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其海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典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和最深层次的智慧结晶”。[1]《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有价值的兵学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兵学智慧与优秀文化基因。《孙子兵法》英译是传承、弘扬、传播中华优秀兵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孙子兵法》百余年英译历史中,产生了近60个英译本,较为典型的译本有英国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文献型英译本(以下简称翟译本)[2]、美国哲学家安乐哲(Roger T.Ames)哲学型英译本(以下简称安译本)[3]、中国翻译家林戊荪文化型英译本(以下简称林译本)[4]、新加坡实业家黄昭虎(Chow-How Wee)评论型英译本(以下简称黄译本)[5]、中国学者罗志野文化型英译本(以下简称罗译本)[6]等。2019年9月,由胡敏主编、保罗·怀特(Paul White)英译的《孙子兵法》(中英双语·诵读版)(Sunzi:TheArtofWar,以下简称怀译本)[7]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怀译本《孙子兵法》是“双语诵读中华经典”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内首部中英双语诵读版《孙子兵法》音频书,开创了《孙子兵法》英译的新路径,成为“培养青少年中国根基和英语表达能力的经典读物”[7]序2,也为中外读者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汲取能量和智慧提供了资源。
《孙子兵法》传统英译本面向专业型读者、军人、中西文化爱好者、普通大众等目标受众,而怀译本《孙子兵法》是首部尤其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孙子兵法》新译本。较之传统译本,怀译本呈现出鲜明的创新亮点。
中外多领域专家合作是怀译本的一个显著特征。本书是由外文出版社与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携手合作,联合国内外教育界与翻译界权威专家共同编译而成。主编由中国教育专家胡敏担任,英译由英国翻译家保罗·怀特负责,白话文校注及导读由历史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小峰撰写,中文音频由专业中文播音员录制,英文配音由英国资深电视媒体人斯明诚先生担任;中文书名爨体(古代稀有字体,是中国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字体)由中国著名爨体书法家毛广淞题写。胡敏是著名英语教育专家、教学管理专家、新航道国家教育集团董事长、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留学英国。保罗·怀特是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在中国工作生活了30余年,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政治思想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著,如《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等。张小峰长期从事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学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如此多领域专家合作在《孙子兵法》英译史上实为罕见。
怀译本《孙子兵法》采用中英双语布局,副文本采用中英双语逐篇对照式,兵法十三篇采用中英双语逐段对照式。
怀译本副文本包括序言与导读两篇辅助文本,中英逐篇对照,中文置前,英文置后,副文本主要内容依次为中文序言、英文序言、中文导读、英文导读。怀译本兵法十三篇内容采用段落式结构,原文被分成88段,英译文亦是88段,原文与英译文逐段对照。对于每一段落,怀译本采用“汉语拼音+现代汉语原文+释文(注释)+今译文+英译文”五位一体中英双语对照式。汉语拼音是国人最熟悉、最常用、最便捷的文字工具,在识读汉字、学习普通话、帮助阅读等层面具有重要作用。怀译本对《孙子兵法》原文注音,有助于学习者识别其中的生僻字,清除阅读障碍。释文(注释)是对原文中生僻与重要的字词、语句进行的注释、阐释,有助于理解原文中个别词句的语义。今译文是用现代白话文对原文进行的翻译,有助于掌握原文的整体语义。典籍翻译,与一般翻译不同,通常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两个阶段。今译属于语内翻译,在汉语系统内完成,源语是古代汉语,目的语是现代汉语,手段是借鉴历代注家注释的现有成果。典籍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对原文的理解,“一方面,古代汉语大都言简义丰,多使用通假字以及省略用法等,要正确理解原文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古代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社会生活等与现代人相距甚远,要想达到译者与作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也十分困难”[8]73,古汉语用词、连句、组段、谋篇、布局的特有方式以及所承载的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风俗、文化等很难与现当代语言、理念、生活相吻合。林戊荪先生曾直言翻译《孙子兵法》的困难,“中国典籍(《孙子兵法》)翻译非常难,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典籍内容。通常,因为缺少语境,一个术语或一个段落可能导致不同的解读,在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与作者思想的基础之上要确定哪一种解读更加合适”[9],语境缺失造成语义可能产生多种解读。“典籍原作的注、疏、今译等在对原作的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73因此,对青少年而言,在典籍《孙子兵法》英译本主体篇章中提供汉语拼音注音、注释、今译等信息不失为一种布局良策。
