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蓉
19 世纪的法国两度掀起推翻旧制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经历着工业革命等等,这些促使社会经济与政治形式发生了改变,从而推动19 世纪法国文化的多元化。文学上,法国出现很多新的思想、新的流派,也让当时的法国文学走向繁荣时期;绘画上,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一个个美术流派产生思想碰撞;音乐上,受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产生许多音乐流派,其中影响最大是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主义音乐。现今提及19 世纪法国的音乐家及作品,有德彪西、拉威尔及其音乐作品,但我们却忽略了19 世纪其他音乐家,他们对法国音乐发展也给予极大影响,埃里克·萨蒂就是其中一位,1891 年与德彪西相识,此后便建立了长达34 年的友谊。
萨蒂是一位勇于创新的音乐家。当印象主义音乐并未传播开时,他在思考着印象主义音乐,并用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方法抨击学院主义音乐;当印象主义音乐广为人知时,得到人们的认可时,随即,他便开始挖掘新的音乐方向;不再追求复杂音乐,而是探索简单音乐。他是20 世纪初音乐新道路的探索者、开发者,为法国20 世纪“六人团”指明了音乐创作新道路。萨蒂这一生创作一直寻求着创新。萨蒂的音乐作品有管弦乐、合唱、钢琴等音乐体裁共150 多部,其中钢琴曲90 多部,《吉姆诺佩蒂舞曲》是萨蒂最为经典的钢琴作品,其音乐作品与当时大音乐环境下作品截然不同,通过探索萨蒂的经典作品来领悟萨蒂的音乐思想,创作精神。
萨蒂(1866-1925),1866 年出生于法国重要的海港城市—翁弗勒,父亲经营着航运公司。4 岁因普法战争举家搬迁至巴黎;6 岁母亲去世,回到翁弗勒由祖父母照料,受外祖父母影响由英国圣公会宗教信仰改为天主教信仰,这对萨蒂钢琴音乐创作埋下伏笔;8 岁被外祖父送往天主教堂学习钢琴与音乐知识;12 岁外祖母去世,再次回归巴黎,与父亲团聚时,拥有了一位音乐家、作曲家的继母,同时父亲安排了家庭教师让萨蒂开始学习希腊语;13 岁考进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预科班,16 岁离开巴黎音乐学院,但萨蒂并未放弃学习音乐,后又在其他音乐学院旁听作曲和声课,19 岁悄然离开了巴黎音乐学院,自此开始了创作阶段,按照萨蒂创作经历与作品风格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创作阶段。
萨蒂创作早期阶段(1884 年—1896 年)的音乐以印象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为主。1884 年萨蒂离开音乐学院后,在作曲上虽未有所进展,但却成了一个安静的读者,阅览了众多文学书籍,并喜爱上了安徒生。与其说他着迷于安徒生,倒不如说他与安徒生在某种思想上达成了共识,他们都是如此怪异,看似不合群,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勇于与现实做斗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勇于创新,放弃繁琐,用最简短的音乐或文字语言直击人心深处。1891 年,结识了德彪西,当时的巴黎盛行着“瓦格纳主义”音乐,萨蒂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瓦格纳主义的人,他用先于德彪西用印象主义创作方法抨击学院主义,并考虑出一部反瓦格纳主义的歌剧,可被德彪西抢先一步创作了《佩里亚斯》。当印象主义音乐变化的神秘、朦胧、复杂、含蓄成熟时,萨蒂得知后觉得自己在印象主义中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又提出反对印象主义观点,崇尚简化、无修饰、干净的新古典主义。
