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音乐作品的民族性与当代价值

2022-11-22 08:35李文星
黄河之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调舞曲小调

李文星

一、肖邦主要作品概述

肖邦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少年时期、波兰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时期、法国时期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也代表了肖邦创作从青涩、完善、成熟的三个阶段。

肖邦少年时期是1817-1826 年,6 岁时,肖邦就进行了钢琴的训练,展现了良好的音乐天赋,1817 年,7岁的肖邦创作出了《B 大调波兰舞曲》和《g 小调波兰舞曲》两首音乐作品,作品结构严谨、旋律流畅,音乐中伴随着一丝童真的快乐。虽然和声与旋律的走向方面构思还稍显稚嫩,但是仍然可以看出7 岁肖邦极强的音乐天赋。

肖邦作品的完善时期是1826 年中学毕业后的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时期,这一时期肖邦系统性的接受了钢琴演奏和作曲理论的训练,这一时期肖邦获得了大量的上台演奏机会,举办了多场音乐会.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开始更加成熟,创作了《d 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 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等作品,这些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同时,也展现了自身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音乐上多选用民间音乐素材,展现了极强的波兰田园色彩。

肖邦音乐创作的成熟期是1832-1845 年,这一时期的肖邦音乐创作是在华沙起义失败之后进行的。早期大量的音乐创作经历让肖邦的创作水平已经炉火纯青。这一时期肖邦在音乐创作上的手法更加复杂和灵巧,其作品题材包含了玛祖卡、波罗乃兹、圆舞曲等不同类型的题材,其中以《降A 大调波罗乃兹舞曲》《a 小调练习曲》《A 大调波罗乃兹舞曲》《g 小调马祖卡舞曲》《f 小调马祖卡舞曲》等最为著名,尤其是《g 小调马祖卡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这两部肖邦最后的作品,展现了对生活的眷恋,以及对祖国亲人的怀念,深刻表达了个人对祖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思念。

纵观肖邦的音乐创作,侧面展现了19 世纪波兰国运的变迁,肖邦早期、中期的音乐创作展现了魅力四射的波兰田园生活,晚期的音乐创作有展现了不看被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和反抗的情绪。

二、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性探析

(一)浓厚的田园风情

肖邦早期、中期的音乐创作表现了浓厚的田园风青,代表了他本人对国民生活状态的一种观察,也展现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如在肖邦《C 大调玛祖卡(Op.56)》中,该作品短小精干,使用三部曲式结构,作品结构严谨。“玛祖卡”原为波兰农村的一种男女之间的集体舞蹈,这些男女往往在劳作休息时会跳舞来忘却生活的艰辛。而肖邦创作的灵感正是源于此。该作品调式调性上使用了大小调同时进行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语气的对比度,也让音乐的整体色彩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抒情性。整体节拍上使用了三拍子的舞曲形式。该作品在引子中就运用了属和弦织体的方式模仿波兰民间音乐作品的风笛来展现一种别具风味田园风情,展现了波兰民间男女嬉戏时幸福生活的风情画。

同样,1830 年创作的《E 大调玛祖卡》舞曲和《C大调玛祖卡》类似,整体的风格基调偏向于热情、欢乐的田园生活,这一时期的肖邦的创作更多展现其对生活的向往,更多的展现器乐音色表现出的音乐情绪。在《E大调玛祖卡》中,不仅体裁与波兰的民间艺术高度统一,也融入了民间称之为“库亚威亚克”的舞曲形式。

“库亚威亚克”是一种波兰民间舞曲中重音固定分布的形态,每一小节的重音分布较为自由,但是被要求遵循严格反复。这种音乐形态一般用于波兰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时所跳的舞蹈,不仅展现了快乐的田园气氛,更是丰富的作品的内容,体现了肖邦对民族风情的青睐,让乐曲更加体现民族性。

