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省伟,储志东,范铜钢
(1.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我国国民的体质状况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的趋势[1],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整体健康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应对健康压力,满足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健康愿望,国家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将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干预手段作为增进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2]。但目前国内体医融合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开展体医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本研究基于如何实现“体医深度融合”的思考,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体医深度融合体系框架,以期为实现体医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关于系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曾给出不同的解释。如贝塔朗菲在其著作《一般系统论》中指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3]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4]乌杰指出:“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系统概念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5]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系统特别强调各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最终以具有特定功能或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形式呈现出来。
系统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无不表现为系统。具体到健康中国背景下实现体医深度融合这一目标来说,也可将其视为一个系统进行思考。当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体医深度融合的时候,会发现体医深度融合其实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这也促使我们更自觉地把体医深度融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从整体的高度出发,才能够为体医深度融合提供有效的实现路径。体医融合作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融合,很明显是一个多要素参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预见“体”和“医”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而这也必将影响最后结果的呈现即体医融合能否顺利实现。体医深度融合体系构建是基于国际健康发展和国内健康现实需求背景下进行的,是一项整体的健康促进系统工程,其成功与否直接关联于体育系统和医学系统的诸多要素。因此,在研究体医深度融合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进行考量,摆脱局部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来研究体医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难点,切实做到系统、全面,达到科学高效地组织、协调体医深度融合系统,实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目的。
系统论视角下的体医深度融合体系由综合组织管理体系、健康教育宣传体系、健康管理信息体系、指导服务平台体系、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复合人才培养体系、资源保障服务体系、监督评价网络体系等要素组成,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构成了体医深度融合系统的动态闭环。
完善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实现体医融合的重要组织保障。实现体医之间的深度融合,没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无法实现,因此建立体医融合综合组织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此举旨在打破在全民健康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为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清除现存于体育、卫生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体制、制度障碍[6]。现今国家正在大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体育和医疗部门应借助这一契机,深化各自组织体系改革与完善,为体医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为了更加高效、规范和科学地推动国家体医融合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体医融合综合组织管理体系,专门负责体医融合之间的发展、统筹与协调。
健康中国理念下的体医融合综合组织管理体系应是一个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全国体医融合协调组、非营利组织、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联动管理体系,最终通过不同部门与组织之间紧密的协调与配合,共同推动体医之间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首先,由全国体医融合协调组负责体医融合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与协调,工作组成员应包括体医融合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目的在于更好地完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其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工作组依据政府及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在体医融合工作中的责任分工,进行相关工作的监督、考察和考核,以便保持体医融合工作顺利进行,并指导组员根据各自责任分工制定相关体医融合计划,真正将体医融合理念融入各部门各组织的具体工作之中,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其次,建立责任落实制度。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明确多方主体部门权利和义务,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能力,同时将体医融合工作纳入政府部门年度考核计划,形成责任落实负责制、连带制,从绩效层面促进各部门的主动作为,加强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体医融合工作向前发展。最后,出台相关文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体医融合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不同的社会主体有助于从不同的方面完善体医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各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如科研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加快体医融合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更好地提供体医融合服务指导;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有助于提供多样化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提升体医融合的社会效益;个人的参与有助于深化体医融合健康认知,践行体医融合健康理念。最终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有效推动体医融合的发展水平。
体医融合是当代政府部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所制定的健康战略体系,旨为实现“治其有,防其无”的战略目标。但从近些年的防治结果上看,人民的健康问题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究其原因,可能与目前的疾病防治重心偏后有关,更多地关注疾病发生以后的药物治疗与控制,而对于疾病前的预防以及病后非药物方式康复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7]。正是这种狭隘的健康观,阻碍了人们对健康的全面认知,也间接为体医融合的发展设置了认知上的障碍。为及时更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与健康观念,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新时代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方式,强化人民群众对体医融合理念的认知,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首先,组建体医融合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组。体医深度融合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作为支撑,成立体医融合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组,有助于统筹协调体医融合相关的舆论宣传与引导工作。该工作组主要负责指导全国与体医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学习与宣传教育工作,负责引导体医融合相关的社会舆论,指导协调各部门间的体医融合新闻工作。日常工作主要涉及体医融合相关政策、会议、新闻、计划、项目等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坚持对体医融合进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推广普及的同时,也要加强体医融合在直播平台、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推介。