中英双语布局并非怀译本所独有,安译本、林译本、黄译本、罗译本等先驱译本皆是如此。较之先驱译本,怀译本中英双语布局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与优势。对于副文本,安译本、黄译本仅采用英文撰写,无对应中文。对于兵法十三篇,安译本采用“古文原文+英译文”两位一体中英双语逐篇对照式,而黄译本采用“现代汉语原文+汉语拼音+英译文”三位一体中英双语逐句对照式。林译本、罗译本与怀特本的副文本,皆采用中英双语逐篇对照式。林译本副文本主要内容依次为中文总序、英文总序、中文前言、英文前言;罗译本副文本主要内容包括中文出版说明、英文出版说明、中文前言、英文前言。林译本与罗译本兵法十三篇布局,较之怀译本稍逊。其中,林译本采用“现代汉语原文+今译文+英译文”三位一体中英双语逐篇对照式,而罗译本则采用“汉语拼音+现代汉语原文+今译文+释文(注释)+英译文”五位一体中英双语逐篇对照式。罗译本与怀译本皆采用五位一体中英双语对照式,但是怀译本将释文置于原文之后,然后置今译文,这种编排凸显了释文的知识性功能,读者阅读原文后紧接着了解相关词句语义,更加符合读者的逻辑认知过程与阅读习惯;而罗译本将今译文置于原文之后,释文置于今译文之后,这种编排凸显了释文的工具性功能,读者可进行选择性查阅,但是对青少年读者而言,由于原文晦涩难懂,需查阅内容较多,所以罗译本编排带来了些许不便。由此可知,怀译本不仅中英对照的维度多,而且更加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怀译本副文本内容较为丰富,为读者理解《孙子兵法》进行了多维引导。采用中英双语布局、具有较多篇幅的英译本还有林译本,林译本副文本包括总序与前言。
怀译本序言与林译本总序部分介绍了各自编写的缘起、意义、目的。前者从“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角度展开,强调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后者则从中西文化交流史层面论述,凸显跨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性价值。怀译本导读内容较为全面、立体,不但包括《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三十六计》横向对比,还包括孙子其人其事的历史呈现与当代关照,以及《孙子兵法》的历时传播与对古今中外的影响等重要方面;而林译本前言内容相对简短、单一,主要包括《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关系、中国兵学的优良传统以及择取的底本三个层面。怀译本导读第一部分,介绍了《孙子兵法》创造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宋代《武经七书》本、宋代刻本《十一家注孙子》以及银雀山汉简本篇名的异同,详细阐述了兵法十三篇的主要内容及兵学观点。作者将《孙子兵法》与古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长征记》、古罗马军事谋略实例专著《谋略例说》、罗马帝国晚期至近代早期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军事专著《军事简述》进行比较,认为《孙子兵法》比这些著作“不仅成书时间要早,学术性要强,而且有独特新颖的思想体系”[7]导读1。怀译本导读第二部分,聚焦于《孙子兵法》对古今中外的影响,包括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如韩信、曹操、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岳飞、孙中山、毛泽东等对《孙子兵法》的研读、学习与评论,以及《孙子兵法》在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的传播。作者指出,“《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战略研究的范畴,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商业、政治、外交、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7]导读4-5怀译本导读第三部分,介绍了孙子的传奇一生,首先从相关史料出发,梳理了孙子家世与孙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重点记述了孙子奔吴、吴宫教战、西破强楚、南服越人、飘然高隐等孙子事迹,记叙、评价与史料举证相结合,兵圣孙子的一生跃然纸上。怀译本导读第四部分阐明了《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的关系,林译本前言亦有对此内容的相关论述。前者从叙事与史料考证出发,聚焦于孙膑生平与事迹、《孙膑兵法》思想与流传、《孙膑兵法》刊载、《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存疑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消疑、《孙子兵法》史料篇数差异等层面;后者则从学术角度重点关注世人存疑、孙子与孙膑的关系、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与解疑、《孙膑兵法》的篇幅考究、《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思想渊源等层面。怀译本导论第五部分论述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从成书年代、接受度、思想关联等层面展开,认为两者并非同一书籍,“‘三十六计’的具体内容,追本溯源,最早源自《孙子兵法》‘诡道’思想”[7]导读8-9。
有声阅读体验是怀译本《孙子兵法》有别于其他英译本的最显著特征。《孙子兵法》其他英译本皆采取传统纸质本样式。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有声阅读已成为一种新兴阅读方式。怀译本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将有声阅读嵌入其中,提供了“声音”阅读选择。怀译本在封底提供了微信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进入中英文资源目录,随点随听、随听随诵,将传统与新兴阅读方式有机结合,阅读、听读、朗读三种阅读方式相互补充。怀译本《孙子兵法》不仅可以让读者通过学习孙子的兵学智慧、军事思想,了解、传承、传播中华优秀的文化,还可以通过诵读学习英语,掌握地道的英语发音与英文表达。
