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文化视域下浦东派琵琶创新与传承的模式研究

2022-11-22 08:35王漫溪
黄河之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士林滑音流派

王漫溪

引 言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的琵琶,在其漫长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因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等特点,琵琶演奏艺术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流派性的艺术特点。在众多琵琶演奏艺术的流派中,浦东派最早起形成于清朝时期,可谓是历史悠久的流派之一,而关键在于,浦东派的发展并没有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而是承上启下,带动了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直至今日,浦东派对于演奏的处理已然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青睐,其派系在众多流派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浦东派琵琶的起源及发展

浦东派琵琶演奏艺术最初形成于我国清代的乾隆时期,其创始人为鞠士林,因鞠士林出生并活跃于上海浦东地区,后人也将其创始的流派称之为“浦东派”。曾传有鞠士林在晚间路过苏州关隘时,城门因天色已晚而锁,鞠士林凭借一首琵琶曲,以超群的技艺感动了把守城关的士兵,士兵喜开城门,从而留下了“弹开浒墅关”的美谈。浦东派发展之处鞠士林并没有教授过多学生,而是把毕生所学全部传给了侄子鞠茂堂。鞠茂堂因得鞠士林真传迅速在上海地区功成名就。其带过的学生有两名最为优秀,一是程春塘,二是陈子敬。后者因为能力卓著最终成为了浦东派又一宗师,在收徒授艺方面也超过了鞠士林与鞠茂堂。在陈子敬众多弟子中,有很多成为了成就尤著的大师。正是这三代人的努力使得浦东派得以带带相传。此后,浦东派进一步得到了壮大,派系弟子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

浦东派在早前的发展虽然欣欣向荣,但毕竟因为教学传统性无法形成科学的体系,早前因为琵琶在浦东的盛行成就了浦东派的辉煌。而浦东派真正形成系统的体系是因为浦东派第五代传人沈浩初对于琵琶演奏艺术的贡献。他撰写的《养正轩琵琶谱》标志着浦东派形成了稳固的演奏体系。专著中不仅记录了文、武、套曲演奏过程中的技巧处理,对于乐曲的不同流派、细节处理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直至今日,浦东派依然活跃在中外各大舞台之上并传出国门,能够长期葆有竞争力,在众多流派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正是因为浦东派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质与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浦东派琵琶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右手演奏手型

右手的演奏技巧是琵琶艺术特色的主要体现,浦东派的右手善于利用力度、速度以及手部位置的微妙变化来丰富乐曲的内容,从而营造出不同的视听效果。当然,这里所指独特的右手演奏技术并不针对或指向某一流派中的某个单一技巧,每个琵琶流派的右手均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正是这些演奏技巧的综合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流派。首先,浦东派在弹奏需要勾打的乐段时往往会使用凤点头的指法技巧,凤点头源于汪派创始人汪昱庭所创新的右手指法技巧,最初运用于乐曲《十面埋伏》之中。也正是凤点头的出现,让很多流派争相效仿。但不同的是,一般来说凤点头多为四声勾打,六声与八声则十分少见,而浦东派的特色在于八声勾打,这种指法的运用在《霸王解甲》中体现最为突出。在具体的演奏中,需要指甲与指肉良好的配合,从而营造出虚实结合且不混乱的效果。其次,对于扫撇的处理,浦东派也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在具体的演奏中,遇到扫撇的标记时,开始的演奏需要用到四个指头向同一方向扫弦,从而发出具有质感的同一音效。而亮点在于“撇”的演奏时,浦东派仍然需要用到指甲与指肉的配合撇出同一音效,这样配合出的音效会产生更多的泛音,其视听效果看似粗糙却风味感十足。

(二)文武兼容的全面风格

全面性是浦东派琵琶演奏艺术能够在众多琵琶流派中长期保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特质。众所周知,在其他众多的琵琶流派中,能够保持长期经久不衰的往往技巧体系均十分全面,尤其是对文曲、武曲中各个细节的处理都会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如我们熟知的平湖派琵琶,着重于文曲的细节处理,在演奏比较舒缓的乐段时往往会注重泛音的产生,从而营造出缥缈、舒适的感觉,而武曲中平湖派多采用的是上、下出轮为主。所以,在文、武乐曲的处理中,浦东派也有着其独特的见解。首先,武曲方面是浦东派的亮点,早在陈子敬时期,浦东派的武曲就已经崭露头角,故有“陈善武套,程善文套”的说法。再到陈子敬徒弟倪清泉,其使用的琵琶为比一般琵琶更长,又名“大琵琶”,这样的琵琶更能够将武曲的雄壮与气势展现的淋淋尽致。其次,在技巧方面,如上文所提到的扫撇、凤点头等技巧的运用,能够使武曲气势变得更加雄壮有力,通过指甲与指缝频繁的扫弦也能够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文曲方面,浦东派与平湖派同为细腻的代表,仅是技巧的处理略有不同,如利用先按再拨的方法使音色发生变化,或者通过虚实的变化使音色、音量发生改变,以此来表现情感的变化或升华全曲的情感。

(三)气韵并重的演奏体系

从上文对浦东派艺术特色的阐述可以看出,浦东派的技巧体系在文曲、武曲中均有体现,尤其在武曲方面,浦东派的气势非常到位,对于虚音、泛音的控制也极具特色。虽然利用技巧营造出粗糙的杂音非常难以控制,但却巧妙地与旋律形成了对比,让所奏乐曲栩栩如生。当然,仅仅右手的技巧并不能使一个流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独占一席之地,只有左右手并重才能形成完备的演奏体系。在左手的技巧方面,行韵是浦东派最鲜明的特色。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中,韵是乐曲的灵魂所在。而浦东派也注意并尽可能的将乐曲中的韵得以展现。在左手行韵的技巧中,“滑音”与“吟”是常用的两种技巧。其中,“吟”的分类十分细腻,不仅分为大小快慢四个大方面,又有先后长短的划分。而“滑音”则通常为推挽滑音。最后,“吟”与“滑音”又有着非常多的配合,如滑音全过程加吟、滑音高音位加吟以及滑音低音位加吟等,在滑音的不同的位置加入吟的技法也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视听效果。

