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华
民俗是一个地域环境或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自我形成的一种思维和行为习惯。民歌属于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达思想情感、抒发情感的一种口头文化。民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等。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文化的精髓,侗族大歌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与侗族民俗关联密切,其中侗族民俗中的“行歌坐夜”与“月也”关系最为明显。
“行歌坐夜”是汉语表达,侗族人自称为“走寨”(侗语qamt xaih,直译就是“走寨”)或“鸟翁”(侗语nyaoh wungh,其中wungh 这个词,是指姑娘聚集之地,一些地方的侗族同胞对外解说为“姑娘堂”或者“月堂”)传统南侗地区男女之间谈恋爱,很少有一对一的形式,一般是结伴进行,男女双方各有数人,形成一个特定范围的公共场域,大家在这个公共场域内进行社交,因此,“行歌坐夜”是一种群体性活动。
“行歌坐夜”受方言和当地民俗习惯的影响,南侗地区各地“行歌坐夜”所唱的歌风格和伴奏方式各不相同。例如,贵州黎平、从江和榕江,以琵琶、牛腿琴伴唱,有时也以侗笛伴唱。广西三江县梅林乡、同乐乡、富禄乡、洋溪乡和良口乡,以及广西融水县大年乡、拱洞乡、良寨乡等分布于都柳江及其支流的沿河地带,他们“行歌坐夜”都是以河边歌为主,兼有笛子情歌和琵琶情歌等。而在广西三江浔江支流的林溪乡、八江乡以及龙胜县,湖南的通道、会同和芷江等侗族地区主要以山歌对唱为主。
在“行歌坐夜”民俗活动中,男女对唱的情歌都是按一定的规则和演唱程序来进行。这个规则侗语叫按“告拜”(汉语指“由首句歌词一样,后面歌词可以改动的若干首歌曲组成”),或是“告花”(汉语指“按歌曲的押韵的韵字的变化来演唱”)。在对唱中如果不按演唱程序来对歌,对方就知道你不懂得对歌规矩,进而知道你不会对歌,于是对方就有可能应付了事,或是干脆就不和你对歌了。“行歌坐夜”的对歌的方式是由原来男女1-2人对唱变为“主寨”与“客寨”多人演唱的侗族大歌对唱所代替。在演唱场合上由原来夜晚三五成群在“腊妹”家中对歌变成不管白天黑夜都鼓楼下多人用侗族大歌对歌形式所代替。所以,侗族“行歌坐夜”民俗和侗族大歌有着重要的联系。
“月也”(“月”weex 汉意“做”。“也”yeek 汉意“朋友”、“客”),也叫“吃相思”。“月也”是寨子与寨子之间集体来往做客一种民俗活动,主要流行在南部侗族地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龙胜,湖南的通道等地。“月也”是侗族地区寨子与寨子之间友谊交往,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月也”甲寨到乙寨做客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是“走单不走双”,是指甲寨到乙寨做客的时间都是三、五或是七天单数的天数离开,也就是说“月也”最少的时间的三天。侗族的“月也”交往有按三个程序进行:
“苏贴”(侗语sunx teec,汉意“送贴”),苏贴是“月也”得第一道程序,如甲寨今年收成好,村民就会提议春节期间打算邀请一个寨子来“月也”。寨老商议同意后,写好红贴子,选一良辰吉日派两个男青年送贴子到乙寨子去拜贴。乙寨寨老接到信贴后,召集其他寨老商议,征听村民意见。如村民同意接纳甲寨来本寨“月也”,则将甲寨送来的红贴张贴在乙寨鼓楼正门柱上,以告示全寨寨民,某天某甲寨要来本寨“月也”,各家各户做好接待甲寨做客的准备。甲寨的送贴人得到乙寨同意接贴的消息后,回到村告诉寨老和村名,甲寨也开始做好去乙寨“月也”的准备,如排练侗戏、修善芦笙,练唱侗族大歌等等,把本寨要去甲寨所要交流的文艺节目排练好!