怀译本《孙子兵法》融有实战故事,故事配有彩色插图,图文并茂。副文本中增加战事战例的英译本还有翟译本。两个英译本对战例的引用运用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侧重点不同。怀译本战例强调其故事性,凸显故事的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关照孙子哲学智慧的实际应用,以成语故事为主,以典故故事、战争故事为辅。书中故事有10例,刊载于《史记》《左传》《晋书》《资治通鉴》中,它们是“三令五申”“退避三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围魏救赵”“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姜太公钓鱼”“赤壁之战”“岳飞收复襄阳”,这些故事耳熟能详、富有智慧、趣味横生。而翟译本战例则强调其战争性,凸显战争的军事性、斗争性、文献性,关照孙子军事智慧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注评中包括大量战例、名将名著名言,以中国战例为主,以西方战例与名将名著名言为辅。二是叙事方式不同。怀译本采用图文叙事,文是图的故事记叙,介绍故事的发生发展、前因后果、教育启示;图是文的故事展现,多彩呈现故事的关键情节、核心要义、人物形象;图文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例如,“三令五申”故事,文字叙事用了385个汉字,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结果;而彩图叙事仅1张,孙子下令斩妃子、妃子被士兵捆绑、吴王阖闾传令说情三个事件生动融合,孙子神情严肃,妃子惊愕恐惧,阖闾焦急万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字比图片更易使读者形成具体的观点与思想,图片比文字更易使读者产生视角效果与感官体验。图文在相连奇数偶数页中分置并用,插入正文相关语段中,虽然正文内容被隔离开,但并不影响整体阅读。
此外,怀特本色彩搭配也呈现出鲜明特色。怀特本以最适合阅读的黑白色为基调,原文底纹采用浅粉色,故事图文页采用深粉色,英译文底纹采用浅灰色,篇节、注释、译文、英译以及故事小标题采用浅红色,篇章标题页上端为深灰色、中下端为深红色。浅红与深红、浅灰与深灰、红与灰、黑与白、单色与多色相映衬、相对照,满足了青少年读者对色彩与美观的需求,使《孙子兵法》呈现经典性的同时,更加时尚、多彩。
《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几乎包举了军事学上的各个领域”[10]。“《孙子兵法》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普遍战争规律”[11],“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我们很难找到有哪一部古典军事著作能像《孙子》那样受到如此普遍的重视”[12]11。孙子的军事思想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安国全军的慎战论、攻虚击弱的易胜论、示形动敌的致人论、因利制权的任势论、兵以诈立的诡道论、奇正相生的阵法论、令文齐武的治军论、九地六形的军事地理论等[13],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古今中外诸多军事家。
例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7]48(《谋攻篇》)
怀译文:Hence it is not the acme of martial prowess to win every battle butto subdue the enemy without fighting.[7]48(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谋攻的最高境界、指导战争的最高原则、战争追求的神圣目标。孙子强调,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高明的计谋为策略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通过生死相搏、流血牺牲的残酷战争来消灭敌人。战略全胜,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全面的胜利、最大的利益,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层面的胜利。孙子思想中的“全”如同孔子哲学中的“仁”、老子哲学中的“道”,是孙子军事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1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翟译文、安译文、林译文依次为“breaking the enemy’s resistance without fighting”[2]17、“to subdue the enemy’s army without fighting at all”[3]111、“To break the enemy’s resistance without fighting”[4]17。四个英译文皆采用直译法,其中怀译文与安译文忠实再现了原文的语义,前者将“屈人之兵”译为“to subdue the enemy(使敌军屈服)”,比后者“to subdue the enemy’s army(使敌人的军队屈服)”更为简洁;前者将“不战”译为“without fighting”,比安译文“without fighting at all”更加符合原文的语义、语气。而翟译文与林译文将“屈人之兵”译为“breaking / to break the enemy’s resistance(摧毁敌人的抵抗)”,语义与原文有所偏离。四个英译文中,怀译本与翟译本的译文用词最少,最为简洁。可见,怀特本译文言简意赅,语义与原文对等,忠实传达了孙子的本真语义与原本思想。
例2: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数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战势不过奇正……[7]68-69(《势篇》)
