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宣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近40年,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争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19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1]。其中,都市圈城际交通主要方式为城际铁路、城际快速路。
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结合,主要起到通勤、公交化运营的作用,相对于高速铁路距离短、时速慢、发车快、站点多,未来城际铁路将会成为城市群的血脉[2]。
城际快速路即为都市圈内骨干路网,相对于高速公路具有无收费、沿线服务功能强、无缝衔接城市快速路网的特点,城际快速路的建设有助于合理推进城市格局战略转移,支撑城市空间布局拓展,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带动产业发展[3]。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该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4]。在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
长株潭三市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推进“三干”等城市干线快速化改造、推进轨道交通发展是对长株潭都市圈的有利支撑[5]。洞株路是湖南省第一个获批复的连接两个城市的城际快速交通走廊,属于长株潭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战略“三干”通道之一,是城市群三市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的先行示范项目,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工程。
城际快速路兼具公路的快速连续性及城市道路的通达服务性,如何实现公路标准与城市道路标准的兼顾兼容,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是目前城际快速通道设计面临的难题。
相对于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路兼顾对沿线组团的服务功能,无缝衔接城市快速路网,无收费,搭配城际公交等满足中运量通勤交通需求。
设计方案中应考虑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辅路服务沿线地块,城际快速路两端分别衔接市区干线路网,以洞株路为例,株洲界衔接云龙大道北环路节点,长沙界衔接万家丽路环保东路节点,实现城市间路网的联接。
相对于城市快速路,城际快速路更强调通道属性,注重通行效率及快速通行下的行车安全性。城市快速路更强调形成城市干线路网,注重干线路网对城市的服务功能。
设计方案中,应按高标准设计速度进行线型设计,兼顾考虑城际快速路上货车比例远高于城市快速路形成混合交通流的情况,通过提高交通安全设施等级等措施保障混合交通流在高速行驶下的安全性。
此外,一般情况下城市群之间应有贯通性、服务性相对较好的一级公路,通过解决工程中的重点、难点,将原有道路进行快速化改造,满足城市群间快速交通走廊的功能需要,可有效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城际快速路项目设计方案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长沙与株洲的交通联系将愈发紧密。作为两城主要的快速联接通道,洞株路将越来越多地承担两地间的中长距离过境交通需求,满足城市群间的交通转换目的。而株洲城市化向北拓展,云龙示范区与中心城,以及云龙示范区内部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也不断加强,因此洞株路需要承担一部分组团间的中短距离的交通需求,完善区域的整体路网功能。主路两侧设置辅路供沿线相交主、次干路、支路驶入或驶离洞株路主路时加减速使用,同时用于集散沿线地块出入口的进出交通,主路、辅路功能定位分析详见表1、表2。
主路功能定位分析 表1
辅路功能定位分析 表2
洞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和复杂性突出的工程项目。在深入调查现状及规划条件的基础上,从交通需求和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工程建设和各种制约因素,对洞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的交通总体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做到工程建设方案符合城际快速路设计理念,功能适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环保、经济合理。
①敷设方式。以地面快速路为主,与交通性干道采用高架或地道分离式立交的方式敷设,既保证中长距离城际交通的连续便捷,又增强与相交道路的沟通转换,如图1所示。
图1 洞株路交叉口敷设方式
②断面布置。断面形式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路双向4车道以上规模,服务中长距离过境交通。辅路根据实际需要连续或间断布置,服务中短距离的交通。
③人行及非机动车通道。对人行和非机动车采用因地制宜,分段处理的方式,以满足两厢的慢行交通需求为主要目的,不强调全线慢行交通的连续。
④附属专业。排水、照明、绿化等专业均按照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保证服务功能。
总体方案布置图如图2所示。
图2 洞株路总体方案布置图
根据现状调研,洞株路现状断面形式多,建设条件不统一,存在环岛、双向分离路堤等多重情况,如图3所示。设计结合交通需求和现状情况,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敷设形式和断面布置。
图3 洞株路与华强路环岛节点设计图
洞株路沿线高压线密集,管线设施数量繁多,设计人行道较窄,可供管线布置的空间狭小。设计结合现状管位探测,提出可实施的管线保护及迁改方案。
洞株路沿线尚属城市快速发展区域,有大量相交道路处在规划或设计阶段。本项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后期相关工程的建设,通过多轮方案比选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
在掌握建设条件的情况下,针对初步设计方案展开全面的精细化设计,从交通功能、施工难度、工程投资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
线形标准优化。对初步设计未明确或标准过低的路段,项目根据现状调研、控制因素分析、设计参数调整等方式,综合优化,统一全线的设计标准。
交通组织优化。在路口跨线桥节点(玉龙路、云海大道)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增加掉头车道,优化交通组织设计。
人行天桥功能优化。梯道采用一侧梯道坡度为1:2,一侧梯道坡度为1:3,其中坡度1:3的梯道设置自行车推坡道,满足手推自行车和童车推行的需求,从而提升使用功能,如图4所示。
图4 人行天桥坡道设置示意图
通过将下穿云霞大道地道基坑局部超挖,解决了顶管穿越地道围护桩的问题,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
在跨线桥路口(玉龙路、云海大道)将叠合梁桥面板施工方案由预制吊装改为现场浇筑方案,降低施工难度。
茶马路(老长株公路)节点对现状管涵采用混凝土包封结构,保证顶板间距大于20cm,降低施工难度。
优化跨线桥(玉龙路、云海大道)纵坡,有效降低跨线桥桥墩和桩基长度、道路挡墙高度,节约造价。
茶马路(老长株公路)节点对地道纵断面进行优化,缩短地道暗埋段长度,合理地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在地道敞开段设计过程中,将地道U型槽段与道路挡墙段分界点定在结构底板顶位于设计地面下2.5m处,从而减小地道敞开段长度,大幅降低地道的工程造价。
洞株路是长株潭都市圈“三干两轨”中的战略通道之一,通过对城际快速路的特征研究,项目的功能定位分析,结合现状建设条件,提出工程设计方案。在项目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全面协调解决工程中的重点难点,精细化设计,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