到预定“月也”的那天,甲寨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到乙寨做客叫“差安也”(侗语qamt,谐音“差安”,汉意“走”或是“往来”的意思)。临行前,众人都要到本寨“萨堂”去祭拜“萨”,祭拜前先通知管理“萨堂”的“桑”(侗语sangh,汉意“师傅”)准备三生(猪头、鸡、鱼)和纸钱。等去甲寨参加月也的人按规定的时间到“萨堂”时,“桑”开始烧香,念道词,然后每人要喝或是泯一点“桑”(汉意“师傅”)沏好的茶水,祈求出行前后得到“萨”护佑。所以,喝茶时不能说话,更不能把杯里的茶水倒掉,茶水可喝多喝少都无所谓,但千万不能倒掉,倒掉就犯忌了。拜“萨”仪式结束后,放三声铁炮声,众人吹奏芦笙、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将开始出发前往乙寨。
在走往乙寨的行程中,所经过的寨子都要吹1-3 首芦笙曲以歇脚,表示要借道前往乙村“月也”。临近乙寨时,甲寨要吹奏三首芦笙曲并敲锣打鼓以表示报信。乙寨全村男女老少到村口迎接客人,这个时候还要唱拦路歌,先由甲寨唱三首,后甲乙两寨开始对唱迎客拦路歌。唱罢拦路歌,乙寨腊汉姑娘吹奏芦笙,敲锣打鼓将客人引到本寨“萨堂”,共同绕“萨堂”转三圈,客人暂在鼓楼里原地休息。这时乙寨的各户会主动到鼓楼领甲寨的客人到自己家里做客,一般一户领3-5 名。酒足饭饱以后,主客年轻人都到鼓楼下对唱侗族大歌,一般主寨腊汉的和客寨的姑娘对唱、主寨的姑娘与客寨腊汉的对唱。下半夜时,开始“行歌坐夜”对唱情歌,主寨的男青年便找客寨的姑娘,客寨的男青年也找主寨的姑娘。甲寨到乙寨 差安也(侗语qamt yeek,“来往做客”之意),一般白天唱戏或是吹芦笙,晚上到鼓楼对唱大歌或是“行歌坐夜”,两天后甲寨先告乙寨,也就是第三天,甲寨要回家了,如果乙寨很热情再三挽留,那甲寨多留两日,最多推到第五天。在整个“月也”活动中“差安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三五天的活动中,体现了甲乙两寨团结与友谊,是侗族礼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苏也”(侗语sunx yeek,谐音“苏也”,汉意“送客”),甲寨到乙寨三五日后,临近辞别时,乙寨全村出动准备“百家宴”(也叫“长桌宴”,每家每户自带来一至二道菜,一团糯米饭和一瓶酒),乙寨村民和甲寨客人在露天的长桌聚餐以表送别,乙寨家家户户还要“苏够度”(侗语kgoux dugs,谐音“够度”,汉意“饭包”,用禾杆草、阔青树叶、包上糯米饭和腌鱼、腌肉,还有稻草或是绳子编成网兜,内装有红蛋,以供客人路上吃)。为了答谢乙寨,甲村给乙寨献上若干“旗杆”(砍一棵楠竹,修好低部枝干,顶部留8 到10 枝,在每根小干枝上挂上纸花和毛巾),还有猪、牛和羊等。临行前,甲主到乙寨鼓楼下唱踩堂歌;一般唱的都是唱“嘎步”(侗语kgal bus,谐音“嘎步”,汉意“赞颂的歌”),双方用歌相互称赞,感谢乙寨的盛情接待,同时期待乙寨选好时日来“背也”(侗语beis,谐音“背”,汉意“归还”,在此处指还礼,即邀请乙寨到甲寨做客)。然后,乙寨村民把甲寨客人送到村口,并在唱“嘎苏也”(侗语kgal sunx yeek,汉意“送客歌”),依依不舍地告别,希望来年再相聚。
侗族“月也”按照一定的主题而开展进行的。比如;月也伦(“伦”汉意“芦笙”,表示吹芦笙为主题)、月也戏(“戏”泛指“侗戏”,以演侗戏为主题)、月也吓(侗语xah,谐音“吓”,汉意“春社”,以春社活动为主题)等等。
总之,在侗族社会生活中,“以歌会友,以歌交友”是侗族重要的民俗。这种“月也”活动主要是以歌为媒介,促进了村与村的交流,促进了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侗族大歌传承链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鼓楼是侗寨文化三大宝之一,是一个寨子的风水宝地,是侗寨政治、文化交流与传承、娱乐与休闲的中心。鼓楼、戏台和萨堂都建在寨子中心,其中鼓楼的高度是整个寨子的最高点,全寨所有其他木楼的高度都不超过鼓楼。传统侗寨建立时,先把风水宝地定好,定下萨堂和鼓楼的位置,村民们在围绕这个位置修建木房。