怀译文:An army should be able to repulse any all-out attack,bya combination of “surprise and expectation.”...Generally speaking,ordinary deploymentsare used to engage the enemy,andextraordinary onesto defeat him.A commander who is adept at usingextraordinary tacticshas resources as boundless as heaven and Earth...In battle,there are onlytwo kinds of deployments—the ordinary and the extraordinary.[7]68-70
《孙子兵法》“比较科学地从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总结出战争的一般规律,富有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它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14]192奇正是“中国古代有关用兵领域中特殊与一般矛盾关系的重要军事术语”[15],集军事性与哲学性于一体。奇正相生是孙子部署兵力、运用战法的核心思想。奇正,源自古代方阵的队形、阵法。非常规用兵、出奇制胜的战法为奇,平直用兵、正规战法为正。奇正相生涉及三个层面:奇正是普遍存在的,奇正是发展变换的,奇正是相互转化的。[16]怀译文采用解释性翻译,将奇正、奇/正诠释为“a combination of ‘surprise and expectation’(出突然袭击之兵、出堂堂正正进攻之兵)”“ordinary deployments/extraordinary ones(常规/非常规兵力部署)”“extraordinary tactics(非常规战法)”“two kinds of deployments—the ordinary and the extraordinary(两种兵力部署方法——常规法与非常规法)”,奇正的语义并非如原文一样表征为单一表达,而是形成了相互补充、密切关联的语义群。奇正在语义群中,呈现出三种核心语义,泛指“用兵”之义、相对具体化的“兵力部署”以及“作战方法”之义。奇正,作为重要军事术语所具有的权威性、斗争性、恒定性有所减弱,作为重要哲学术语所具有的思想性、普适性、指导性有所增强。怀译本对奇正思想所蕴含的军事性与哲学性处理呈现出不同倾向,弱化了其军事性、战斗性、术语性,凸显了其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安译文、林译文、翟译文与怀译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安译文与林译文语义群、奇/正的核心语义基本前后一致,前者为“‘surprise’(ch’i)/ ‘straightforward’(cheng)operations(突然袭击的/直截了当的军事行动)”[3]119,后者为“qi(奇)/zheng(正)”[4]31-33,两个译文中奇正的军事性与文化性强于怀译文;而翟译文语义群,语义皆保留了相同的军事因子“direct/indirect”[2]34-37,奇正的军事性弱于怀译文。
《孙子兵法》中诸多语句与观点已经“深深嵌入汉语文化体系”[12]13,成为“海外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12]13。《孙子兵法》是兵学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学文化,不是单一归属性质的文化,它具备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多种文化意识——德文化意识、力文化意识与道文化意识,三种文化意识相互关联、和谐共存。《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古老兵学文化在当代军事文化及其他领域仍然散发着绚丽的光彩,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例3: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7]36(《计篇》)
怀译文:Now,the commander who gets the most scores inthe pre-action planning in the templeis more likely to be victorious.[In those days commanders held a planning conference in a temple before a military campaign. They would inscribe on wooden tokens their opinions of the advantages and/or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courses of action.][7]36
庙算是孙子兵学文化中关于战略筹划的一个重要术语,是“先秦时期对军事决策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17]37。怀译文在释文(注释)部分提供了庙算较为详尽的阐释,既包括庙、算的本义、引申义,还包括庙算的战备程序(举行仪式、分析战争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对于“庙算”的英译,怀译文综合运用解释性翻译与文内注释法。一方面,怀译文对庙算的核心语义进行现代阐释,将其解释为“the pre-action planning in temple(在庙堂的行动前谋划)”。另一方面,怀译文基于前文释文(注释),采用文内注释法进行信息补充,将庙算这一军事决策活动概括为“In those days commanders held a planning conference in a temple before a military campaign.(古代,将帅在军事行动前要在庙堂举行谋划会议。)”;同时还择取了庙算战备程序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分析战争利害得失,怀译文为“They would inscribe on wooden tokens their opinions of the advantages and/or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courses of action.(将帅会分析各种军事行动的利害,在木简上刻写他们的观点。)”。林译文为“makes full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war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translator’snote:anancientChinesepractice)”[4]9,采用的翻译方法与怀译文相同。较之林译文,怀译文更为简洁,但文内注释更为详尽。而翟译文则直译为“makes many calculations in his temple”[2]7,安译文意译为“in the temple rehearsal of the battle”[3]105,两译本皆无相关文内文外注释。
