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蕾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就需要立足于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加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与传承力度,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大力创新,以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1]。太极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但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各种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下,太极拳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因而亟须对当前太极拳文化传承中的具体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化解对策。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的体育精神与体育价值观对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体育精神中崇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而太极拳文化倡导“阴阳和谐、天人合一、静心养心”的理念,这实际上就是现代体育精神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碰撞,这对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导致太极拳文化在传承与推广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人们更加关注能够体现现代体育精神与体育价值观的竞技体育项目,却逐渐忽视民族传统体育。各种媒体更多的是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报道,很少对传统体育进行报道。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正遭受着现代竞技体育的挤压,甚至处于边缘化的生存危机中,太极拳的传统性地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1-3]。
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太极拳的健身性与表演性,但是对其技击性与实战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平时见到的陈氏太极拳实际上是国家为了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对原来陈氏太极拳中一些复杂、难度大的技术动作进行删减、改编而成的一种简化太极拳,但是这些技术动作正好能够体现陈氏太极拳的实战性与技击性,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如果过度删减,势必会大大弱化甚至消除其实战技击功效,最终演变成一种只具有表演性、缺乏实战性的“太极拳”。另外,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我国传统武术的使用价值也开始发生改变,由以往的搏杀、进攻与防御技术逐渐转变为大众进行健身以及竞技表演的方式,而且其技术动作也开始向着“难、高、美、新”的方向发展,进而导致武术中的太极拳逐渐开始向舞蹈化与体操化的方向发展,其原有的实战性功能渐渐弱化。例如,在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技法动作中,要求含胸踏腰,腿法动作要做到屈中求直,但是在如今的改编套路动作中,却要求抬头挺胸、后腿蹬直,这一改编只是注重视觉表达,却忽视了其实战需要。这些都导致当前的太极拳逐渐缺乏其应有的实战功效,其技击性功能不可避免地被弱化。
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太极拳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体育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发展,如今的太极拳渐渐成为一种商品以及人们用来谋生的手段。随着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增加,不仅如此,太极拳各派系之间也存在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导致太极拳的宣传目的渐渐发生偏离,不只是或者不再是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在对太极拳文化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渐渐出现了更多的买卖关系,各种拳种开始演变成不同的品牌,出现了各种标榜“正宗”与打斗争霸的乱象,太极拳面临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风险文化对作为民族亚文化的民族体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主流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当前我国一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因此,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与消费社会的转变,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传统武术也开始呈现出商品化与竞技化的发展趋势,传统体育中原来的文化内涵渐渐发生了变异,传统体育也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形势,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太极拳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4,5]。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东方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随着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开始引入中国并与我国本土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同时也渐渐被我国人民所接受与模仿,对我国国民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乐于学习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外来拳种,导致我国的太极拳备受冷落,大大冲击了太极拳的本土性地位。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传媒技术比较先进,而且相应管理体系也比较成熟,等等,相对于我国更加快速地实现了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这一现象逐步发展成一种“马太效应”,同时还伴随着“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知沟现象”,大大冲击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本土地位,导致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几乎沦为陌生的“他者”文化,甚至于连同属于东方体育的瑜伽运动也开始在我国广泛开展,这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危机。
太极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变易之道、包容之法等,此部分仅对两大文化内涵进行阐析。
首先是太极拳中所蕴含的变易之道。太极拳以太极学说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易”学原理将高超的技艺“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神而明之”,最终将有形的技艺化为无形,将有形的招术化为无形的招术,从而实现“阶及神明”。太极拳追求的就是一种由武入艺、由艺入道的境界,其根源都来源于《易》。另外,太极拳的易学原理强调“法无常规、艺无止境”的理念,也就是说在练习太极拳以及学习其他东西的过程中,要做到精益求精,不骄傲自满。太极拳强调“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理论中以无招胜有招的思想说明了拳法自然,拳之体用的思想体现了变易之道[2]。在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动、静、急、缓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以不变应万变、善随善变的变易本性。
其次是太极拳中所蕴含的包容之法,这主要体现在其中的“和合”文化。不管是太极拳的理论,还是在太极拳的实践操作中,都蕴含着包容之法。《拳论》中指出要“无过不及,随曲就升”,也就是说在进行太极拳实际演练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中正、中和、圆融、圆通,要始终处于无“过”与“不及”这两种偏差状态,即不偏不倚,不丢不顶。太极拳是一种阴阳两极对立但又统一的辩证运动,以太极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遵循辩证统一的规律,其理论与实际操作都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医家的“中和之气”以及道家的“守中”思想等,是一种文化包容的典范。
要想有效化解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危机,就需要对太极拳的技击本性进行充分认同与有效传承。历史上,传统武术的各种“去技击化”措施都使得其呈现出“舞蹈化”与“体操化”的趋势,从而导致公园、广场中出现各种大众参与的太极舞蹈、太极操等。事实上,武术的经典和精华就在于其技击性,作为传统武术中的拳法,太极拳也是如此,其中的养生与表演都不是其本质的功能,通过对太极拳发展历史的追溯就可以发现,要想真正还原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太极拳的实战功能,认同并回归其技击本性[6]。
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承载着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又推动、促进着太极拳技术动作的发展与演变。因此,在对太极拳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其文化内涵与技术动作,既要注重太极拳的实用性,也要注重太极拳的实战性,既要充分重视太极拳的文化传承功能,又要回归其技击本性。
要想加强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传承保护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社会力量。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对太极拳进行有效保护,从制度上加强对太极拳文化以及太极拳传承人声誉、安全等的保护。其次,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利用民间资金为太极拳的传承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建立太极拳工作室和艺术馆、成立太极拳社团、举办太极拳传承人培训中心等,以为太极拳人才的培养、传承条件与环境的改善提供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太极拳学校传承力度以及媒体宣传力度。在保留太极拳自然传承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学校传承力度,将太极拳引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对太极拳进行统一学习,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太极操,然后再学习太极拳段位制等,同时还应该将太极拳学习情况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制度建立、兴趣培养2个方面共同推进太极拳在学校中的传承。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各个体育网站、体育频道以及其他网站(如抖音、微博等平台)加大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对太极拳进行大力宣传与报道,使太极拳文化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技击术的完美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太极拳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反映了传统文化话语权与现代社会总体话语权之间的博弈,其结果当然是现代社会话语权的胜利,这就导致现代社会中的太极拳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其真实且原始的状态。尽管如今我国太极拳文化传承面临着生存危机,但是可以相信的是具有技击功能的原生态太极拳并没有彻底消亡。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太极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承的危机进行化解,以更好地实现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