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哲学视域下外语对话教学研究

2022-11-22 04:45闫长红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话语

闫长红

对话哲学视域下外语对话教学研究

闫长红

(陕西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根本要求。外语教学应当实施对话式教学,注重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发展语言能力。这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对话的机会;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参与互动,在互动中对话和借言。

对话哲学;外语对话教学;互动;借言

教育本质上是对话性的[1]1。教育的本质过程就是意义的传递和生成,而意义生成于对话过程,天然具有对话性。单独的一个人、一种意识不能产生意义,意义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人、两种意识的对话(Bakhtin,1990)。哲学家Buber说:“教育中的关系是纯粹的对话关系。”(转引自[1]2)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停止时,真正的教育也就随之停止。教育的对话本质要求进行对话式教学,这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知识观和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2]。对话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其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这两位先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对话教学的经典范式,对现代教学富有启发且影响巨大[3]。现代对话教学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巴赫金的对话哲学,其中的对话和独白概念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有研究者指出,传统教学的问题之一就在于它是独白式的,只强调教师的讲解,而缺乏和学生的对话。因此他们引入巴赫金的对话概念,提出以对话式教学取代独白式教学[1]。课堂对话是师生交互的主要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反映[4]。研究表明,对话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有助于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发现式学习。然而目前国内独白式教学仍非常普遍,造成了广泛的课堂沉默现象,引发了广大学者和教师的担忧[5]。甚至一些讲课大赛的获奖作品也是独白式的,体现出评判标准的偏差。这表明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话式教学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因而探究对话式外语教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对话是外语教学的根本要求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天然要求以对话为手段进行对话式教学,对话是外语教学的根本要求和本质过程。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教学应该采用社会文化视角,在对话交流中学习语言。社会文化理论研究语言学习和社会互动的关系,认为语言既是一种心理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工具,能帮助人们理解经验,分享经验,把经验变为社会知识。语言产生、发展于社会交往之中,社会交互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来积极建构意义,习得第二语言,语言的习得与运用无法分割。话语互动不仅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机会,其本身就是语言学习。所有的学习都先发生于个体之间,然后发生于个体之内,由外在的社会互动向内在的心理活动发展。语言是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人际活动的中介。在人际活动中,学习者通过模仿把社会话语转化为自己的个体话语,又通过语言使用将个体话语外化为社会话语[6, 7]。社会文化理论的创始人维果茨基强调中介对高级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中介有三种形式:使用工具、与他人交互、使用各种文化符号。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工具,心理发展依赖语言传递的人类经验。第二语言学习也是通过中介进行的,包括社会交往中的他人中介、通过自言自语的个人自我中介以及通过文化产品的中介[8]。其中基本的中介手段是口头对话,对话既是语言习得的形式,也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过程。对话中的他人中介包括专家中介和同伴中介。这些中介能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帮助其完成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使其能力得到发展。语言课堂上的专家中介主要是通过教师话语来完成的,同伴中介指学习者之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交互。研究表明,同伴对话和师生对话一样能促进语言学习,同伴间的对话中介可能比教师的独白式中介更有效[9]。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中介、互为支架,使得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共同受益。对话教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教学尤其是外语课堂普遍存在的沉默现相。

二、对话是外语学习的根本要求

在二语习得领域,无论是认知派和社会文化派都强调互动的作用。认知派代表Piaget认为,在互动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够被激活,双方的认知差异会引发认知冲突,使原有的认知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促进自身发展变化。社会文化派把语言习得看做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强调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联系,注重社会语境中的相互协商和意义构建[10, 11]。一切交互都发生在对话中,对话既是交互的场所,又是交互的形式和工具。语言产生、发展于交流和对话之中[12, 13],对话是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话不仅指具体形式的对话,即两人或多人之间的以语言为符号的互动,也指抽象意义上的“对话”或“对话性”,即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物理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能力[15]。巴赫金认为对话有三个层面。首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话代表着对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看法。“存在意味着对话交际,当交际结束了,一切随之结束……一个声音什么也不能包括,什么也不能决定,两个声音是生命和存在的最低条件。”其次,一切语言都有对话性,无论是日常对话中的语言,还是诸如小说等长篇书面文本中的语言。因为一切真正地理解都具有回应性,读者或听众要对他所读到或听到的内容作出回应,比如同意或反对,争论等等。通过这种回应,能够加深对他人话语的理解。同时,每一个言说者(讲话着或作者)也是他人话语的回应者,在他人话语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话语。因此,一切话语都处于其它话语所构成的复杂链条之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第三个层面上的对话涉及个体话语。在这一层面上,一些话语具有对话性,一些话语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白性(但是在第二个层面上,一切话语都具有对话性)。判断的依据是,言说者所使用的词语和其他表达式是否为他人所使用过。由此就出现了单声道话语和双声道话语的区分。双声道话语具有内在的对话性,此类话语利用了巴赫金所说的混合表达。一个混合表达的语法和构成要素属于一个言说者,但实质上混合了两种言语、两种表达方式和风格、两种语义和价值系统[16]。