例4: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7]64(《形篇》)
怀译文:A victorious army is likea tonweight ready to crusha grain,while an army doomed to defeat is likethe grain.[7]65
镒、铢是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李筌注:“二十两为镒”[18]72,张预注:“二十两为镒,二十四铢为两”[18]72,即,1镒等于20两,1两等于24铢,依此换算,1镒等于480铢。学界也有专家认为1镒等于24两[17]81,[19]91,那么1镒等于576铢。两种解读皆能显示镒、铢的轻重悬殊。怀译文采用归化法,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文化词替换原文文化。“a ton(吨)”“a/the grain(格令)”是英美重量单位。1长吨等于2240磅(英国),1短吨等于2000磅(美国)[20]2201。格令是较小的重量单位,等于0.00143磅或0.0648克[20]912。据此,1吨约等于1566434格令或1398601格令,吨与格令的重量差别更为巨大。怀译文并没有忠实再现原文文化,但是胜兵具有的绝对优势与败兵具有的绝对劣势以及两者的显著差异,同样生动鲜明地再现出来。对于镒、铢的英译,翟译文、安译文、林译文与怀特文一样皆采用归化翻译法,但略有不同。翟译文采用的文化词汇分别为“a pound’s weight(1磅之重)”“a single grain(仅1格令)”[2]32,安译文分别采用“a full hundredweight(1英担)”“a few ounces(几盎司)”[3]116;而林译文则使用同一重量单位,分别用“500 grains”与“one grain”[4]29来表示。
《孙子兵法》之所以历经2500多年经久不衰,除了其丰富而深邃的军事、哲学思想之外,也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有直接关系。《孙子兵法》“语言明快,辞彩绚丽,感情充沛,论事说理纵横反复,曲尽其意”[12]152,其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密不可分。《孙子兵法》是艺术珍品,是“兵家谋略艺术与文学艺术相映成辉的艺术瑰宝”[21],其艺术性主要体现于谋篇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层面。
例5: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7]32(《计篇》)
怀译文:And so,when capable of action,appear incapable;when deploying troops,seem to be idle;when near,appear to be distant;when distant,appear to be near.[7]35
《孙子兵法》巧用各种修辞来阐释深奥的兵学思想,文中几乎涵盖了前人所有的修辞手段,主要有对偶(称)68例、比喻32例、排比31例、(正反)对照28例、层递15例、反复15例、蝉联10例、夸张9例、设问4例、反诘3例。此例是典型的排比句,是孙子“诡道十二法”之“四法”,讲述了示形欺敌的用兵变化。原文分句皆采用“动词+而示之不+此动词”结构,句式整齐,意义关联,语气铿锵,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怀译文采用以排比译排比的策略,再现了原文的修辞效果,四个分句采用“when...,linking verb...”结构,形式基本一致,节奏感强,其中后两句采用“when adjective,appear to be+ another adjective(opposite of the preceding adjective)”,再现了原文的结构美、形式美、语义美。翟译文采用“when...,we must...”[2]6结构,与怀特文一样,保留了原文的排比特征。而林译文前三句采用“imperative verb...when...”[4]7结构,第四句用副词短语“vice versa”[4]7来表示,修辞效果较之怀特文稍逊一筹。安译文为:“Therefore,when able,seem to be unable;when ready,seem unready;when nearby,seem far away;when far away,seem near.”[3]104,采用“when adjective(phrase),seem another adjective(opposite of the preceding adjective”结构,传神再现了原文应有已有的修辞美,语言凝练,词句通俗,语义晓畅,句式整齐,修辞效果比怀特本更佳。
职业经理人麦克尔森指出,孙子创作《孙子兵法》已有两千余年,虽然两千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孙子所提出的超越时代的永恒智慧仍被我们所用。孙子基本的谋略思想历经数代,已成为永恒。[22]《孙子兵法》在军事、政治、经济、企业、外贸、社会、生活等领域应用广泛。《孙子兵法》外译、复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桥梁。中英双语诵读版《孙子兵法》,是《孙子兵法》英译史上的一次创新,将孙子智慧以崭新路径展现在世人面前。此译本在中外专家合作、中英双语布局、副文本引导、有声阅读、故事叙事等层面特点突出,同时采用了直译、解释性翻译、文内注释、归化、以修辞译修辞等多种翻译方法,为创新传承传播中国文化、翻译复译中国典籍、用双语讲中国故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读者可通过读、听、诵多种形式感受经典、重温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