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青少年宫 施 燕
青少年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年龄在十到十八岁不等。由于未接触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大部分青少年在刚开始接触声乐学习时较为吃力。青少年宫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声乐教学多以“一对一”模式进行。如何开展多人教学,为青少年构建利于学习的声乐环境是当下青少年宫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对青少年民族声乐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分析,以此来提高民族声乐的教学效率。
民族声乐是历史的产物,是在人与自然的争斗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是民族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声乐也是民间的产物,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民族声乐继承了本民族的发展特点,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演变,从而形成今天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最早的民族声乐是人类依据对自然的模仿所创造的,后演变成如今呈现不同民族特征的声乐表现形式。基于以上几方面,民族声乐包含了浓厚的民族特征,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内涵,同时民族声乐也是历史、民间、群众共同促成的产物。
当前在高校、青少年宫等教学组织中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通常都基于“金氏唱法”进行讲授。“金氏唱法”是民族声乐教学中重要的里程碑,众多知名民族歌唱家都是“金氏唱法”的传承人。此种唱法在民族声乐的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不断更迭,传统“金氏唱法”虽优点繁多,但是作为一门技术,“一枝独秀”多年不利于民族声乐的长久发展。不仅如此,在当下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传统声乐教学的老教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发展趋势。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将自身的音乐认知以及审美评价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行调整学生的状态,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违背了当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民族声乐商业化也尤为突出,许多创作者为追求蝇头小利,降低自身审美要求,导致没有任何意义的商业化音乐流出,从而影响民族声乐的真正发展。眼下想要实现民族声乐的长足发展,更应遵循“继往开来”的理念,摒弃糟粕取其精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以此来保证民族声乐的多元化、艺术化。
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与表演风格是多变的,民族声乐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怀。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由于初次接触民族声乐,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儿歌、流行金曲、轻音乐层次上。对此,教师在培养青少年音乐感知能力前,应首先明确基本的指导理念。教师应首先带领青少年了解声乐的发展历史,从社会角度、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意识。声乐的风格形式多种多样,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深入挖掘民族声乐背后的故事,使青少年及时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便于后续开展训练。为使青少年在声乐训练中真正投入音乐当中,教师可在课堂中为他们播放一些著名的、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曲目,以此来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感知能力,引导青少年仔细聆听曲目中演唱者的节奏、声调、起伏,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想要通过自身演唱表达出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这要求演唱者必须具有掌控自身气息的能力。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为提高青少年对民族声乐的理解,可在教学时为学生播放不同的民族声乐曲目,如《哭嫁歌》。教师为学生深入拓展曲目背后所蕴含的含义,歌声中包含了土家族妇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以及对亲人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对曲目的欣赏来提升声乐感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植于声乐指导理念,在训练中培养青少年的声乐感知能力,引导其呼吸节奏相互协调,为青少年日后进行演唱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后对学生开展声乐训练,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掌握其中的内涵,从而影响声乐学习效果。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因此,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扩展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育局限,帮助青少年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提升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音乐本身是一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艺术,青少年只有具有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节奏,才能够将声乐更好地展示出来。例如教师在进行民歌训练时,可利用多媒体为青少年播放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视频,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以此来提高青少年对民歌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区域内的民歌进行总结归纳,在带领学生欣赏江苏民歌演唱时,应有意引导青少年细致聆听并感受江南水乡的细腻之情,同时要对民歌中方言区域的特色字词有所了解。教师可单独对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进行训练,每个动作、神态都要拿捏精准,优美的动作、富有神韵的神态配合音乐节奏,充分发挥民族声乐的个性、特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可以使青少年加深对民族声乐的认知,同时也能够使青少年在训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音乐表演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在教学中起了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因此,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应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适当开展自主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声乐技巧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主导意识较为强烈,逐字逐句为学生讲解乐理知识,但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影响其声乐学习进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学会适当地“放手”,给予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为此,教师在为青少年普及乐理知识与声乐技巧后,可引导青少年开展自主练习,让青少年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不仅如此,为提高青少年的参与意识,教师可运用“自弹—自唱—自练”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始前明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主训练,青少年经过独立思考后所演唱出的声乐将更具感情色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学会“放手”,引导青少年开展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音乐演唱技巧,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
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独特性格的人。传统教育理念下,大部分教师遵循固有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模仿来进行表演,导致表演大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从而影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进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为青少年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堂;从实际出发,引导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声线以及演唱习惯,充分挖掘自身的特点,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每个人演唱歌曲的韵味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墨守成规,规定青少年必须按照原有标准进行演唱;可鼓励青少年在声乐演唱中结合自身的发声方式、呼吸方法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部分青少年也会由于太过“忘我”,从而暴露自身声音的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严格对待每一次练习演唱,与演唱者共同分析其在发声、呼吸方面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气息指导,使其演唱更加平稳。教师基于个性化分析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计划,结合实际对青少年进行训练,因材施教,能够有效发挥青少年自身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以此来提升青少年的演唱水平。
演唱技巧虽是民族声乐表演的基础,但是富有感情色彩的演唱却能够赋予歌曲灵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忽略了培育学生的演唱自信,导致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无法充分释放自我,从而影响歌曲的演唱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引导青少年注重音乐体验,并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创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要想歌唱更具感染力,首先要“感动自己”。歌曲的灵魂在于情感,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引导青少年深入挖掘歌曲的内在思想情感,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演唱当中,实现情感共鸣,这样才能让听者感受到演唱的魅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歌曲演唱时表现出羞涩的神态,这样的情况也导致青少年的歌声达不到完全释放,从而影响演唱效果。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根据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成立声乐合唱团,让更多的队员参与表演,展现团队的风采。在合唱中,青少年可更好地驾驭舞台,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舞台表现力。青少年在合唱的过程中听从指挥的要求,将个人融入集体,能够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青少年合唱团,利用正确的集体观念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民族声乐,树立演唱信心,为发展民族声乐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声乐反映了我国民族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典型的美学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民族声乐所反映的美学特征也逐渐趋向多元化。新时代赋予民族声乐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在教学时应牢牢把握机遇,渗透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使命,提升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力,以此继承民族声乐的光荣传统。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不仅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融合了西洋唱法,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使得民族声乐更具魅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结合时代特点,为青少年增加外国民族声乐赏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与我国民族声乐形式、曲调上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对我国民族声乐进行细致划分,结合时代发展实现民族声乐的现代化,以此培育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意识,提升民族声乐的影响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为学生深入挖掘声乐背后的真正内涵,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化声乐意识,提高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民族声乐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精髓,反映了我国人民丰富的生活智慧,利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将社会情感传递给他人。新时代下开展声乐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声乐背后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民族声乐发展的根基是文化传统和民族内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带领学生共同欣赏《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反映民族发展进程的优秀爱国曲目,从中感受中国人民面对侵略不屈不挠、英勇反抗的伟大精神。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先辈们的艰苦卓绝,懂得了正是由于先辈的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以此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教师在教学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通过民族声乐学习提升自身民族使命感,增进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已经逐步迈向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师应立足于发展,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创设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从注重指导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开展自主学习、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出发,借此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