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璇,孟昭刚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山东 青岛 266071
创伤性疼痛是人体器官或组织受外力作用而导致的疼痛,可引起机体严重应激反应,持续疼痛刺激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进一步影响患者机体健康[1]。创伤性疼痛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以药物治疗较常见,但其有一定胃肠道及药物耐受等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针刺在减轻疼痛中的积极作用[2-4]。然而临床研究多为针刺治疗某种疾病或针刺以某种形式应用,尚缺乏专业研究对创伤性疼痛针刺疗法治疗应用的系统阐述。现本文将针刺疗法治疗创伤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针刺在中医中的发展历史悠久,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为较早的记载针刺镇痛文献[5]。创伤性患者气血失和,血气瘀滞,不通则痛,精血损耗,机体无以荣养,不荣则痛。针刺治疗方式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通过调节机体气血、循环及神志进行镇痛,其中治神为利用穴位经络的信息传递作用对心脑机能进行调整,从而抑制疼痛导致的心脑神志改变,进一步减轻疼痛。
西医研究发现,针刺镇痛机制复杂,和信号通路、神经递质、传导通路等多方面有关[6]。有研究显示,嘌呤信号在疼痛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7]。沈诞等[8]在动物实验中证实,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腰背根神经节释放三磷酸腺苷能力及坐骨神经三磷酸腺苷水解力发挥镇痛作用,改善机械痛阈。亦有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刺激机体释放内源性阿片肽,促进炎症周围阿片受体与局部内啡肽上调,并阻止内源性致痛物质分泌而发挥止痛作用[9]。李泰贤等[10]以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针刀镇痛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神经肽Y、5-羟色胺、缓激肽等多个神经递质紊乱现象有关。而屈飞等[11]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腺苷A3受体在痛觉传导通路中分布广泛,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痛觉传导通路参与针刺镇痛机理。
目前,针刺疗法的形式较多,毫针、电针等均为临床常用针刺疗法,不同疗法联合使用亦较为常见。针刺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适应证广泛,但其易受体质、针刺顺序等影响,故穴位选择原则常按照原发病进行辩证施治或以痛为腧,三因制宜。
2.1 毫针针刺疗法 毫针针刺疗法为传统针刺医学中较常用的针刺形式,该疗法是利用毫针在人体穴位实行一定操作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而治疗疾病。梁淑芬等[12]以5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施以毫针针刺疗法,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头痛程度、频率、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且颈部活动度亦得到有效提高。祁红艳等[13]对60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分组进行毫针针刺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
2.2 电针针刺疗法 电针针刺疗法是利用毫针刺入腧穴,并使针柄通过电流以强化刺激量的针刺形式。Vieira等[14]研究显示,电针镇痛的机制为电流刺激穴位引起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大量释放,使致痛性物质生成受抑制及外周神经敏感性受扰,从而发挥镇痛作用。Wang等[15]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探究电针与手工针灸在足底跟痛中的影响,发现二者均可减轻足跟疼痛,并缓解足底功能,但电针在第4周时对疼痛的缓解作用更高,效果更好。左薇等[16]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电针可以通过提高痛阈、疏通督脉损伤经络而发挥镇痛作用。朱英杰[17]研究指出,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中施以电针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2.3 浮针针刺疗法 浮针疗法是利用扫散动作对激痛点进行治疗,松解粘连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缓解紧张的局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18-19]。孙一涵等[20]报道,对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应用浮针疗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厚晓昀等[21]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浮针疗法可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后肋间痛,其镇痛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肽Y、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有关。葛鸿庆等[22]对35例颈骨折术后患者应用浮针疗法,可减轻其患侧肩关节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2.4 火针针刺疗法 火针针刺疗法是指用火将特制针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针刺形式。贺前松[23]研究发现,对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火针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疼痛,分析其镇痛效应可能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陈天良等[24]分组探究火针在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中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术后1、3、6个月,患者疼痛均明显降低。王新伟[25]的研究显示,对4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进行贺氏火针点刺治疗后,疗效提高至75%,且可有效减轻其腰痛,促进康复。
2.5 综合疗法 针对不同创伤性疼痛特点及部位,临床常采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包括不同针刺疗法联合、针药联合或针刺联合现代康复方式等。邓晶晶[26]研究发现,电针结合火针治疗足跟痛患者的疗效高达91.30%,且可显著减轻其疼痛,降低复发率。周红云等[27]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电针加温针灸可以明显缓解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减轻肢体肿胀,提高疗效。杨凤翔等[28]的研究显示,对椎体压缩性骨折下腰痛患者进行电针结合药物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蔡平等[29]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发现针药联合组更能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麻醉用量。覃伟等[30]对11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发现针刺疗法+中药熏蒸+康复训练可有效减轻术后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因此,针刺联合疗法不仅能减轻创伤性疼痛患者疼痛症状,还可促进康复。
3.1 针刺在头颈部创伤性疼痛中的应用 头颈部创伤性疼痛是影响患者恢复缓慢、延迟出院的重要因素。针刺疗法在镇痛中的作用突出。甄麟等[31]的研究发现,对术后头痛患者实施针刺法治疗具有良好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头痛,降低血压,有利于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周欣等[32]对颈肩腰腿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发现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功能恢复。王志恒等[33]对颈肩腰腿痛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疗效确切,患者痛感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陶丽等[34]对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流速度提高。
3.2 针刺在胸腹部创伤性疼痛中的应用 胸腹部受各种创伤因素影响极易出现肌肉及骨骼痛、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等,严重影响患者恢复。针刺疗法可利用针刺相关腧穴以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达到镇痛目的。崔娓等[35]对肋间神经移位手术患者进行针刺双侧内关、后溪、支沟、合谷穴治疗,可提高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减轻手术创伤导致的炎症反应。傅秀兰等[36]研究发现,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可明显减轻胸腔镜术后患者疼痛。涂丽芳等[37]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进行针刺与五音法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术后恢复。
3.3 针刺在腰部创伤性疼痛中的应用 腰疾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常用的西药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疼痛,但其具有一定不良反应,针刺疗法为术后止痛提供了新的思路。靳宜等[38]研究发现,相较于扶他林,铍针对腰椎术后疼痛患者的止痛作用更佳,可有效缩短疼痛发作时间。邢林波等[39]对腰椎术后疼痛患者进行腕踝针、塞来昔布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李剑峰等[40]研究发现,浮针疗法治疗腰椎术后疼痛的效果显著,可快速减轻疼痛。李锡等[41]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发现,对急性腰扭伤患者进行针刺梁丘、阳陵泉两穴联合整脊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3.4 针刺在四肢创伤性疼痛中的应用 四肢骨折术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疼痛,严重影响其术后恢复。针刺疗法以十四经脉为基础,通过舒筋活络、调节气血运行而实现镇痛效果。侯志等[42]对40例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进行针刺“肘缝穴”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宫大伟等[43]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针刺夹脊穴联合中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陈士炯等[44]的研究发现,针刺配合大柴胡汤可有效缓解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
在创伤性疼痛治疗中,针刺疗法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临床各种创伤性疾病中的应用广泛。针刺疗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止痛药物需求量,还能减少嗜睡、胃肠道不适等药物不良反应,促进康复。但当前在创伤性疼痛中,针刺治疗方案尚无针对性,且取穴与行针手法也无统一标准,患者镇痛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加之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存在一定局限性。希望今后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下,针对创伤性疼痛部位与程度的不同,择优选取一系列协同药效穴位或特效穴位,同时注重结合现代医学,建立相对规范、科学、合理的针刺疗法止痛评价标准,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