]。如果说“双减”政策提供了改革发展的空间,那么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则对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中考体育改革面临的两难博弈具体表现在“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考”3大场域之中[7]。
2.3.1 指导思想:实现从单一应试到全面育人的变革 中考体育改革实质上是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事关年轻一代的成长,事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8]。为切实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以初中体育考试为突破口,改变我国教育中一直存在的“重知识、轻育人”的现状,改变全社会对体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发展的氛围。要通过体育中考的改革,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树立“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理念,真正实现《意见》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 至2 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运动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品德,实现从单纯的技能测试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的转变。
2.3.2 考试内容:实现从片面考察到学科素养的改革 要解决体育中考应试教育的问题,是在要解决“偏科”与“高分低能”这两个问题的同时,在体育考试中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结果[9]。(1)新的教学改革应包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意见》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 年版)》精神,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将更加明确教育的育人导向,坚持以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依据,从“以考定教”转变到“以教定考”,保证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考试内容应从单纯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单一技能等测试转向对学生在课程核心素养方面的水平评价。即考核的内容包括体能机能、运动技能、健康知识、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参与体育意识和行为、参与竞赛成绩等方面。(2)考核的内容体现学段之间的连贯性,考核的时间段要实现从初中三年级到小学四年级以上阶段的延伸。真正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以考促赛、以考促学生发展,通过体育中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深入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3)按照《意见》的要求,鼓励各个地方进行探索,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中考体育总分提高与权重增长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但丰富了我国中考评价方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10]。
2.3.3 管理模式:实现从零散失序到有机统一的整合 (1)体现约束性和灵活性。基于各地中考体育制度实施的不一致情况,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在有指导意见统筹的前提下适当赋予地方自主性,通过两者的结合最大限度的体现国家意志和地方自主性。因此,国家层面应进行统一的宏观考试制度设计,提出总体要求和总体的框架设计,并制定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指导意见和考试方案。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地区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统一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并由各县区市具体负责实施。(2)不断夯实地方责任。要压实地方责任,建立和完善“局长、校长负责制”,考试的内容、流程、标准、结果必须公示,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过程性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公平性。(3)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信息化的发展,建立健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施与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数据信息化管理,全面、客观、准确收集每一位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锻炼表现与比赛成绩,保证过程性评价与统一终结性考试成绩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切实提高体育考试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与精细化水平。
下一步,体育中考的改革要坚持“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发展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以考定教”到“以教定考”理念的转变,以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为教育整体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校体育整体评价制度改革打开了政策空间,体育中考的改革作为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也必然对学校体育整体的评价制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评价制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功能和定位将进一步得到明晰和强化。
2.4.1 机制不断完善 “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学校体育工作的统筹将纳入地方和学校的整体评价范畴,德智体美劳将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学校体育整体建设情况将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的业绩考核评价内容,并不断完善相应指标。学校体育评价的维度将更注重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健康等方面。评价的内容更加细化,学校体育中高考改革深入推进,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查机制逐步建立。家长、社区将参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学校体育评价将和学生的升学、保研、就业紧密相关。
2.4.2 要求不断提高 对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学校对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优良率要求明显提升,普通高校、高中学生都要普遍施行体质健康不合格不能毕业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将纳入体育相关考核指标。
2.4.3 导向更加明确 学校体育的评价将更注重对相关技能习得和运用的评价,将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研究的运动技术水平等级和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体育锻炼效果的达成提供更量化和具体的参考指标。全社会关心和关注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将不断浓厚,学校体育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双减”政策是新时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历史性改革,对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教师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中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对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推进学校体育整体评价制度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之下,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将向高质、高效、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将实现从单一应试到全面育人的变革,考试内容将实现从片面考察到学科素养的改革,管理模式将实现从零散失序到有机统一的整合,学校体育工作将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