其次,大力开展体医融合健康教育“六进”活动。体医融合理念的落实,需要借助具体的活动实践来完成。通过开展体医融合健康教育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的“六进”活动,并借助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宣讲活动、培训活动等手段,将相关体医知识融合到健康教育“六进”活动中,有助于更好地普及“运动是良医”“治未病”等健康理念,引导国民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化国民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理念认知,强化重点群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与干预,更好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最后,培养体医融合的意见领袖。体医融合健康理念的有效传播和推广,离不开诸多领域中意见领袖的参与,尤其是那些有巨大影响或专家级的意见领袖,因为意见领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判断以及自我观点形成。培养关于体医融合的意见领袖,对体育融合理念的宣传推广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培养体医融合意见领袖的过程中应抓住体育领域、医学领域、基层领域、网络领域和影视领域等几个关键领域及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责任感、公众视角解读等几个关键要求。
卫生和体育两大部门是实施健康服务的主体,通过卫生和体育部门协作,实现医疗卫生与运动健身相结合是打造“医体结合”健康服务的重要方式[8-9]。目前体育与医疗的健康信息系统结合度不够紧密,缺少相关的制度环境和操作方式,无法做到将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运动健康状况及医疗健康状况进行有效对接,阻碍着健康管理在国民健康服务中作用的发挥。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有条件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国民的健康管理,并且这一点在《纲要》中也有特别提到,即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具体从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两个方面实施[2]。因此,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和国家发展要求,我们应着力打造适用于多领域的体医融合健康信息管理体系,确保各层级间实现信息互动共享,满足国民个性化和精确化的健康服务。
该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权威高效、互联互通的体医融合健康信息管理共享平台。该平台应由患者健康信息库、患者运动信息库、医疗服务信息库、药品信息库、医生信息库、医院信息库、运动处方师信息库、运动机构信息库、运动处方信息库等数据库组成。该平台可将患者、医生、运动处方师、运动机构、体育部门、医疗部门、体育指导部门、药品监督部门、国家管理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患者在进入医疗部门就诊或运动机构锻炼前,可根据患者个人身份证信息登录信息平台预约服务,医院和运动机构则根据患者、医生、运动处方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医生或运动处方师根据预约服务可进入患者信息库查看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运动史、工作等基本信息和患者留言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提高健康服务水平。该体系对于患者而言有助于达到主动、自主管理个人健康的目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对于医生和运动处方师而言有助于准确决策、减少失误,增进健康服务满意度,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医院和运动机构而言有助于节约服务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个性化和精确化服务;对于国家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而言,有助于及时掌握公众群体的健康信息,更好应对健康压力,为相关决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和数据资源。最终通过体医融合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传统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向现代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国民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都有了大幅提高,“运动是良医”“治未病”等健康理念被广泛普及和接受。但研究后发现其背后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运动的科学性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所带来的运动伤害阻碍了全民健康的实现。为了更好地指导国民科学规范地开展身体活动,近年来国家也发布了如《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中国成年身体活动指南》《全民健身指南》等权威运动建议,但就实施效果来看差强人意,对人们运动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还远远无法达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目标。长期以来,健康教育是医务人员指导患者执行运动处方的主要手段,难以实现对干预过程的监督和反馈[10]。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建设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手段与建议方式来帮助国民科学运动、健康运动。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体医融合指导服务平台体系,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运动指导、干预和监督。
体医融合指导服务平台是一个全方位的运动管理、指导、服务平台体系。该平台主要由个人信息库、运动管理库、运动处方库、运动指导库、运动服务库等数据库组成。个人通过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就可进行自主管理和获得个性化服务。以慢性病患者为例,个人在将目前身体健康状况、基本信息状况上传平台系统后,如选择自主管理服务,系统会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运动处方供患者选择,并提供全面的视频教学、饮食指导、生活作息指导。如选择个性化服务,可选择由专门的机构和指导人员提供私人定制式的服务帮助其改善、恢复、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可提供线下服务),以少时间、少费用、少疼痛为原则缓解慢性病所带来的不便,增强慢性疾病人群的自信心与良好心态,提升其身体机能水平。同时平台可依托手机、电脑、运动手环等智能设备实现互通互联,保证对个人运动健康的实施监控、预测与指导,并可将个人信息推送到相关健康联系人,保证子女对老人、父母对子女、医生对患者等的健康关怀的落实。另外平台还可与体医融合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实现跨系统信息共享。最终通过体医融合指导服务平台的建设,更好为国民科学运动健康运动提供优质服务与保障,推动体医融合的深度发展,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近年来国家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其中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被看作是破解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和配置不均问题的关键。为此,2017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11]。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各地在分级诊疗方面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模式,但由于发展时间有限,我国分级诊疗各方主体的参与合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分级诊疗实践与制度的预期目标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12],尤其在资源合理配置和信息互通共享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13],阻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优势发挥。体医之间的深度融合包含着体育资源与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必然也需要融入分级诊疗制度理念,建立体医融合分级诊疗制度体系。
首先,以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为基础创新体医融合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将体医融合分级诊疗制度体系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构建,并将医院、社区、高校等不同主体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体医融合在资源上共建共享,推动体医融合的深度发展。目前各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以上海市长白新村社区为例的体育俱乐部模式、以黑龙江体育医院为例的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以合肥庐阳区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站为例的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以北京大学人口所为例的产学研医合作模式[14]。这四种模式为体医融合分级诊疗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帮助,因为体医融合的分级诊疗除了要融入传统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的医联体模式外,还须针对受众运动促进健康的需要打造新的服务模式。其次以“互联网+”为基础推动体医融合分级诊疗体系智慧化建设。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蓬勃发展,智慧化建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智慧中国、数字中国等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具体而言: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体医融合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并着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高校等的建设,实现各层级间信息的畅通和共享,推动体医融合理念的落实。如通过远程医疗可实现体医优质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个人体医电子账户建设可提高运动促进健康水平、通过智慧媒体宣传体系可有效传播和普及体医融合分级诊疗和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最终让群众更加认可体医融合理念,自觉树立主动健康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全面提升全面健康水平。
