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邓慧辉
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全面而系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前教育。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既有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卫生学、音乐、手工等课程,又有融合教育、游戏指导、环境创设等课程。可以说,在系统性方面,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较为出色。
目前,高校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大课程”入手,逐步深挖到细分领域的“小课程”。这样的设置前后联系,先给学生打好基础,再推进后续学习。例如,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如果学生不学习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直接学习儿童心理学,往往难以理解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高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大四实习之外,不少高校每学期还组织见习,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1.研究方法类课程较少
高校里仅有一门课程教授有关教育研究方法,且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每两周只开一次课。什么是案例研究,什么是访谈法,如何观察幼儿……学生没有通过有效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教育研究方法非常重要,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都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幼儿园教育同样离不开它。因此,很多幼儿园教师不会写论文,或写不出好的论文。此外,幼儿园教科研工作也需要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支撑。
2.缺少典型问题的解决策略
如何针对多动症幼儿办教育,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如何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这些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在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仅占有一个章节。这导致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刚来到幼儿园时,要寻求老教师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来解决问题。其实,高校可以在理论学习阶段帮助学生制定预备策略。
3.没有立足幼儿园一日活动
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依据学前教育这个学科逻辑来划分。当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划分并没有错。但是,教育作为实践性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在以学科逻辑划分时,学前教育学科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卫生学等公共学科,又包括儿童心理学、融合教育、儿童数学指导等学科。这些划分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前教育,但是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将幼儿园一日活动作为依据。例如,高校可以将课程改为学前儿童户外指导、学前儿童活动设计、幼儿园游戏、幼儿园保育教育指导方法等。这样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
1.设计思路陈旧
一节好课要环环相扣,且教师的把控性要强。大学毕业时,我的集体活动设计思路还停留在十年前的陈旧理念。这导致我开展集体活动时总是高控幼儿,不相信幼儿的能力。
2.课程范例不多
高校对集体活动的设计一般仿照课本,很少推出优质公开课教案,缺少优质公开课背后的设计逻辑分析。因此,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提供一些优质课程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活动。
3.政策解读缺失
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教育方式,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两部纲领性文件中都能得到答案。但是,高校很少有《指南》《纲要》解读类的专门课程。
我在大学时最痛苦的事就是技能培训。舞蹈、钢琴、声乐、美术、手工……各种技能几乎填满了大学时代。技能培训数量和理论课程数量基本一致。可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技能,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用得并没有预想的多。例如,如今很少有教师在公开课时用钢琴伴奏,多数采用下载好的音乐,既便于使用,又提高了效率。再如,很多大学要求学生的舞蹈技能达到特定的级别,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很少出现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因此,技能高低并不能作为优秀幼儿教师的评判标准。
高校实习效果如何?学生学到多少?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实习生和带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同。实习生哪怕再喜欢孩子,也很难对所在班级有归属感。如何在实习中锻炼自己?这不仅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幼儿园需要考虑的问题。幼儿园应该给予实习生更多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融入幼儿园。高校学生有双重身份,即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实习教师。很多学生无法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总是认为自己是学生,很难做到敬业爱岗。
转眼间,我已工作数年,大学仿佛还在昨日。大学教会了我很多,打开了我对学前教育认识的大门。幼儿园工作则让我更加热爱这份学前教育事业。我希望更多的人投身学前教育,希望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