而肖邦在其《C 大调玛祖卡舞曲(Op.24)》中,玛祖卡舞曲则严格使用了波兰民间的“奥别列克”、“马祖尔”、“库亚威亚克”三种民间舞曲的方式,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园舞会,而该作品和同名的作品Op.56 一样,开头四小节的因子同样是模仿波兰民间乐器风笛的声音,并通过主题贯穿的方式进行演奏,充分展现了其田园性、舞蹈性。

综上,肖邦音乐作品中的往往展现了浓厚的田园风青,尤其是在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时期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一种欢乐的波兰民间情怀,重音多变的马祖尔舞曲、轻盈飞速情绪热烈的奥别列克舞曲、抒情平缓忧郁沉重的库亚维亚克舞曲,都充分展现了《玛祖卡舞曲》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肖邦的早期、中期的玛祖卡舞曲的创作中,可以多次看见对民间乐器的模仿、活动场面的描绘,通过增三度跳进、半音阶和声、四度五度跳进的方式,给作品带来有趣又诙谐的别样情趣。

(二)洋溢的个人民族情感

肖邦对波兰的民族情感溢于言表,尤其是在游学巴黎的创作阶段,肖邦的音乐创作从单纯对田园美好的描写,开始逐渐融入自身的民族情感。具有代表性的是《c小调革命练习曲》。该曲又名为《华沙沦陷》,是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在听觉感受上有一种紧张、突兀之感,展现了肖邦对起义失败的愤怒和呐喊。该曲第一部分开始,右手以一个强有力的属七和弦进入作品,随后一连串十六分音符快速下行,在听觉感受上有一种歇斯底里的愤怒和呐喊,肖邦用这种大旋律起伏的方式,展现了自己对华沙起义失败的愤恨。

该作品的中部并没有给人一种稍加平息的感觉,反而是继续向上发展,一连串柱式和弦像是捶胸顿足一般的愤怒,和弦的不断转为也能让音乐的情绪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体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愤怒和无奈。该作品与贝多芬的《呐喊》虽然听觉感受上基调相似,但是实际上表达的内容则不尽相同,该作品在愤怒的同时更多表达了一种委屈和不甘,体现了一种无力的痛彻心扉。

这一部作品,代表了肖邦开始摒弃传统田园风青的趣味性,也是其创作中民族性的一个转型,后续肖邦的作品,更多的展示了自身的爱国情怀,展现一个朴素的爱国者的身份。

创作于1838 年的《军队波兰舞曲》是肖邦28 岁时所作,此时的肖邦已经功成名就、感情幸福,但是阔别祖国已经十年之久,为了继续激起波兰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肖邦创作了该作品,该作品采用了三部曲式结构,让作品展现了宏大的场面和戏剧性。该作品在开始之初,就大量使用了十六分音符,来模仿军队有力的脚步声,看似是对军队行军形态的一种模仿,实际上更是一种对军队的鼓励,展现了威武的军队形象。

该作品在后续的行进当中一直保持了规律性的节奏推进,整体上律动感较强,尤其是前八后十六进阶四个八分音符的民间节奏的运用不仅融入了波兰的民间舞曲节奏,更是展现了波兰军队勇敢向前的生动画面。侧面展现了波兰军队在民族大义和侵略压迫面前视死如归的气概。在第三部分的再现段中,肖邦在创作过程中以凌厉的属主终止圆满结束,展现了军队欢呼胜利的姿态,展现了他本人对革命胜利的盼望。总体上,《军队波兰舞曲》的创作始终以激昂的曲调、宏大的叙事、铿锵的旋律展现“英雄”的形象。《军队波兰舞曲》的创作,是肖邦使用音乐调动情绪的典型作品,其意是在让倾听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和自信,以求达到鼓舞人心的目的。