“体医融合”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关键在于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对体医知识交叉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因此,要保证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成功,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指导队伍[15]。但目前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在院校培养和社会培养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满足体医融合发展需要,应以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市场思维和学科建设视角为出发点,对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创新。
首先,在院校培养中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目标上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个性化等不同目标定位的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上在坚持高校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个人等不同主体,形成多主体参与模式。培养课程上紧贴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的人文化、生活化、系统化、弹性化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实现从传统“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16]。培养形式上实现传统与现代、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优化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移动介质的传播优势,并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培养理念转变。培养创新上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依托,重点突出创新创业、赛事组织、技能比赛、学术活动等与社会需求较为相关的内容,并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其次,在社会培养中建立以标准体系为目标的市场运行机制。市场准入标准上实行指标量化,通过技能考核、同行评议、社会实践等多重指标对参与体医融合市场活动的主体人进行量化考核,保证市场参与主体人才质量。市场秩序维护上制定专门法律法规、行业制度,使体医融合市场主体人的活动有专门法律制度约束和保护,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为体医融合发展创造规范的市场环境。职业素养上加大培训管理力度,以调查为手段掌握职业培训需求,以学习培训为方式提升职业素质,以竞赛活动为契机拓宽人才渠道,最终通过观念、知识、技能的更新,取得职业素养和市场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拨付专项资金对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支持,同时实施体医融合复合人才的培养计划,保证后备人才的发展与输出渠道,以满足国家体医融合战略的良好开展。
体医融合作为运动促进健康的方式,以科学的运动来保证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通常需要借助专业医疗师和运动处方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进行运动的指导和干预,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对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三者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体医融合的正常实施和稳定发展,就须满足对三种资源的需求,为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体医融合资源保障服务体系来完成这一工作,以确保体医融合发展的顺利进行。根据体医融合对三种不同资源的需要我们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物质资源方面。这方面可依托全民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来进行,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是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体医融合发展的本质追求,其途径是以群众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的健康追求为落脚点,不断改善健身运动环境,增加运动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通过投资资金、成立组织、建设场地、颁布法规、组织活动、广泛宣传、运用科技等进行支撑,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整体规划,全面协调,并以系列工程的形式进行推进[17]。其次,是人才资源方面。无论是专业医疗师还是运动处方师都是作为一种人才资源而存在,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效用,应建立以院校培养为基础,市场培训为重点,社会实践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格局,为体医融合发展更好服务群众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人才智力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人才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最后是信息资源方面。信息的共享有助于节约资源,降低个人健康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了发挥信息资源的多元优势,应建立可以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实现体医在健康管理信息和指导服务信息方面的融合。同时注重信息系统的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加强健康信息系统的服务监管[18]。
监督是每个行业都必须存在的环节,它能够使各部门工作认真务实、井井有条以及公正公平。体医战略的实施也需要监督评价体系,人民群众作为体医融合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监督者和评价者,他们亲身体验体医融合带来的健康服务,并对此作出评价与建议,有助于促进体医融合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推动体医融合良性发展,营造和谐的健康服务关系,推动体医融合治疗效果的最优化。为此,应建立一个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制度完善、运行规范、定期监督、作用突出的体医融合监督评价网络体系,促进体医深度融合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要建立一支体医融合监督评价小组,具体对体医融合发展全过程进行监控评估,小组成员由群众代表、健康领域专家、医疗人员、体育工作者、非营利组织代表、政府监督机构代表等组成。小组定期对体医融合建设目标、服务规范、服务满意度等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通过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更好地保障体医融合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和评价的客观性[14],通过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的结合,更好地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体医融合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其次,充分发挥智能信息技术优势,通过构建网络评价监督系统对体医融合全过程进行监督,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实时反馈,更好督促体医融合相关部门、组织、服务机构等的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全国体医融合健康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更好发挥体医融合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和科研、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培育体医融合大数据应用新业态。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推动体医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同时,体医深度融合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体医融合过程中的各环节和各要素,唯有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进行体医深度融合体系的构建,才能有效整合各个环节,实现体医深度融合整体效益的提升,进而才有可能创建出体医深度融合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标准,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助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