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薇 王纯盈 廖雨婷 胡 蓉
(1.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6; 2.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3.四川省科学城第一中学,四川 绵阳 621900)
研学旅行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活动,是学生在集体旅行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学习的教育教学活动。[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目前教育现实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其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中强调要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作用。伴随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落实,研学旅行发展迅速,但开始出现“重游轻学”、娱乐性大于学习性、目标性模糊等问题,其中“游”和“学”的关系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障碍。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将项目式学习融入研学旅行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构建科学的研学旅行课程。文章以重庆市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课程为例,探讨项目式学习在研学旅行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由欧美国家的“设计教学法”演变而来的一种注重某一学科核心概念与原理的教与学模式。项目式学习旨在将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2]其中,“项目”是指“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的完整活动。[3]
研学旅行与项目式学习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项目式学习是从问题出发并通过任务驱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研学旅行是在旅行过程中解决相关学习问题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两者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深入现实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并且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项目式学习引入研学旅行中,有利于促进研学过程中“游”与“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地理素养,有利于科学评价研学旅行的学习成果。
基于此,项目式研学旅行是指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课程目标为基础,以研学路线或研学基地为真实情境,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个人任务或小组任务并分享成果,实现学科核心知识、技能、素养水平提升的过程。
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模式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三个环节,[4]项目式研学旅行的实施程序大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化,已有的实施程序如三阶段法、四阶段法、六步骤法、八步骤法等。文章结合本次研学旅行的实际情况,将上述方法归纳为“三阶六步”实施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三个阶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分组合作等方式将项目式学习引入研学旅行课程。
所选项目式研学旅行目的地为渝中半岛。渝中半岛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地带,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作为重庆发展的“母城”,渝中半岛承载了重庆三千年的历史文化。随着改革开放、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机遇,渝中半岛的市域建设进入了空前的发展状态。[5]因此,渝中半岛可作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城镇化”相关内容的重要现实情境。本次研学旅行选取渝中半岛中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最显著、最具有特色的两条线路,以研学旅行与项目式学习的共同特点作为切入点,开展渝中半岛项目式研学旅行课程实践,具体实施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渝中半岛项目式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程序
(1)选定主题
立足于渝中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本次研学旅行的主题为高中必修《地理2》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中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影响”“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不同业态的区位选择”等,具体对应以下四条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制定计划
①研学路线与目标
根据以上主题,为较好地反映渝中半岛的地形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业态分布规律等,文章选取了“魁星楼——解放碑——人民公园”“千厮门大桥——小什字——东水门大桥”两条研学路线,如图2所示。此次研学旅行的目标包括以下四部分:首先,辨明所选线路从中心到边缘呈现出的业态变化规律,并归纳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其次,探索特殊地形制约下渝中半岛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再次,分析轨道交通对重庆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所研所学,说明重庆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影响。
图2 研学路线选取示意图
②研学旅行手册
在正式开展研学旅行之前,研学导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此次研学旅行的总体概况,并下发研学旅行手册与学案,主要包括渝中半岛区域概况、研学旅行路线、学习任务、注意事项四个部分的内容。
③进行分组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式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主动参与意识,降低旅途中的管理难度,是完成项目式研学旅行学习任务的最佳选择。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人数一般为4到8人。[6]本次研学旅行根据参加的学生人数情况,将每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小组完成人员确定与任务分工后,将名单交至研学导师处,并由小组成员全体共同完成出行前的相关资料搜集任务。
(1)集体体验
集体体验由研学导师统一带领进行,组织集体研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驱动任务的理解,并储备相应基础知识。本次渝中半岛研学旅行共选定7个主要地点进行集体讲解,讲解内容以教师任务的形式呈现,如表1所示。
表1 渝中半岛研学旅行主要研学点集体讲解内容
(2)小组任务
将小组合作与项目式学习结合,设计该部分的驱动型任务。将小组任务分为核心驱动任务与次级驱动任务。核心驱动任务是主线任务,紧扣本次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在任务清单中起统领与指引作用;次级驱动任务是对核心驱动任务的补充说明与拓展,将综合性的核心驱动任务分解为具体任务。任务清单如表2所示。
表2 渝中半岛研学旅行小组任务清单
(续上表)
在研学旅行手册中附上本次研学旅行两条路线的剖面业态分布绘制任务底图,如图3所示。
图3 渝中半岛研学旅行两条线路业态分布绘制任务底图
(1)小组展示
在结束本次渝中半岛研学旅行后,小组可选择代表对本次研学旅行学习成果与收获进行分享交流,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如视频、幻灯片、板报、画册、报告、演讲等。在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前,教师应说明评价标准,以便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备。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评价标准
(续上表)
(2)总结评价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学旅行的评价应是多元性与过程性的综合评价。将本次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评价总分设置为60分,评价方式为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每项的评分标准按A、B、C三个等级划分,每个评价指标小计得分=自评得分*20%+互评得分*30%+师评得分*50%,各项指标小计得分的总和即为学生总分。本次研学旅行的评价表如表4所示。
表4 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评价表
“格空间之美,致山水之城”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依托,对于渝中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挖掘。根据渝中半岛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三阶六步”实施程序,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对研学旅行进行任务驱动,将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地理实践与研学旅行更好地融合。选取的课程内容贴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安全性、便捷性、科学性、区域性等特性,能够较好地提高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该课程设计方案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实施研学旅行的参考资料。课程设计时长为1天,教师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侧重点合理分配时间,课程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文章对项目式研学旅行提出以下实施建议:在准备阶段选定主题与制定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应注意设置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的问题,把握问题数量与时间节点;教师应重视多元评价,注重保存学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