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多芬《“热情”奏鸣曲》OP57.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2022-11-22 11:18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尾声奏鸣曲踏板

牛 燕

一、作者简介及《“热情”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贝多芬是“维也纳三杰”之一,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精华,将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创作推向顶峰。他的音乐具有崇高的思想,宏伟的气魄,并兼具深刻的哲理性和技巧性。他的节奏充满生命力,和声丰富,曲式严谨又冲破传统框架,他的音乐内容包罗万象。

无论是从他对钢琴力度音响的开辟和还是奏鸣曲曲式结构上的开拓创新都超越前人。贝多芬的音乐中体现出强烈的个人感情,他就像开山鼻祖引领人们去见识情绪的颠簸,让人们叹为观止。贝多芬冲摒弃了为教会、贵族所创作的传统和地位,而是将创作冲动以及自我情感作为创作动力,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时刻能感受到强烈的自我情感以及对社会人民生活的关注。

(二)《“热情”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8世纪被称为“大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建筑业、工业、科学技术的改变都在日新月异,各个民族为自由独立而发动的民族起义层出不穷,西班牙与奥地利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这四个极具代表性的战争革命运动对历史意义、时代意义都具有彻底的深远影响。这个时代大部分君主专制还在不断盛行,但其控制能力却在逐渐被削弱,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逐渐占领高地。贝多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变革中,思想深受影响,因此他从青年时期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因而他的作品中反映着鲜明的时代精神,而这一首《“热情”奏鸣曲》也是他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热情”奏鸣曲》是他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富激情和典型的一首,这首奏鸣曲就像巨浪一样滚滚而来热烈紧张波涛汹涌,让人为之振奋不已。

贝多芬在1806年《“热情”奏鸣曲》,此时的贝多芬已写了为了当时自己心中所崇拜的拿破仑而作的《英雄交响曲》,但之后拿破仑取得政权,对人民背信弃义,在法国封建主义复辟之时,贝多芬则愤然撕毁提写给拿破仑的一页,从此他觉悟到想要得到自由只能必须靠人民自己来争取。这时的贝多芬是痛苦而又坚毅的,他将自己对自由的崇尚,对人民的热爱与鼓舞,将前所未有的英雄与激情全部倾尽这部“热情”奏鸣曲中。因此“热情”就像是《英雄交响曲》的浓缩与精华,极具代表性意义。而这时贝多芬对于悲剧性、英雄性的理解与以往相比更加明确。

二、《“热情”奏鸣曲》作品分析

(一)《“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思想感情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共32首,奏鸣曲体裁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并且他的钢琴奏鸣曲集就像大型交响乐的预演。

这首奏鸣曲无论是构思的缜密、完美的形式、结构的庞大、内容的紧张、写法的精简、气势的雄伟、矛盾的尖锐、冲突的激烈、情感的深厚等等,均达到之前乐曲前所未有的高度。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奏鸣曲原有的形式框架已承受不住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无论连接部、展开部还是尾声都得到了很大扩展,贝多芬从这首奏鸣曲中突破了之前奏鸣曲的框架。

(二)《“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情节

1、“火箭”主题情节——将分解和弦或音阶直线上升或下降,形成贯穿在贝多芬全部创作中的“火箭主题情节”。如主部主题的分解和弦谱例3(149-150小节),尾声部分的218-233小节。

2、“重复音”情节——这首曲子第一乐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命运”主题音型又好似跳动的脉搏,以三个重复音加一个音程为特征,这种形态具有强烈的核心细胞组织的作用,往往控制整首乐曲的全过程,这一动机贯穿他一生的创作。另一方面是“连接性乐句”,从展开部到再现部贯穿在低声部的属持续重复音。

(三)《“热情”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在《“热情”奏鸣曲》中,贝多芬为表达他强烈的激情,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式的原则,突破曲式上的框架,把程式部的反复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进入展开部,且扩充了展开部内容、拓展了尾声的规模,使展开部的矛盾更冲突更尖锐、尾声具有第二展开部意义,使之在音乐上更具宏大与戏剧性。这些是贝多芬对于已经确立的奏鸣曲体裁的革新。《热情》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甚快板,8/12拍,f小调。

