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拾拾 张彦秋
(西安石油大学体育系 陕西西安 710065)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开始,武术以技击的形式出现,历经各个时代,武术始终没有脱离技击的本质,明代的军事武艺让武术推向高潮,在“丛枪还来,丛枪还他”的残酷战争中,武术的技击演变得更加细腻,很多军事家、武术家著书立说,将武术的技击真实地呈现出来。清代开始,武术出现在勾栏瓦舍中,武术民间化,形成了各种流派,给人一种百家争鸣的现象。到了近代,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让武术的表演价值得到提升,在武术套路的演变上,弱化了技击的价值。纵观古今,武术经历了太多的演绎和流变,历经千年的风霜,新的时代来临,本身以技击为主的武术逐渐弱化,生存空间逐渐变窄,竞技武术只针对高水平的运动员,国内许多官方武术比赛内容过于单一,受众面过于狭窄,赛场上经常出现冷场的现象,看台上除了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观众,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机制不够完善,也在阻碍着武术的传承,传统武术何去何从?导致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是什么?传承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事情。江湖中出现的假大师,让传统武术蒙羞,这些闹剧引人深思,科学化背景下传统武术神秘的面纱背后到底是什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传统武术发展进行梳理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的相关文献众多,主要研究包括“非遗武术”传承及保护的困境和现状与诸多问题、“传统武术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非遗”传承人的研究以及“传统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和其他方面。“传统武术非遗”呈现出方法多样化和主题多元化以及视角广泛化、应用和理论研究结合紧密的趋势。其中,对于“传统武术非遗”传承与保护,具有建设性的研究包括建立“传统武术非遗”博物馆、“传统武术非遗”校园传承、传统武术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但这些只能对传统武术非遗起到保存、宣传与记录的作用,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流传下来的记录如古董一般,只是冰冷的数字,没有温度的书籍、资料,无人去传承,也无人去继承,其实也起不到良好的、真正的传承作用。
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因为武术文化的丢失,武术界一些有志之士将补救工作组织起来,大规模去挖掘、抢救和整理,有意识地对传统武术进行了保护。几十年来,传统武术的发展依然很被动,许多优秀的武术拳种、体系、攻防特点、训练方法、传承人等处于濒危之境,像《百年朝凤》里的唢呐一样成为绝响,留下太多的遗憾,时代的改变,似乎觉得武术在当下和平年代技击的要求不再重要,也符合武术当下的发展,殊不知不被传承的精华,却被外国人学习和继承,国人反将其当做糟粕一样摒弃,同样是和平年代,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外国人传承后,包装变成自己的东西,国人又去学习,着实让人不苟。经过文献综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总结出传统武术面临丢失的原因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又有机制原因和观念原因。
以技击为主的传统武术一直在战场上盛行,冷兵器时代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这为传统武术延续了几千年的生命,武术发挥了军事功能的作用,因此在战争时代,倍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一些军事统治者招收优秀武术人才,这也间接让那些追逐功名的武者有了希望,他们愿意用武术来报效自己的国家,部分民间习武之人愿意成为一个侠者,替天行道,杀富济贫[2],从而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尚武之风,极大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然而,随着热兵器时代的来临,以技击为主的传统武术走向了民间,逐渐退出了战争的舞台,在走街串巷中和勾栏瓦舍的卖艺场所里,支离破碎地残留着武术的影子,看家护院,镖局的营生成了武术的生存方式,武术不再是一份令人自豪的“梦想”,反成了养家糊口,不得不面对的营生,武术也开始走向没落[3]。
都说中国传统武术是工具,是承载文化的载体,诸如五行、八卦、阴阳等哲学文化,这些高深的理论嫁接在武术身上,给武术增添了神秘的外衣,让本来很具体的东西变得抽象起来,模糊起来。自从西方体育引入以来,许多人总是想将貌似很神秘的武术进行剖析,像用生物力学、生理学实验等西方科学知识解释武术套路里面动作的发力状态、发力过程、发力顺序,以及运用招式动作的肌肉贡献等数据来解释武术招式的合理性,这种科学数据的支撑,反而对传统的武术理论是一种冲击,进而怀疑传统武术理论该有的合理性,至今为止,人们无法为这些传统文化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这种传统文化已经变成活化石,陈列在博物馆中,成为一种无声且的东西[4]。很多武术传人或习练者都在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地思考这些拳种背后的拳理、文化内涵、拳法的积极含义,这似乎在传承,其实在流失及离去。新一代的年轻人和武术习练者逐渐在质疑传统武术,甚至一些已经习练武术多年的艺人,也在怀疑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受众体都在迷茫,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些都间接地阻碍着传统武术的发展[5]。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还不够成熟,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武术是一个复杂的拳种,一般很难参与进来,导致社会上许多人士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认识缺乏,从而对武术的保护意识淡薄[6]。一开始人们就在某种外部因素的驱使下,没有目标和规划,进行漫无目的的挖掘、整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武术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业界人士一腔热血都为武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不管是一批批的影像视频资料,还是书籍刊物,都汇集成了文献资料,为武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学术刊物上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文章,很难去甄别真假,间接地影响了武术的发展。在挖掘的手段和方法上不够严谨,整个内容平淡琐碎,缺乏文化内涵,不够系统和全面,上下衔接不够,很多都是拼凑而来,断层现象十分严重,挖掘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对传承体系欠缺考虑。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的压力使得人们都在为几两碎银而每日奔波,情怀和初心渐远,利益之下可贵的传统文化被忽视,让传统武术间接地断层和失真,逐渐顾不上阐幽发微,浮游在术的表层,缺少对道的深层次认知,在无意识中丢失了传统武术文化。新的时代,依然需要新一代年轻人撑起这片天地,增强民族自信,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减少或避免传统武术的流失,确保武术的原生态[7]。
