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伟伟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 239000)
网络与新媒体是国内高校基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作为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通常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目的在于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理论、功能和发展趋势,进而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我国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仍处在发展初期,所以许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条件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试图以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为例,对上述几方面问题加以描述和分析,并尝试找到适合本专业学生的课程建设方案,以期为同类院校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以网络技术和新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同时,又多方面阐释了两者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给传媒业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1]。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要及时追踪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有鉴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层出不穷,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于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发现,我校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目前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作为本专业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本应在内容上反映新媒体领域的最新成果,并贴合培养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的专业宗旨,树立学生积极实践的意识。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内容却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我校《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在某些教学内容的取舍上难以跟进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步伐,如仍在大篇幅介绍“社会化书签”、“信息聚合”等即将被社会淘汰且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早期应用程序,致使学生难以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而也就难以产生共鸣;其次是忽视对学生思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涉及的内容较多,而学校给予的学时(一般为28-42 学时)和教学资源又较为有限,授课教师为追赶教学进度,往往会偏重于讲述费时较少的理论知识,难以抽出宝贵的课堂时间供学生讨论或实操。这使得学生刚接触本课程即要面对枯燥、繁多的理论知识,长此以往,便会丧失对本课程的兴趣,更勿论锻炼其思辨与动手能力了。
由于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起步较晚,所以讲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教师多来自新闻学或传播学等专业。受自身专业背景的影响,多数授课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摸索出完全满足该课程需要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于是只能沿袭“概念+案例”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校虽然引进了中国大学MOOC(慕课)、超星泛雅等网络教学平台,并在校内外为本专业学生开辟了多个实习基地,但能够有效利用其进行日常教学的教师尚属少数。此外,我校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并未完全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用。授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仍以文字材料为主,内容也多源于教材,形式单一呆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述情况的存在造成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有关,但也体现出授课教师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的欠缺,也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合理考核标准的设置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约束其学习行为,并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进而从总体上提升班级的学习成效。与国内多数院校一样,我校《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采取了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授课教师的精力有限,加之在课程设计上不甚合理,所以本课程的平时考核往往只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问答2 项内容,期末考核则主要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得出,其中平时成绩占比40%,期末成绩占比60%。这种考查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往往只需要学生保证一定的课堂出勤率,并在考前突击背诵课本的重要知识点便能取得较好的成绩。那些经由突击背诵的理论知识往往在考后即被学生遗忘,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教学效果。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反映新媒体的功能和发展趋势。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必须提供过硬的教学条件予以支持。但就我校目前的教学条件来看,尚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是课程教材难堪其任。目前国内用以《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的教材不下数十种,这些教材虽然篇幅不同,但皆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内容大同小异,部分内容甚至陈旧晦涩,难以满足教师通俗授课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其次是教学设备有待升级。我校虽已配备多媒体实验室和相关设备供师生使用,但现有的设备大多老旧,如数字化高清摄像机、影视拍摄轨道、摇臂、无人机等优质设备仍然缺乏,难以完全满足师生课下实践的需求;最后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我校《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多是从新闻学、传播学乃至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抽调过来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相互之间也缺乏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学校对本课程所在专业的资金投入尚显不足,难以完全满足授课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和购买相关设备的需要。
为有效解决我校《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作为一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新媒体行业的课程,必须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新媒体领域瞬息万变的步伐。因此,授课教师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时,首先应坚决淘汰那些陈旧过时、脱离学生社会实践的教材内容(如博客、BBS 等),密切结合当下新媒体的发展热点和运营实践,制作文字、图片和视频兼具且简约美观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授课教师还应在取得学校支持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校内外多个实习基地,增设一系列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学时增至本课程总学时数的1/4以上。以滁州学院为例,授课教师在讲授“新媒体的新闻制作”或“新媒体经营”等章节时,便可利用实践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滁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滁州市委网信办新媒体编辑部等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参观,并邀请上述单位的一线从业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使之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新媒体的运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而对自身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
授课教师应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联网的普及极大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网络已成为其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面对这一形势,授课教师可积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性教学。例如,授课教师可在微博或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开设账号,让所有与课同学进行关注,并安排学生以“每日当班编辑”的身份配合课程内容,定期在该平台发布新媒体领域相关资讯、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课下实践成果等,提高其对本课程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针对授课教师较少利用超星泛雅、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这一问题,授课教师应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力争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例如,授课教师可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上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定期上传和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以及教学视频等资源,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该平台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网络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还应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版块,然后就每个版块布置相应的实践选题,由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成果(如视频、研究报告、论文等)。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此外,授课教师还可适当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是将学习流程、阶段进行颠倒和重构,即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或是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材料,继而在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4]。本课程某些涉及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运营方面的知识,单凭课堂讲授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则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反复观看网络教学视频并在线提出问题,教师围绕专题任务和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授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课程应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首先应采取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本课程的每一专题结束后,授课教师应根据专题内容进行一次阶段考核,考核可采用习题测验、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又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减少其考前突击背诵的行为;其次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实践考核成绩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授课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在课程的阶段考核中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使判定的成绩更为客观。有鉴于实践环节对本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授课教师还应将学生在新媒体运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课外实践方面的表现纳入平时考核范围,并将实践考核成绩所占平时成绩的比重提升至60%。例如,授课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在学期初开通微信公众号,并于期末将该公众号增长的有效粉丝量和三篇最具代表性文章的点赞量纳入平时考核范围,以锻炼和考查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
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的专业教育目标,本课程所在的院系和学校也应积极改善相关的教学条件。当务之急,应着重从如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应调整课程师资结构。除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本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外,学校方面还应支持授课教师联合本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创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探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的知识框架和内容建设,以适应本课程涉及多学科内容的特性。例如,学校可在教研项目的申报上,予以本课程授课教师适度地引导和支持,鼓励其展开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教学研究;其次,本课程所在院系应鼓励授课教师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本课程所在院系应鼓励和支持授课教师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线课程学习以及相关单位挂职等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之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掌握新媒体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方向,从而在课程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网络与新媒体这一新兴专业。也正因为该专业处于早期建设阶段,作为其入门课程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才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标准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授课教师应在取得学校支持的前提下,采取淘汰过时教学内容,尝试不同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并有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展开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跨专业合作教学,努力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校和本课程所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经过授课教师近两年来的努力和探索,《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课程建设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授课教师通过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课程,并定期上传和完善经过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等资源,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其在摆脱传统课堂完全依赖教师督促这一桎梏的同时,又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自主搜集材料并于课上发言,无形中增强了自身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当然,新媒体技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课程建设研究也不会停止。相信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课程建设将不断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