对话理论认为,语言的运用包含对他人话语的借用,即借言。在言说时,我们所使用的话语并非自己首创,而是已经为他人所使用过。也就是说,我们的话语当中包含着他人已经使用过的成分。因此,我们不是在用一个声音说话,而是用许多声音言说。话语在被我们借用之前,并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他人,只有当言说者把它们借用过来并与自己的意图和口音相结合,以适用于自己的语义和表达意图时,它们才能成为言说者自己的话语。话语在被借用之前,并不存在于中立的非人化的语言中,而是存在于他人的口中和语境中以服务于其表达意图。正是从他人口中和特定语境中,言说者借用该话语并把它变为自己的语言[17]24-120。根据这一观点,二语习得就是对各种语言的借用,这一过程反映了不同的话语实践[17]89-188。话语的借用在对话中发生。对话不仅仅指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在和作者对话,去信和回信的两个写信人之间也在对话,电话交谈、视听交谈以及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的交流都是对话[18]。不同形式的对话体现着不同类型的话语实践,学习者参与这些话语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外语。

对话哲学视域下的二语习得可总结如下:外语学习的本质过程就是借言,借言在对话中发生;对话包括“人—人”对话及“人—文本”对话;借言包括借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式和抽象的语言结构,要同时注重其形式和意义功能,以及相伴随的典型语境。

三、外语课堂的对话类型

对话教学涉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个因素,因而就有三种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文本对话。就外语对话教学而言,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都应当以文本对话为基础,进行基于文本的对话,以加深对文本(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和学习。外语教学应当以“本”为本,以书本内容为基础。教材内容提供典范的语言表达资源,是重要的语言学习范例和学习中介,同时也规定着课堂对话的主题,使得课堂对话不至于漫无边际。

(一)师生对话

成功有效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而师生对话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学者甚至认为师生互动的本质即师生对话[19]。外语课堂的师生对话具有以下功能。(1)语言输入功能。教师话语既是教学的内容和媒介,也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2)支架功能。教师通过自身话语引导学生产出更为完整、准确、恰当的话语,以完成语言表达或课堂任务。(3)意义协商功能,即学习者与其对话者为了消除彼此的交际障碍而做出的互动调整。意义协商能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可理解输入,凸显语言的形式特征,使学习者关注自己的输出,从而有利于语言形式的学习[20]。师生对话通常采用问答的形式。对于真正的对话而言,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关联极为重要。伽达默尔认为,对话是通过问答而展开的,提问是获取一切知识的路径[21]。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类型。威伦等人把提问分为四个层次。(1)低层次集中型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知识再现,即再认和回忆相关信息,强调记忆和保持。(2)高层次集中型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超越记忆而进行生产性思考,主要表现为对所学内容的组织和理解。(3)低层次分析型问题。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寻找论据。(4)高层次分析型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原创性和评价性思考,如做出预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各种想法、信息、行为和审美表达做出正确判断[22]。教师在提问时要讲求策略和技巧,根据学习者水平、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问题,以使学习者乐于回答问题,并能从中获得知识,增加自信,增强学习兴趣。

(二)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外语课堂的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为学习语言而进行的交流互动,涉及词汇、语法、语用、语篇等各方面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使用目标语的机会,降低学习者的焦虑,使他们更有自信[23]。大学生在互动交流时会关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语言形式,自我纠错意识较强,能纠正大部分语言问题,在词汇学习上收获最大[24]。生生互动具有多种形式:组合模式上,可以是个人—个人、个人—小组、个人—全班、小组—小组、小组—全班等;互动形式上,可以是以教促学(讲座、组织课堂教学等)、研讨会、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自编自演、演讲比赛、辩论赛、互批作业等[25];互动内容上,可以是探讨词语的意义、用法和学习记忆策略,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和意义理解,对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缩写、改写、续写、扩写、仿写,共同协作完成作文等等。此类对话互动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生生对话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对话机会。为此要采用需要学习者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如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同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对话与借言