《吉姆诺佩蒂舞曲》是由三首简短的钢琴小曲组成的钢琴套曲,三首舞曲的创作时间并不一致,著名的音乐研究学者康奈尔·沃尔特曾对萨蒂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手稿研究分析得出:这三首舞曲创作时间均在19 世纪90 年代左右,1889-1893 年创作完成第一首,1890 年创作完毕第三首,1891-1895 年创作完成第二首。且经由康奈尔·沃尔特的研究确认这三首作品还有另一个名字—《裸体歌舞》,其创作源由是帮助芭蕾舞者练功曲而作。萨蒂声称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历史小说《萨郎波》,然则舞曲的名字却为《吉姆诺佩蒂舞曲》,原文为“Gymnopedies”,在法文中并无这个词,它来自于古希腊语,作品的名字也许与萨蒂年轻时学习的希腊语有关。《吉姆诺佩蒂舞曲》又名《裸体歌舞》,是古希腊在阿波罗节祭祀神的一种舞蹈,古希腊人认为人神同形同性,他们用节庆、仪式、祭祀等表达对神明的热诚;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认为人体在世界最为纯洁;古希腊人们希望在祭祀这种重要节日用最纯洁的身体与真诚的心亲近神并获其庇佑。这首音乐作品名字就如萨蒂一样,众所周知,斯巴达是一个战斗民族,“裸体歌舞”是庆祝类的舞蹈,极为热闹、开心;而这首音乐作品本身是安静、抒情并带一丝丝忧思,与斯巴达这个民族形象有所矛盾。或许萨蒂生活充满着矛盾、无可奈何,但内心却向往小说《萨朗波》中的女主人一样的简单、纯洁。
这三首乐曲极其相似。虽为舞曲,不过速度整体缓慢,音乐安静、抒情;三首乐曲乐思单一且相似;结构都较为简单,均有4 小节引子;拍号皆为3/4 拍,旋律于高声部。下面列出三首乐曲的曲式结构、段落、小节数,借助乐曲曲式框架,期望诠释乐曲音乐特征时能有更清晰的概念。第一首乐曲为单一部曲式的重复,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为平行乐句,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多了一小节的小节数,乐曲附属部分有引子和连接。第二首乐曲为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呈示段同样由四乐句组成,呈示段与第一首组曲一样,都是前两句为平行乐句,加新材料的后两乐句,中段作曲家安排了10 小节的新材料;再现段与呈示部组成部分一致,前三句在材料,规模都是相同,在第四乐句再现段为结尾部分,自然在乐节安排会有所变化,便于自然结束本曲。第三首乐曲也是一段式,与第一首相似,都由四乐句组成,不同的是第三首的四乐句音乐材料安排均发生改变,并带有引子与连接,乐段重复时,音乐材料一致,在简洁的结构安排中加入小连接和小尾声,为乐曲衔接和结束做准备。
《吉姆诺佩蒂舞曲》作为萨蒂最经典的作品之一,通过探究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更深层的了解萨蒂早期音乐作品的音乐特征与音乐语言。
从三首乐曲整体性分析,每一首乐曲在结构上来说,首段都会做乐段重复,第一首和第三首做的乐段重复,第二首是再现段对首段的重复,乐段重复在传统曲式中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但有所区别的是传统曲式中乐段的重复通常会有所变化,或者重复比例不会太大,如第一首与第三首的乐段再次出现不会完全重复,除了第一乐句会做完全重复,接下来乐句在音乐材料、节奏、规模等方面都会有所变化;第二首的B 段篇幅会比较长,而再现段除了首乐句,接下来的乐曲避免枯燥都会有所变化。
乐曲中,引子是对整首乐曲情绪的铺垫,也是呈现着乐曲的音乐思想。三首乐曲每首都安排了4 小节的引子,三首乐曲的引子使用的节奏都是一样,高音谱号每小节由一个四分休止符与二分音符组成,低音谱号由附点二分音符节奏持续进行。三首乐曲的引子相似性越高,情绪越相似,乐思越相似,乐曲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衔接的越自然。
在三首乐曲中存在乐句的变化重复使用。如第二首与第三首的a 乐句极其相似,低音谱号都有两个声部,声部的节奏组合是一样;高音谱号旋律也相似,a 乐句的第一小节旋律都为一个二分音符,后两小节的旋律都是四分音符,旋律的上行与下行的旋律线也极为相似。