再现部(136-204小节)在属持续音的烘托下,进入再现部,与呈示部相似。

三、《“热情”奏鸣曲》演奏分析

主部的演奏要点:弹奏时要注意对结构的分析,节奏的把握。

(一)呈示部演奏分析

呈示部主部音乐由分解和弦且是不完全小节开始,1-4小节,左右手弹得音名完全相同,纯粹的八度音程关系,双手要弹得整齐,十六分音符要弹奏的非常准确,注意节奏韵律和倾向性,避免音乐拖沓松垮,力度是pp,情绪非常的晦涩压抑,在弹奏颤音时,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是否弹得均匀,手腕要平稳,只有手指本身运动,就像是去捏细小的沙子一样,非常的小心翼翼。1-13小节的音乐是晦涩的,给人压抑的感觉,因此音色要尽量沉闷些。在弹奏“火箭”情节时,见14-15小节,要有坚定的毅然决然的感觉,与14小节前的情绪截然不同,音色非常的坚定果断,这是快速的分解和弦,需要基本功扎实,每一个音都弹到底,手腕要平稳。笔者建议在练习时当成分解琶音练习,以慢练为主、快练为辅形成肌肉记忆。在弹奏连接部时,单音颤音的柔弱与浑厚和弦的饱满气势音响要形成鲜明的对比,颤音就像内心的彷徨与忐忑,而和弦则又像说服自己的坚定的语言。弹奏颤音时要听到音头,有适度的紧张感,整个颤音要轻巧,不能过重。主部主题具有鲜明的悲剧性。

呈示部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的倒影和变形需要弹得连贯,见35-37小节,与主部主题的紧张性与戏剧性相比,副部主题旋律抒情悠扬宽广,速度比主部主题稍慢舒缓些,更具歌唱性。左手是简单的伴奏背景音响,但是需要弹得均匀,弹奏时小指与大指的音要突出些,中间的音隐藏些,注意的是要有三拍子的律动。右手在弹奏时要注意连音的音响效果,可尽量用4、5指交替并贴键弹奏可以稍微用大臂传送力量,但是十六分音符要弹地准确,若弹成了三十二分音符则会显得着急,若弹成了八分音符又会显得拖沓。

呈示部结束部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结束主题51-60小节,第二结束主题61-65小节,两个主题音乐效果的关系更像是海平面下的压抑爆裂的涌动与海平面上的一层又一层的惊涛骇浪。第一结束主题旋律在高声部(51-52小节),要弹出每一拍的第一个音,而且每一小句的音头,这要求能够很好的控制右手的4、5指的力度。第二结束主题是第一结束主题的延伸(,60小节),与第一结束主题相对来看,仿佛是又一次的呐喊与反抗,但最后因为逐渐的无力而消失。这两个结束主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呈示部具有很多种情绪与性格,阴沉晦涩、坚毅果断、忐忑彷徨、抒情宽广等,每种情绪与性格之间的转换是迅速的,在音乐感情上是没有时间过渡缓冲的。

(二)展开部演奏分析

贝多芬拓展了展开部部分,使展开部变得史无前例的巨大。在弹奏79-90小节时,见81-83小节要注意五连音和六连音的变化,要弹得均匀紧凑并且在左右手五、六连音转换的时候不能中断,与此同时,也要弹出左手的下行旋律与右手的上行旋律的互相较量对抗,就像内心时时刻刻的纠结,又像两种思想不分输赢的争斗,戏剧性非常强烈,但是最后两种思想得到了统一。笔者建议跟着节拍器慢练,每一个拍子的音头都稍稍加重一些,听起来节拍整齐,稳而不乱。在109-122小节时与呈示段部分注意相似,因将副部主题展开,此段变得较长,可分为三个大句子,每个句子的句尾要弹出收拢感,句子之间要表现出呼吸的气孔,注意旋律的走向,乐句的划分与左手逐渐由晦涩阴暗走向光亮明朗的和声效果,由小调逐渐转向大调。然后是“火箭”旋律走向的再现部准备段,这一段将展开部的情绪推向最高处,之后平静下来进入再现部。

