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启盛,刘建峰
(1.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重庆 404000;2.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4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各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教室资源的紧缺凸显,许多高校教务部门在管理和调配教室资源中,遇到了诸多困难[1]。教育部发布“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中要求大力加强对教室、实验室和其他专业功能性教室的使用和管理,挖掘其使用潜力,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适时提出高校教室资源的合理调配方案,让学生有一个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教师授课效果得到较好体现,是目前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1]。
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该校属综合性地方高校,学科门类繁多涵盖除医学以外的文、工、理、管、经、艺、法、教、农等9个学科门类,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科教学所用教学场地种类繁多,包含了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语音室、同声传译、微格教、绘图室、钢琴教室、音乐教室、美术画室、陶艺室、舞蹈室、运动场、各类实验室及心理测评室等多达十余类。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师对各类功能的教室也不相同,造成排课管理难度大。
目前高校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固定班级化模式,为适应大规模选课,多以“教学班”模式开展,即以“课程+教师”确定的临时性或半固定式教学班级,以周课表、月课表或学期课表的方式运行。教学班的生命周期由教学活动周期决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流动性[2]。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教学楼往往以各个专业楼群为分布特点,语音室、公共计算机房、微格教室在A楼群,普通多媒体教室在B楼群,工科类实验室在C楼群,智慧教室、美术学院艺术类专业专用教室在D楼群,教学楼群相距较远,平均各个楼群之间的距离基本相距约3公里,海拔高差130米,教师驾车用时约5分钟,师生步行用时约30分钟。师生课间跨楼宇流动成为常态,且教学体验感较差。
从教室归属上看,高校教室主要分为公共教室、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三大类。其中,公共教室由教务处统筹管理,主要安排本科生课程;而实验室、专用类教室则由学院自主安排使用。另外临时借用的教室和学生自习的教室由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和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教室管理呈现多级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信息不畅通,极易出现管理盲区,出现“大教室、小班级”“长明灯”“单人教室”等极端现象[3],将教学管理工作带入困境。
在经济学上,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能够带来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在各个领域(部门)、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高效使用[4]。其核心是着眼于“优化”,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体验感等资源配置优化。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全校有限性资源的制约因素下,通过技术平台的信息实时沟通,使各类教室的使用率达到合理的最大化,且师生教学体验感较好,从而满足高校日益发展的教学需要[5]。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推动教务信息平台技术发展和高校教务管理水平的进步,促进高校教室资源配置优化率提高。因此,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目标分为规章制度、技术手段、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本文以动态系统学视角建立高校教室资源配置优化目标体系,如图1。
图1 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针对高校教室管理属于多级管理、信息不畅通、出现工作盲区的问题[3],首要需优化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教室资源调配相关的部门联合制定教室管理章程,统一管理教室配置,加强管理部门间的沟通,消除管理盲区[3];建设改进教务系统的教室管理模块,教室资源使用、变更和取消的申请及审核,应在系统上完成,并对教师和学生统一开放,确保信息的统一性和及时性。
(1)实施教室占用容量预算策略。学校排课管理人员应事先对全校教学情况进行通盘分析,可以根据一定的方式预算需要多少间教室。根据学校可排课时段,其中“一间多媒体教室可以合理利用的周总学时”,主要指一间教室一周最大的学时数乘以一定的利用率。如每天按10节课计,1周总学时为50学时,假设合理的利用率为80%,那“一间多媒体教室可以合理利用的周总学时”为40[4]。这样,我们就能大致测算出全校多媒体教室周总学时容量为8520。
(2)优化正方教务管理系统自动排课模教室使用策略。最初使用正方系统自动排课时,全校所有教室资源全部开放,由于正方系统自动排课模块只能按年级排课,一次只能排一个年级的课程,最后一个年级的课程上课时间集中在下午、晚上等较差的时间段。为解决上述问题,将教室投放策略优化为分年级投放相关教室资源,确保各年级课程多数排在黄金时段,晚上时段尽量空置,为学生晚自习提供场地。同时采用分时段排课,充分利用教室资源,例如:1学分,16学时的课程,可排为1-8周或9-16周,每周2学时。因各类教室资源分布不均,采用人机交互式排课优化调整,人工干预处理调整一些特殊专业班级、课程、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一般情况下,高校在进校时把每个行政班的学生人数控制在60人以下,同时,鉴于高校设置标准考场30人单行就座的需要,学校中、小教室容量应按60的倍数配置。首先,应该有大量容量为60座的教室。其次,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不再以行政班级组织授课,相同专业、相近专业的公共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以合班授课的形式现象较为普遍[1],因此也需要一些大容量教室,使其具备一定梯度的教室构成结构。这样,既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又能提高教室利用率[4]。针对学校教学楼群分布距离远、各类教室分布不均的特点,将学校教室资源虚拟为两个校区。虚拟双校区排课,优化教室匹配度。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优化了排课策略。通过虚拟跨校区排课,同一半天两大节之间不允许跨校区楼宇流动,优化教室匹配度。
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基于以上教务系统改革,对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科学设置校级公共选修课、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学体育小班分项目教学等“板块课”排课时间。安排落实教学任务时认真分析研究各类课程的特点,合班课程须尽量考虑相同专业或同学院相近专业学生合班。利用各专业班学生不同外出实习期,合理利用空置教室。通过改革教室资源管理统一化模式、教室资源使用预算分析、虚拟跨校区和分年级投入放教室资源排课等策略较好地完成了学校排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