实行对话式外语教学,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学生的语言资源缺乏,难以顺畅交流。此时就需要借言,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向老师、同学和课本借言。语言是一种交际手段,也是一个意义表达系统,充满意义潜势[26]。在对话交际中可能出现交流中断或障碍,这是语言资源缺乏的表现。为了跨越这些障碍以促进交际成功,就需要学习,通过不断借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资源。借言就是建立个人语言资源和意义表达手段的过程,因而所有语言材料都是学习资源。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来看,这些资源都是学习的中介,有助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在外语对话课堂中,教师、同学和课文都是中介,学习者要善于利用这些中介,积极向其借言,建构自己的语言表达手段和意义表达系统。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学生可以从对方的语言表达中获取有用资源,补充到自己的意义表达系统之中。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从文本获得信息,这一过程涉及解码,也就是与文本及作者对话和交流。所借之言,包括词汇、语法、语用和语篇知识,不仅借用具体表达式,还可以借用抽象的构式图式。所借之言既包括语言形式,也包括语言内容。因为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是形式的依托,两者相辅相成。比如一些成语、谚语,其内容往往令人印象深刻,在学习时就容易同时记住表达形式和内容。通过不断地对话和借言,学习者可以逐渐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二语系统。

借言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明确自己所需要借用的语言项目,而这又取决于自己在哪方面存在欠缺。要发现这一欠缺,只有通过和他人对话交流,包括与他人直面交流以及与文本交流。只有在对话中才能发现自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欠缺,这些语言欠缺就是自己需要借用的内容。其次,借言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所借之言只能由自己去发掘,而不能被给定。无论是与人还是与文本对话交流,学习者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有借言的意愿,明确需要借用的语言项目,这样借言才可能发生。再次,要创设良好的借言氛围。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主体间性,也就是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让学习者有借言的意愿。因为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积极情感有助于外语学习。最后,引入适当的话题。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引入适当的话题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借言。比如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话题,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话题,社会热点等。因为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其语言表达方式更容易为学习者接受,借言更容易发生。

[1] MATUSOV E. Journey into Dialogic Pedagogy[M]. 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 2009.

[2] 张华. 对话教学: 涵义与价值[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6): 7-16.

[3] 仲建维.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知识形象及其教学图景[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 39(6): 31-35+69.

[4] 宋宇. 课堂对话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探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12): 27-40.

[5] 苏开敏, 周宇宾. 教师课堂互动行为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内隐启动[J]. 心理月刊, 2020, 15(20): 74-75.

[6] 郭宝仙. 国外外语教学若干研究热点与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 42(8): 120-128.

[7] 秦丽莉, 王绍平, 刘风光.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学科归属与理念[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 193-196.

[8] LANTOLF J P.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a Mediated Process[J]. Language Teaching, 2000. 33(1): 79-96.

[9] 卢敏.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习得研究[J]. 学术论坛, 2012, 35(8): 205-209.

[10] 高瑛. 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4): 76-83.

[11] LANTOLF J P, THORNE S L.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 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2003:14.

[13] SPURRETT D, COWLEY S J. How to Do Things Without Words: Infants, Utterance Activity and Distributed Cognition[J]. Language Sciences, 2004 (26): 443-466.

[15] LINELL P. Dialogicality in languages, Minds and Brains: Is There a Convergence Between Dialogism and Neuro-biology?[J]. Language Sciences, 2007(29 ).

[16] 斯比萨等编. 语用学的哲学观点[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42-43.

[17] JOHNSON M. A Philosoph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8] BURBULES N C, BRUCE B C.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as Dialogue[C]. In Virginia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 )[M]. 2001:1102-1121.

[19] 张紫屏. 师生互动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 35(6): 44-52.

[20] 康艳, 程晓堂.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新框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3): 7-14.

[21] 宫崎清孝, 韩蒙. 提问作为开展对话的关键: 巴赫金遇上伽达默尔[J]. 俄罗斯文艺, 2018(4): 21-26.

[22] 黄伟. 中美课堂提问研究述评及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1, 12(3): 50-55.

[23] 徐锦芬, 曹忠凯. 不同结对模式对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国外语, 2012, 9(5): 67-77.

[24] 王蓓蕾. 大学英语课堂任务后学生互动中的语言形式聚焦探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1): 41-49+147.

[25] 董明. 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5): 30-33.

[26] HALLIDAY M A K . Linguistics as Metaphor[M].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and Beijing :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248-270.

Dialogical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ithin Dialogism

YAN Changhong

(School of Language Studie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1, China)

Dialogue is a form of human existence,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s for languag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language should be taught in a dialogical approach, emphasizing teacher-students talks and student-student talks so that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may be developed during this process. This approach requires the teachers to adopt proper teaching methods that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alk, whil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actively interact with their teachers or peers and appropriate language therein.

Dialogism; Dialogical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teraction; Language appropriation

2021-03-21

闫长红,男,陕西汉中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应用语言学。

G64;G43

A

1672-3724(2022)02-0100-04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话语
画与理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