(三)尾声演奏分析

贝多芬拓展了尾声的规模,使尾声具有第二发展部的意义。整个尾声部分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奔腾而来怒不可遏。尾声一、二是相比于尾声三、四音响弱的部分,在弹奏时要有明显的区分。尾声三是“火箭”直冲云霄的感觉,使尾声部分的情绪逐渐高涨,到235小节时左手又弹奏出阴沉压抑的情绪,为尾声四做铺垫(见237-239小节),在尾声四时情绪达到高潮。在弹奏尾声四时(238小节后一拍半开始),要注意力度由pp、ff、p的层次变化的急剧感,速度突变为更快的快板,速度与力度两者突然的变化使情绪突然爆发,又达到一个高潮,愤怒的情绪和弦部分完全爆发出来,仿佛被压抑很深的沉默终于歇斯底里地无法遏制。但在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得当,不能拍,砸,和弦要弹得饱满有力气势方钢,在ff之后立即回到p,之后又逐渐发展出现最后一次情绪爆发,最后在主和弦上终结全曲,之后突弱一直在持续同一和弦内的音直至乐曲完全结束。

四、踏板的处理

在本乐章中踏板大致有四个方面的作用:①聚合声音;②为获得手指无法达到的连接效果,使音与音之间更加得连贯;③强调节拍;④体现不同和弦的色彩特征。

(一)聚合声音

在本乐章中有许多突强的音、强后突弱的音以及节奏错位造成的情绪的紧张感。如152-155小节,在152小节第一拍后半拍的强音上同时踩踏板一直到此和弦的不同转为结束时松踏板,这是在同一和弦内使用踏板,在这里使用的踏板可以踩到底,起到聚合声音的作用,使音乐效果更立体更强烈。但在弹奏时要注意右手高声部小指的给力,虽然都为和弦但小指还是有旋律的。如220-221小节,自始至终都在一个和声内,可使用长踏板。

(二)为获得手指无法达到的连接效果

贝多芬是一个重视连音效果的音乐家,由于当时钢琴功能的限制,他用制音器踏板来完成连音弹奏。在副部主题中,第一拍的la,要保持一拍,因此为了强调这个音的重要性和乐句的连贯可踩踏板,同一和弦内可踩1/2,不同和弦内可使用音后踏板,可借用踏板使右手的音更加连贯更加有共鸣。

(三)强调节拍

使用节奏踏板,强调节拍。见51-52小节,虽然书中未标明踏板,但可以对音乐进行润色,在强拍上(第1和第3个大拍子的第一个音)小指要着重的强调一下力度但不能脱离音乐,在小指弹下的同时,要踩右踏板,但在小指弹毕的同时松开。这样能加重音头的清晰度,使节奏更具有动力感,使音乐更具斗争性。此种踏板方式主要起到了强调拍子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聚合声音的作用

(四)体现不同和弦的色彩特征

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展开部的展开连接部材料中(109-122小节),这是一个力度逐渐增强,和声色彩由沉郁转为明亮的过程。在踩踏板时不同和弦要换一次踏板,踏板开始时要踩得浅,可以踩1/4,然后随着力度的增强而加深,色彩要清晰,换踏板要干净。

结 语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代表作品之一,第一乐章改革了奏鸣曲已被确立的结构与框架,它高度体现出贝多芬对奏鸣曲体裁的革新。呈示部省略了反复,直接进入展开部并拓展了展开部和尾声的规模,使尾声部分具有第二展开部的意义,将这首奏鸣曲无论在构思结构、形式框架、矛盾冲突、情感气势,均达到之前乐曲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形势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贝多芬是伟大的革新者和音乐家,也正因为他能将这种种因素的相互有机结合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巅峰之作,深受音乐家与听众的喜爱,二百多年常年上演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尾声奏鸣曲踏板
手机上的奏鸣曲
“打扫”只能用“clean”吗
尾声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饥饿奏鸣曲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钢琴踏板的产生与运用
关于踏板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