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脑梗死临床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具体发病与脑组织缺氧缺血有关,患者多存在脑血管狭窄甚至堵塞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在劳累、情绪波动后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脑梗死病情危重,治疗难度较大,在急性脑梗死中,进展性脑梗死为常见临床亚型,其发病率在全部脑梗死患者中占据35%左右,患者发病后存在神经功能缺失、局限性脑缺血等问题,且症状呈现阶梯式加重特点,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梗死面积不断增大,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意义重大。目前针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具体药物选择尚无统一标准,临床重视开展联合给药方案探究,但具体用药方案尚需进一步探究,并合理分析用药机制,切实提高治疗效果[2,3]。本文探究了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患者血液状况和病情恢复情况,切实改善患者病情,以期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意见,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9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82 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44~73 岁,平均年龄(58.23±4.92)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24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5.03±2.12)h。试验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43~74 岁,平均年龄(57.43±4.8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25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5.65±2.87)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进展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②磁共振成像(MRI)或CT 诊断确诊患者;③存在明显脑功能缺损症状患者;④首次发病患者;⑤神志清楚且具有语言能力患者;⑥自愿参与研究患者。排除标准:①具有出血倾向患者;②合并心源性脑栓塞患者;③既往精神病史患者;④自身原因退出研究患者;⑤药物过敏史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系统检查,确定进展性脑梗死程度,评估患者病情状况,使用胞磷胆碱脑细胞保护剂给予脑细胞保护治疗,并做好血压控制治疗,同时配合脑循环改善、水电解质紊乱纠正等治疗,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常规治疗同上,阿司匹林肠溶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13,规格:100 mg):口服给药,100 mg/次,1 次/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规格:1 ml∶5000 AXa 单位),皮下注射给药,0.4 ml/次,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ADL 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病情基本稳定,症状消失,病残程度为0 级;有效:治疗后病情及症状改善,病残程度1~3 级;无效:不及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病灶渗血、注射区皮下出血;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使用NIHSS 评定,包括患者面瘫、意识水平、肢体功能等,满分42 分,分值低表示神经功能损伤小;④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 评估,具体评估患者穿衣、吃饭等情况,总分100 分,分值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与对照组的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ADL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NIHSS 评分(19.34±3.12)分低于对照组的(23.07±3.05)分,ADL 评分(81.02±4.76)分高于对照组的(75.79±3.5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日渐成为影响居民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临床治疗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4,5]。目前针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治疗药物选择较多,且患者病情复杂,用药方案制定难度较高,因此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做好相关研究工作[6,7]。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具体病理基础:机体动脉内膜会出现条纹或者脂质点,伴有纤维粥样斑块,部分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这一情况的首要因素为血小板聚集,引发血栓,导致患者脑梗死[8,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与对照组的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ADL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NIHSS 评分(19.34±3.12)分低于对照组的(23.07±3.05)分,ADL 评分(81.02±4.76)分高于对照组的(75.79±3.5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如下:在抗血小板聚集中,阿司匹林应用较为广泛,是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机制在于对脂肪酸环化酶作用进行失活处理,以此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阻滞,进而对体内的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组胺和凝血酶等起到抑制作用,降低其释放量,进而在最大限度上对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正中进展性脑梗死病机,因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指出,阿司匹林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剂量合理,其仅发挥抑制血栓素合成的作用,对前列腺素合成不具备干扰作用,但是剂量增大后会起到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的作用,进而控制前列环素合成,强化机体内血小板抑制作用。但是单独阿司匹林治疗作用机制单一,因此临床探究联合给药方案,其中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应用较多,低分子肝素钙为一种新型抗血栓药物,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给药,具有起效快的特点,患者机体吸收效果理想,进而保证促溶栓效果更突出[10,11]。低分子肝素钙能够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大量释放,并对优质蛋白溶解过程发挥作用,缩短其溶解时间,进而发挥抗血栓作用,并且这一作用不会影响患者血管内皮的其他功能。此外研究[12]还指出,低分子肝素钙对氧自由基生成具有抑制作用,促使膜结合物质释放,对脑神经元、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促进其身体机能改善,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