(三)颠沛流离的悲哀

肖邦的晚期是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与女作家乔治-桑的感情不和睦,而自身又深陷重病,再加上对祖国无比的怀念让肖邦在晚期的作品中更多的结合对国家的思念、个人的悲哀情绪在其创作的音乐作品里面,肖邦的大量作品都是展现了这一情感内涵。如《g 小调叙事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了一个不忍受外族奴役而以身殉国的英雄形象,该作品是肖邦看到华沙起义失败后,在经历了极度愤怒之后内心的情感写照,该作品用庄严肃穆的七小节引子来塑造悲伤的气氛,随后音乐的情绪一直压抑,用连续不稳定的过渡展现浓郁的悲剧主体,直到副部主体出现开始一瞬间爆发,最后又归于平静,整体作品展现了极强的戏剧冲突,尤其是结束的动力化再现,调性设置并没有严格遵循古典音乐传统的主调再现,体现出肖邦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以及对音乐戏剧性设计的独特巧思。

肖邦在1845 年后创作的音乐作品,基本上都是对国运、对自身颠沛流离的一种哀叹。例如同样作为玛祖卡舞曲的《f 小调玛祖卡舞曲》,就少了意气风发的滋味,充斥着远离故土的哀愁。该曲作品以小调为基础,整首作品舒缓悠扬,时而穿插着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但是最终被惆怅所掩盖。作品展现了对祖国沦陷的沉痛和悲哀,更是展现了对青春、对亲人的怀念。

三、肖邦音乐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一)肖邦音乐作品创作的意义

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罕见的将自身对祖国的热爱贯穿到整个创作生涯中的音乐大师,从其七岁的初创作直至其遗作,都无一展现了其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注。肖邦的作品多取材于波兰民间音乐作品,有的展现了波兰人民的生活,有的则映射了波兰发展的历史。作品内容上既有曲调激昂奔放的特征,也有含蓄惆怅的性格,尤其是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等作品,结构灵活生动,展现了当时新的艺术体裁的思想感性,极大的表现了欧洲音乐史的内涵。肖邦的作品对民间音乐灵魂的把握前无古人,他并非一成不变的运用民间的曲调,而是加以改变和创新,这一创作思路至今都仍在沿用。他生涯早期、中期创作的玛祖卡舞曲表现力度强、速度较快、重音变化莫测,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同时,又有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晚期创作的玛祖卡舞曲择优独特的生活气息,情感细腻、和声复杂、调式丰富,如诗歌一般。而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则被肖邦赋予了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波罗乃兹舞曲从纯粹的宫廷风格变成了民间音乐的海洋,旋律上充满活力。肖邦的作品同时还具有悲壮性、英雄性和史诗性,无愧于“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的荣誉称号。

(二)肖邦音乐作品的音乐治疗价值

肖邦的一生是独特的,从早期的风华正茂到晚期的“爱国者形象”,肖邦的作品在当代不仅有欣赏价值,还因为其高超的难度使其能够充分衡量演奏者的水平,并且在当前的环境下,肖邦的音乐作品同样具有音乐疗愈的价值。

从《c 小调革命练习曲》中就可以看出肖邦认为音乐能够充分感染人的精神,使其振奋,因此肖邦创作了该曲以激励军队的士气和群众的信心,而听者能从《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汲取力量,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抱有乐观的态度,该作品的节奏铿锵鲜明,旋律流畅,音乐深层次中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无疑是当时较好的振奋人心的方式。

在当今社会,音乐治疗就是一种使用听、唱、演奏等方式对人心理问题进行治愈的方法,而治疗的方式就是通过音乐的力量,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最终达到治愈心理问题的目的。其治疗的手法,是从放送开始,逐渐做到同步,并产生画面感,最终形成精神减压的相关策略。而肖邦的作品,既有浓厚的诸如《C 大调玛祖卡》这种田园风情可以用来舒缓身心,又有诸如《g 小调叙事曲》这种单体宏大叙事的作品可以用于音乐背景下刺激想象并进行引导,最终实现心理情绪的影响。

结 语

肖邦的一生是传奇的,他无时无刻在关怀祖国、思念祖国,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肖邦作品中民族性的根本,也是作品能够脍炙人口的根基。在不到40 岁的一生中,肖邦将钢琴音乐作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音乐形成了肖邦的独特风格,他是十九世纪西方古典艺术进步的大师,也是后世民族乐派的潜在奠基人。■

猜你喜欢
大调舞曲小调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