钢琴音乐的发展经过古典时期到达浪漫主义,曲式丰富,作曲家们为展示其高超的创作技术,曲式结构往往不会太单一,篇幅较长,旋律节奏多变,而萨蒂的这首组曲以简洁为主。从曲式结构上看,此作品第一首与第三首均为简单的一段曲式,第二首也是A 段占大比例的单三部曲式,句式安排简单明了,相比其他时期作曲家,为展现作曲技术的复杂性和演奏者的技术性,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通常比较长,最著名与常见的钢琴作品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均为多种多样的奏鸣曲式;从音乐小节数量规模上看,组曲中每首分曲的篇幅不长,第一首78 小节,第二首与第三首都只有60 多小节;三首分曲的节奏安排均为缓慢,节奏型简易,三首分曲低音谱号应用上的节奏只有三种:四分休止符、附点二分音符,织体结构简单,高音谱号使用的节奏也只在此音符基础上增加了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节奏型简单、明了,会使音乐作品呈现简洁的听觉效果。
浪漫主义作曲家萨蒂这三首作品并不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虽和古典时期音乐作品有所不同,但浪漫时期音乐作品承袭了古典时期音乐的一些传统,是在古典时期传统基础之上进行新的探索。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在调式上,依然以西洋大小调为调基础进行音乐创作,萨蒂的《吉姆诺佩蒂舞曲》是使用教会调式进行的音乐创作,这也许和童年在教堂学习音乐经历有关。
《吉姆诺佩蒂舞曲》在教会调式的运用上变化多样,教会调式转换运用自如。分析此音乐作品的调式从横向发展,第一首分曲从A 乐段的G 利底亚调式、E 多利亚调式、D 多利亚调式、D 混合利底亚调式到A 乐段重复;第二首从A 乐段的G 混合利底亚调式、C 多利底亚调式到B 乐段的D 多利底亚调式、D 多利底亚调式最后A 乐段再现重复结束;第三首A 乐段作者使用了A 爱奥里亚调式、G 混合利底亚调式,这三首分曲横向调式的变化说明了此音乐作品横向音乐发展调式多样。分析此音乐作品的调式的纵向,我们可知,第一首分曲a 乐句右手旋律为B 爱奥里亚调式,左手织体为G 利底亚调式;第二首分曲的引子右手旋律为E 弗利几亚调式,左手旋律为G 混合利底亚调式;第三首c 乐句右手旋律为D 多利底亚调式,左手旋律为G 混合利底亚调式,由此可见,这首音乐作品纵向调式丰富。
分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以德彪西著名钢琴曲月光为例,左手织体变化丰富,情绪跌宕起伏,反观德彪西挚友萨蒂的《吉姆诺佩蒂舞曲》三首分曲左手织体简单,都为固定的节奏型,类似即兴伴奏,使用固定的伴奏织体。《吉姆诺佩蒂舞曲》三首分曲低音谱号两个声部,低音声部都为附点二分音符,次中音声部都为一个四分休止符加二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这些组成了这三首分曲的固定伴奏织体,和我们现在简谱所使用的即兴伴奏音乐形式达成了一致,在简谱即兴伴奏中,是以旋律声部为主,伴奏声部为辅,《吉姆诺佩蒂舞曲》三首分曲的旋律声部优美,鲜明突出,与简单的伴奏织体形成鲜明对比,主次关系明确,清晰的和声、巧妙变化的调式,把作品的即兴技术发挥到极致。这种音乐语言和即兴技术让人耳目一新且具有创作空间。
萨蒂完成这首组曲正式浪漫主义晚期,多数作曲家创作力求浓郁的管弦乐色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创作中个人主观情感的宣泄,而萨蒂似乎预见这种音乐语言所带来的局限性,开始抨击印象主义作品,提倡新古典主义、极简主义。《吉姆诺佩蒂舞曲》该作品旋律极少出现大跳进,以级进为主,每首组曲音乐采用持久性较长的音乐织体,均匀的演奏和声节奏,持续音的处理和选择上,通常是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的根音,用简练的音乐语言构建出一副纯净的画面,分析《吉姆诺佩蒂舞曲》这首音乐作品使我们可了解萨蒂在创作早期作品的音乐特征与音乐思想—简约为美,萨蒂对20世纪音乐发展是有预见性,他的音乐对20 世纪音乐影响不小。对于音乐创作方面,萨蒂这种作曲家的影响力值得现代创作者深思,现代创作者所缺少的音乐创作精神,萨蒂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和不畏艰难的音乐创作精神值得现代创作者学习与发扬;对于我国甚至整个世界音乐发展来说,我们需要萨蒂这种在音乐创作道路不安现状,追求创新,敢于表达的音乐家,音乐不仅是一种音响,它更是每个时代文化的载体,而音乐只是该时代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让新的优秀文化思潮遍及国际,共同促进新时代音乐道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