(四)富有新意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保证一个流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浦东派创立之初的前及代艺术家之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出他们对演奏艺术与技巧不懈的创新。如从最初鞠士林所著的专著《鞠士林琵琶谱》到鞠茂堂弟子陈子敬的《陈子敬琵琶谱》,再到沈浩初的《养正轩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的问世也标志着浦东派琵琶已然形成了全面的体系。短短的四代人的三部专著使得浦东派被推进先进的行列之中。当然,除了专著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之外,浦东派对于技巧、细节的研究也从未停下发展脚步。以当代的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为例,林石城生于1922年,病逝于2005 年,在自己八十岁时仍然活跃在中外各大舞台之上。与他相同的还有林石城的传人刘德海,刘德海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演奏技巧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主要分为左手技巧、右手技巧、双手配合技巧以及特殊音响四个方面。正是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对于琵琶的钻研与热爱,才使得琵琶演奏艺术有着今日欣欣向荣的景象。最后,浦东派还有其独创的锣鼓奏法,即将传统的锣鼓戏运用琵琶演奏出来。该奏法由陈子敬首创,属浦东派创新的典范,直至今日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浦东派琵琶创新与传承模式研究

(一)搭建校园与民间交流实践的桥梁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浦东派之所以能够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有很大原因是源自其独特的授业方法。在浦东派传统的授业中,师傅往往不会收下过多的学生,而不论多少学生,能够获得真传的仅有一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浦东派对于收徒的要求可谓是十分严格,但虽然严格,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使得浦东派逐渐得以发展状态。不同的是,在当前环境下,更多的外来音乐文化在我国逐渐站稳了脚跟。而对于年轻群体来说,具有时代性的审美特征并不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针对这一情况,浦东派或琵琶演奏艺术要在多元音乐文化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要广收人才之外,还需要扩大传播,双管齐下才能起到进一步创新与传承的目的。

(二)建立突出优势的互联网传播模式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文化传播的主流已然从线下逐渐向线上转移。换句话说,只要文化艺术有传承下去的需要,那么就必须进军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形式。加剧了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尤其对于音乐文化来说,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中的各大平台之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音乐文化。虽然多元文化之前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但这对于从来没有经历互联网洗礼的琵琶艺术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契机。因为从零开始并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失。当然,对于浦东派来说,想要在互联网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就必须要突出自身的优势,与其他琵琶流派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区别,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具体来说,首先鉴于音乐在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有时长的限制,浦东派可以从特殊的曲目,重点的炫技乐段入手,将最特别的地方展现给世人。其次,互联网传播并非易事,但只要运营得当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浦东派也可以借鉴当下成功的案例,建立自己的品牌或产业,运用系统的运营在互联网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至于如何建立品牌或产业,笔者将在下文进行具体论述。

(三)发展迎合时代审美的当代曲目

作品曲目是浦东派琵琶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概念中,很多人会认为琵琶的曲目并不需要创新或者传承。当然,这样的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因为曲目时琵琶演奏艺术的一部分,浦东派正是凭着在特殊曲目中的处理才能够从众多琵琶流派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在多元化艺术激烈竞争的当下,很多传统音乐艺术已经将传播的目标由老一辈转型到更加年轻化的群体。如昆曲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正是因为昆曲找准了传播群体的审美需求,将年轻人并不感兴趣的戏曲改编成为了流行音乐,从而获得了成功。所以,琵琶演奏艺术并不必于刻意拘泥于传统的曲目,浦东派的特点在于独特的演奏处理,在曲目方面则可以选用当下较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曲目,只有让听众在曲目中找到共鸣,才更有利于流派的发展与传播。

(四)建立以经济促创新的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的诞生有效促进了优秀音乐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同时适当的经济收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文化品牌的壮大,我们看到了许多文化品牌成功的案例,也见证了许多濒危音乐文化的复苏。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关于琵琶文化产业还相对较少。所以,当务之急并不需要盲于投资和传播,浦东派应发掘优质的资源,使这些优质资源集中起来发展,从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与此同时,经济因素是建立文化品牌不得不考虑的内容,很多文化品牌在运营的过程中失败,很大原因是因为经济运转不畅而导致的。所以,文化品牌的建立要立足于当下,不能够好高骛远,过远的目标只能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具体来说,可以先制定所谓的微计划,一个一个目标来完成,如成立琵琶演奏乐团,将选择旅游、室内乐等具体的方向,在某一方向站稳脚跟之后再谋划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这样就能够站在当前环境下做出更准确的分析。最后,文化品牌创立的初衷在于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经济收入仅是锦上添花。作为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者,浦东派不仅担负着流派创新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背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担。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浦东派琵琶的起源及发展出发,介绍了浦东派琵琶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实践论述了多元音乐艺术环境下,浦东派琵琶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从文中可以看出,任何流派的发展与传承均离不开“与时俱进”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固守传统就只能停滞不前。浦东派琵琶历史悠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庭之中的一员,而作为琵琶艺术的传承者以及演奏者的我们,更应该尽绵薄之力将先辈们的丰硕成果吸收并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士林滑音流派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莫以【流派】论得失
琵琶音乐中的滑音技巧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