封建时期,对于武术的保守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武术价值没有弱化,以技击为主,武艺高强的人,不仅可以看家护院,防身自卫,而且在军事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乱世时代,习武之人至少可以保护自己。在这样的条件下,武术成了吃饭的本领,习武带来的好处,让习武之人格外珍惜,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变得非常保守,选择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师徒传承,口传身授的单一,再加上师傅的保守,武术的传承自然极其艰难,因为艰难,传承者在获得的过程中,总会觉得异常不易,所以在艺成后,倍觉珍惜,再加上穷文富武的时代,许多愿意习武的人,因为贫穷望而却步[8]。师傅在人才选拔上,更是严格把控,只有诚信十足,多年的跟随下相传一二,师傅总是将自己的艺业看得弥足珍贵,自然不会轻易不留余力倾囊相授,所以获得真功夫的人总是廖若星辰,传统武术观念中又夹杂了小农经济的思想,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是传统武术得不到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9]。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家为了全民健身,增强国民体质,推出了以健身为主的武术,就其本身而言弱,化了技击性,将武术彻底改变,以长拳为主的武术,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求标准化[10],追求比赛的需要,武术变得更加适合比赛,这样便出现了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在演练过程中,强调精、气、神,讲究标准,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竞技武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逐渐忽略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二者分离出来。竞技武术在比赛的过程中,强调了高、难、美、新,在创造的过程中,从传统武术里获得了丰富的素材,用传统武术几千年的积淀换取了竞技武术的辉煌,竞技武术以金牌为终极目标[11]。如今的武术在编排过程中,更加注重动作的美观,追求难度,因为在“得难度得天下”的趋势下,运动员不顾动作是否合理科学,反复练习,根本不知道动作的技击含义,没有养成技击的意识[12]。传统武术有自身严格的传承体系,许多动作都是前人呕心沥血,在实战和反复拆招、喂招的过程中历练获得,有些都是多年来的沉淀,然后将单势合成,形成了以套路、器械、对抗于一体的完整体系[13]。随着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一味地支持竞技武术,全然忘记了传统武术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让真正的传统武术大师散落在民间,默默无闻,竞技武术粉墨登场,后来居上,成为武术发展的主流[14]。
民国初期,竞技武术蓬勃发展,以追逐金牌为终极目标,以华而不实的难度和优美的动作为核心,培养了一批批竞技武术精英,然而,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有许多不同,竞技武术在动作上追求美观、大气,但追求漂亮的同时,忽视了技击的特点,忽略了攻防意识;传统武术追求原汁原味的同时,动作上很难做到统一,不够美观和标准,但是它的技术动作大众化,能让大众接受[15]。在习练的过程中,竞技武术按照体校的训练模式,让许多习练者很难接受,因为在习练的过程中,本身技术的要求很高,也相当复杂,学好不易,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如自身的天赋、坚持的决心、教练的水平等。中小学校适合武术的推广,也符合传统文化的传播,但缺乏优秀教练、学生难学会等武术自身的局限性,阻碍了其在学校的发展,同时跆拳道、空手道、剑道、柔道等项目进入了校园,与武术形成竞争[16]。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具体实际,让武术中难度相对较低、具有较强技击性、动作简单的传统武术成为校园主流,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
传统武术的每一招一式都来自原汁原味的积累,对于传统武术的认识,应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但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也是对传统武术的伤害,优胜劣汰[17]。但也不能削足适履,一味地迎合奥运,迎合竞技体育。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一味地追求高、难、美、新,必然是在异化武术,阉割和脱离武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竞技武术的辉煌源于传统武术,但不能脱离了武术核心的本质,技击才是武术的根本[18]。
中小学是传统武术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对全国中小学市场进行挖掘,让武术走进校园,通过学校带动武术的传播,在传播中传承武术的同时,传承优秀的文化,不仅让学生对传统武术知其然,而且更要知其所以然。
依据武术的拳法、器械之多,可以主动地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消极的保护为次要途径,二者相互结合,才更能继承和保留武术文化。除此之外,加快对群众进行武术的普及,只要将传统武术面向群众化,符合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才能让武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当代体育院校在进行武术招生时,完全是以竞技武术的形式为依据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有着很大的缺点,更让习练传统武术的学生望尘莫及。对于这种情况,笔者提议,让各大体育院校改进制度和准则,让传统武术的学子有更多的机会走上更好的平台,传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改进以竞技武术为主的招生制度,使传统武术如雨后春笋般滋润着得到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