鼓楼对唱大歌,是农闲时、节庆时侗族男女歌班在鼓楼对唱大歌的一种娱乐方式,是南侗地区男女交往重要活动之一,体现了侗族传统农耕文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一种文化形态。她体现了侗族人对大自然、农事、日常生活等百态认知的一种朴素情怀。鼓楼对唱大歌这种“以歌代文”的传承方式,是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模式之一。
前面我们已经阐述过“月也”是按主题内容来进行的,一般在农闲季节的节庆特别是春节前后开展。客人进寨后,应先到鼓楼和主寨坐唱大歌。在接下来几天的“月也”活动中,鼓楼坐唱大歌是天天必不可少的内容。“月也”的最后一天,客寨和主寨也要集中到鼓楼下坐唱分别歌以后才能分开。鼓楼对唱大歌贯穿了整个“月也”的过程。所以,鼓楼对唱大歌是“月也”一项重要活动。
鼓楼对唱大歌的演唱,按一定“拜”(汉意“一套”或是“一整片”)、“花”(侗语wap,汉意“韵词”)程序来进行的。如客寨的女歌班唱这“拜”歌都是以“昂”为尾韵,那主寨所对唱的歌也要以“昂”为尾韵来对答。当一“拜”歌唱若干首以后要换韵了,就唱一首“套完瓦”(侗语taot wanh wav,汉意“枫树换新叶”),意思就是“我方”要换“花”来对唱了,换“花”以后又进到新的“一拜”歌,以此类推下去。“月也”的鼓楼大歌对唱活动中,由于年龄小的男女青年学歌的时间不长,曲目量积累较少,其主力军还是以中年的男女歌班为主要骨干力量,鼓楼对歌过程大约持续四、五个小时后。当客寨女歌班唱起一首《散堂歌》预示着鼓楼对唱大歌活动即将结束,散场后,如果小伙子们还想继续与姑娘们对歌,那就去到客寨姑娘所住的主家,和她们再继续进行“行歌坐夜”。
“请姑娘”(侗语tingt lagx miegs,谐音“听腊妹”)主要是指甲寨子的男歌班邀请另乙寨子女歌班到甲寨的鼓楼对唱大歌的一种娱乐形式。比如,甲寨想邀请乙寨的姑娘来本寨唱歌,那甲寨在年前就给乙寨通信,告知打算春节过后的某个吉祥日邀请乙寨的姑娘来本寨唱歌。征得乙寨的同意后,甲寨按原来约定的日子派寨老和芦笙队去乙寨去“请姑娘”。从甲寨到乙寨的路上,寨老走在最前头,芦笙队一路吹芦笙到乙寨的鼓楼。等乙寨姑娘打扮好后随本寨的寨老以及歌师和甲寨的芦笙队一起回到甲寨。当走到甲寨的寨门,甲寨村民敲锣打鼓放鞭炮迎接客人到来,甲乙两寨年轻人还要对唱拦路歌。乙寨的女歌班进鼓楼之前,要请同行的鬼师首先进入鼓楼内,拿出八卦图示查看,以此决定乙寨女歌班应从哪个方位进鼓楼,坐在什么位置最合适等细节,这样做是为了避防各种邪恶鬼神作怪,保佑两寨人平安。乙寨姑娘坐好后,先唱若干首“嘎补”(侗语kgal bus,汉意“赞颂之歌”),赞颂本寨“萨”保佑,全村兴旺发达,然后再赞颂鼓楼、村寨以及男女老少等。等天要黑时,甲寨各家各户带客人到自家吃晚饭,等到晚上9 点以后乙寨的姑娘在到鼓楼,跟甲寨的“罗汉”对歌。这时要先对唱“嘎拜”,后对唱“嘎花”最后才是“散堂”。“请姑娘”都是在每年春节期间初三才开始,一般初五的对歌活动尤为正式隆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交通的发展,传统民俗在侗族心目中,已被慢慢汉化或是淡化,特别是依附在民俗中的歌俗面临传承的危机,也行民俗在侗族社会中不会消失那么快,其伴随的歌俗就面临传承的危机。比如,我们前面论述的“行歌坐夜”民俗还存在,但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玩手机,男女青年没有几个会唱成套的琵琶歌或是河边歌。所以,现在的“行歌坐夜”都是玩手机或是其他闲聊的多,已经没有什么人去对歌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传承文化的流失与丢失时刻是我们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