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海
(上海电力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090)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集强身健体、技击防卫、磨炼意志、修心养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1],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并已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普通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体育应加大开设武术运动项目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力度,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了解和喜爱这项运动,并能主动学习、传承、弘扬、传播其所蕴涵的优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此,经过武术运动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如今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但是由于受到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和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及体育观的影响,在经费投入、科研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建设、课程评价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普通高校武术运动课程建设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对武术运动课程建设提出改革和优化对策,将有助于武术运动更加健康、快速、科学发展。
中华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它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它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是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肩负着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2]。
普通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3],是学生时代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连接点,从这个方面出发,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应注重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还应注重体育教育包含的文化功能,从而担负起积极发现和挖掘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时代价值,发展传播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的责任,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目前,武术课程已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受到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冲击,导致具有民族特点的武术课程边缘化,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而言,其课程体系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及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因此,完善武术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武术课程教学正在普通高校不断发展和普及,但是多数学校管理层及相关课程管理人员对武术运动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并不高,没有真正意识到武术课程的重要性,相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当代和外来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奥运项目,如足、篮、排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并且每年都会多次举办省市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赛事,大众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欣赏、观看,因此大众对这些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熟悉度、了解度和认知度,而作为在我国民间广泛开展的武术运动,相较于以上项目而言,普通高校中的相关教学机构、管理层对武术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多数人对武术的认知还是从武侠小说及影视剧中获得的,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武术课程设置的重视度,因此没能够给予在武术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必要的投入和大力支持。
武术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单一、枯燥及武术套路动作“操化”,降低了武术课程对大学生参与武术学习和锻炼的吸引力,也是普通高校开展武术课程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根据访谈及相关资料调查知悉,目前普通高校开设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套路的教学为主,主要的教学内容为24 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器械等,很少融合技击防身等教学内容在其中,这与当代大学生参与武术课程想要汲取到的武术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精力旺盛,喜爱具备竞争性、时代气息强烈、富有青春活力和新鲜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如击剑、健美操、羽毛球等,一方面这些课程能够强身健体,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不惧挑战、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然而现行的武术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学习内容比较乏味,传统武术套路具有的动作数量多、路线复杂的特点,零基础或者有一点武术功底的大学生参与武术课程学习时,会感觉到武术套路掌握难度大,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特别是到课程后期,需要掌握的武术套路动作数量越来越多,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出现了畏惧和反感的负面情绪,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进行练习,基本不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到武术的学习和练习中,因此武术课程的内容缺乏多元化和多学科的融合,激发不出大学生武术学习的参与度,将不利于武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长久以来,在武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会以事先编写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为基础,采用教师“讲解领做—学生模仿跟做—学生分组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将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教授—接纳”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大学生,无形之中,教师成了大纲、教案的“传声筒”,没有在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的设计上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根本理念,特别是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中,难学易忘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步丧失,这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无法提升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度、创造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建立。这都将阻碍武术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进而无法预期的课程设置目标。
武术课程建设开展最重要的主体就是进行武术教学的教师,武术课程开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4]。近年来,受到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和专业教师进入高校任职资格条件设置过高的影响,原来的专业武术教师的工作量被强制增加了数倍,身心皆疲惫不堪,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很多教师被动地接受了教学任务,很难确保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演示出标准的武术动作,无法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武术课程的建设中。另外,普通高校开设武术课程的相关场馆、器材等基础设施与实际需求不对称,很多高校都没有独立的武术房,教学环境欠佳,往往都是在操场或者体育馆的一角进行武术教学,严重影响了武术课程学习的体验感。专业教师的缺乏及武术场地、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武术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直以来,武术课程考核评估、评价多数仅以演练武术技术动作是否完整、准确为标准,过于重视表面化肢体动作的展现,缺乏对武术内涵和价值的重视,忽略了对武术课程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方面、武德方面以及实用技击方面的评价。过度地追求完成技术动作的完整性,缺少了关注武术课程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推广的作用,缺少了对武术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独立个性、创新精神、爱国精神等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作用,易使大学生参与武术课程学习的价值目标模糊,从而失去武术课程教学的真正意义。
就目前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的建设情况来讲,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和学生对武术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武术在他们心目中也不再是一项触不可及的运动项目,他们也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这项运动,但仍有部分普通高校管理层,因对武术课程的认知程度较低,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应搭建多种平台,利用各种渠道对武术课程进行宣传和普及,如多开设与武术运动相关的选修课程;在普通高校中成立武术协会、俱乐部、兴趣小组[5];建立武术队,参加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以及在学校举办的各类庆典活动进行演出;设立武术课程公众号,让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了解武术课程的相关信息;搭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平台,让武术课程走出学校等,目标是搭建更多、更好的线上线下平台,广泛地对武术课程进行宣传,最终使他们意识到,武术不仅仅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还是人民大众最喜爱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普通高校建设、开展武术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结合本校大学生学习的传统套路类别进行教学,深入分析、梳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在重视武术课程教育功能的同时,融合地域性明显的拳种以及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游戏、武术保健养生、武术散手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武术课程的内容,使其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形成本校的武术课程特色,提升课程吸引力;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武术相关理论和武德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增加,有益于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随着武术课程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诸如“视频教学”“复习—新授—巩固”“互联网+武术”等优秀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武术课程建设应该对现有的不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教学效能不显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补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用讲解示范、情境式和引导式教学模式,还要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在武术课程上加入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学习习惯的现代科技元素,利用影像、动画、武术课件、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传授,更加有层次、有趣味性、有针对性地把武术理论和技术动作展示在课程中,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补充多种现代教学模式后,大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有助于他们对武术课程内容的快速理解和掌握。
具有良好的武术素养和知识技能的专业教师是完善武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武术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教授武术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厚实的武术功底,还需要对武术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一方面从高校相关管理方面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引进制度,使更多的具有优秀专业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可以进入高校,另一方面有必要不断加强现有武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及教学能力,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与武术课程相关的理论、科研、现代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培训班以及专业进修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武术课程教材、教学、专业知识等领域有新的了解、认识、理解和掌握,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鼓励他们有创造性地制订出适合本校武术课程建设科学、合理、实用的发展方案,不断推进武术课程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客观、系统的课程评价是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建设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6]。长期以来,武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模式过于注重身体素质和技能动作的掌握,忽略了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播发扬的载体,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国情感、意识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得以提升,这些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方面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优秀的课程评价方式能对学生的身心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评价模式进行升级优化,如可以按照武术运动的特点来设计一个多维度的课程评价模式,把课程评价方式从技术动作、理论知识、身体素质、情感态度、参与意识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不仅重视学生展示武术技术动作的完整性、美观度、标准度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重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度、情感意识的变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构建多维度的武术课程评价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客观呈现武术课程教学效果,凸显武术课程教育的价值。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师、教材、宣传渠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好相对应的优化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引入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而推动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健康、科学、快速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