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霞 吴焱军 许剑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我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中通常蕴含着本民族生产、生活、娱乐的信息特征,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当前留存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和兴衰,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肩负多维度的体育文化强国使命。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是很好的强身健体娱乐途径,对群众陶冶情操、寄托信仰、增强凝聚力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安全保护的任务,对国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建立意义重大,因此将其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需要承担更多的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因此科学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继承和发扬其文化价值,不仅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培养和发展。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人们除了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升,人们渴望在劳动之余进行适当的放松、娱乐或锻炼,民族传统体育由此诞生,各民族在自身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武术类的太极拳、长拳、摔跤、射箭、弹弓等,田径类的跳骆驼、赛马、投石等,还有民俗活动,如蹴鞠、捶丸、舞龙舞狮、跳竹竿、打陀螺、投壶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健身娱乐途径,因此,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过程来看,健身娱乐是其最根本的使命维度,将其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健身娱乐需求。由此可见,强身健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学习压力大、就业与升学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等导致学生身体状况普遍堪忧,亚健康问题突出,而体育运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多数学生更倾向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如跑步、篮球、羽毛球、游泳等,但锻炼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由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逐渐受到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在锻炼、健身、养生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功效,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1]。此外,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为了庆祝节日或祈盼丰收而创造的,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仍然可以发挥其娱乐功能,丰富学生的休闲娱乐与业余文化生活。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蕴含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信仰、文化等,是长期以来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在陶冶情操、寄托信仰、增强凝聚力等维度具有积极的功能,因此,可以成为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2]。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是主流思想之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及演化受到传统思想影响,很多项目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胜负,而是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受到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束缚增大,可能会在心理情感方面产生抑郁、攻击、破坏等负面情绪,急需排解抒发的渠道,而民族传统体育包含很多和缓、有内涵的项目,如太极拳、柔力球等,这些项目的功利性不强,且具有哲学性,在练习时会得到思想和精神的升华,祛除忧郁、烦躁的情绪,使心情变得平稳,开朗乐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其次,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可以发现,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都源于传统文化或信仰,如舞龙舞狮,最早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一种仪式;再如龙舟竞渡,最早起源于古代百越族龙图腾祭祀,后来演化为凭吊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都包含了传统文化和礼仪因素,保留了庆典礼仪内容,可以很好地寄托大学生的民族信仰和民族自信。最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形式和内容上虽然与西方体育有所区别,但是运动过程中同样需要成员的合作、演练和对外竞争,人们在合作演练过程中,可以迅速消除因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差异而带来的隔阂,增加情感交流并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在我国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传承和发挥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民族精神的彰显者,是各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和精神财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传统文化维度肩负重要使命[3]。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且在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很多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他们文化精神凝结和传承的途径,他们通过体育活动的传播,使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传承下去。例如,跳铜鼓是云南壮族、彝族影响最广泛的舞种之一,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密切相关,最初铜鼓舞用于婚丧、年节、祭祀等场合,随着时间推移,近代铜鼓舞大多用于庆祝丰收或欢度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记忆,并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我国得到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是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也是国家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和社会文化和谐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等高素质人群,积极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工作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文化共融的使命感,加快文化和谐,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与和谐共生。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安全除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领土、政治和经济安全外,还包括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威胁,能够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国家和人民能获得长远的文化利益,因此,文化安全一方面是指国家文化独立,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不受外来文化的威胁;另一方面是指民众对本国文化充分认同和支持,充满文化自信,基于此,文化安全是国家发展和强盛的精神支撑,对国家建设至关重要[4]。通过文化安全的概念可知,要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核心途径即为提升文化的独立性和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要提高青少年以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性,而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族的赛马、射箭、赛骆驼、摔跤,傣族、白族的划龙舟、跳高,黎族的跳竹竿等运动都是各民族独有的体育项目,其中包含的文化也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独有的特征,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侵袭,可以很好地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共同的记忆和认知,文化认同感非常强烈,大学生也更容易对其接受和传承,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可以为国家文化安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保护人、开发人,奠定国家文化安全与繁荣的人才基础。
为了让当代大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高校应当积极营造健康的民族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创设民族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良好条件[5]。首先,高校要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尤其是周边地区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容易被学生熟知,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相应的宣传媒介,让学生积极了解其中蕴含的活力因素和优势特征,建立起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索兴趣,如针对具有显著传承价值、教育功能和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可以在网站、黑板报、宣传栏等位置开辟专门的宣传通道。其次,学校要鼓励对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建立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以点带面地组织和宣传民族体育项目,逐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最后,高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如体育文化节、运动会、校庆活动等,这样既能保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范围,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
为了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育人价值最大化,高校要重视民族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特色课程体系,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育人工作实践。首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内容健康、便于开展、趣味性强、特色鲜明、育人功能丰富的项目,并在前期做好调研论证工作,确定其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其次,在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避免机械性地“照搬照抄”,否则可能会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等很多因素的限制,因此,高校需要对民族传统项目进行适当的筛选和科学的改造,要在保留其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使其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如对于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时,可以适当修改竞赛规则和技术规范,也可以适当改造运动器材和场地条件,使其可以更好地对接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和兴趣偏好,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为后续的校本特色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应当与地方条件紧密结合,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区其少数民族群众的聚居情况不同,受欢迎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高校应当优先选择当地群众普遍欢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程开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必要时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文化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载体和教师团队构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系统中的引入与传承,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和教学设施,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安排专门资金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的建设。为了拓宽相关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高校需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优势项目的调研、论证工作,共同制订教育资源的整体建设方案,建立对应的预算管理机制,确保可以结合实际体育教育教学的诉求,增强各类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为了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的价值功能最大化,还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强体育教育资源的多方共建,这样相关设施资源建成后,既可以满足在校学生的体育学习与教育需要,又可以满足社会群众的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需求,进而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7]。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引入、融合,必然会带来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变化和调整,这时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可能并不适用,需要高校及时健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进步幅度,鼓励学生的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进而有效增强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基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性、娱乐性、文化性等特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学习体验维度,确保学生能够从中收获更多的成就感、愉悦感,乃至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等,这样才能代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工作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育人功能。再次,高校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评价,尤其是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要积极评价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水平,及时针对教师的素质现状制定在职教育和培训措施,以促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水平的不断改进。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引入、渗透与传承,学生是主体,教师同样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师,能够真正熟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并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专职教师非常少,在很大限度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存在明显的人才障碍。对此,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聘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教授学生对应的民族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或者邀请其教导学校体育教师,以点带面地带动体育教师队伍相应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培训,系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理论、技术操作、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培训活动,由此促使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此外,体育教师也应当加强自我学习能力,主动接触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相应的教育探索活动,建立起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之情,树立起终身学习意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中,民族文化不可或缺,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具备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属性,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同时,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难重重,因此,国家和社会要为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创造条件,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课堂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