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背景下体育薄弱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引导策略

2022-11-21 21:24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孙海龙
亚太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生理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孙海龙

长期以来,薄弱生一直都是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话题。随着国家对体质健康检测的关注,体育薄弱生也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关心的对象,特别是体育纳入学生中考总分这一政策,让那些对体育成绩高低“不感兴趣”的学生,再次对体育“产生了兴趣”。

由于身体素质、认知水平、意志品质等诸多层面的长期累积,初中体育薄弱生对改变现状的动机、行动等也都有了较大的差异,所以,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要缩小与其他学生的体育差距,课余体育锻炼就成为体育薄弱生必须要利用的时间。所以,做好课余体育锻炼的引导对体育薄弱生尤为重要。

一、体育薄弱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体育薄弱生的共同特点是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体质较弱,体育成绩较差。个体表现通常反映在态度上冷淡、无所谓,情绪上恐惧、自卑、不稳定,对体育课或者体育锻炼并不积极。因此,体育薄弱生除去学校体育课和每天必须参与的大课间等体育锻炼时间外,通常并不会参与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

体育薄弱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原因纠结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成了困扰这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坚固牢笼,长期被困在牢笼里,甚至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这让体育薄弱生越发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一)困扰改变的生理问题

追根溯源,大部分体育薄弱生都可能有一个困扰他的生理因素,如体质偏弱、身材过度肥胖,或者有其他先天性无法改变的生理、病理因素等,这些因素铸成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道“牢笼”。这些因素给体育薄弱生参与运动造成了一定阻碍,使得他们很难达到其他学生的一般标准,这大大打击了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

要突破这第一道牢笼,这些学生需要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而努力换来的成绩,可能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结果,甚至可能是“当头一棒”。这些先天性的因素也严重干扰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和自信心,让这部分学生产生了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

此外,初中生在生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生和女生在生理上的发育是不同步的,有的学生发育早,有的学生发育晚,一些发育相对较早的学生在身高乃至身体的免疫力和素质上都有一定的优势,而一部分发育较晚的学生可能身高较矮,身体素质也不如其他学生,这种身体上的差距会让一部分学生丧失进行体育锻炼的自信。无论是在奔跑速度还是其他体育锻炼项目上,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影响个人锻炼的质量。所以特殊时期的成长变化也会给部分学生带来巨大的困扰。

(二)难以克服的畏难心理

畏难心理是体育薄弱生群体普遍拥有的心理。生理方面给这部分学生造成了参与运动的局限:做相同运动量的练习,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做相同强度的练习,他们可能很难跟上,甚至无法达到其他学生的运动标准。这种体验,对学生个体来说是极其不愉快的,久而久之,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畏难的心理自然就产生了,这阻断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畏难心理常见于那些不自信、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具有一个共性,即过分在乎个人的成绩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心理会使他们不愿意积极表现,甚至在活动过程中极度在意自己的表现,甚至起到反效果,这会进一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更加质疑自己,甚至一些比较平常的体育训练都会成为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长期累积的自卑心理

因生理缺陷和身体条件限制等原因,体育薄弱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如体育课堂练习,可能达不到教师要求的常规标准,或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达成目标。这会形成一个不利环境:在主观上,体育薄弱生非常努力,但是由于生理缺陷和身体条件限制,他们在活动中力不从心,或者动作笨拙,或者不如别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效很小,这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还可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嘲笑,导致体育薄弱生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对体育锻炼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开始抵触体育锻炼,而不再锻炼又会让学生的身体和生理状况陷入更糟糕的恶性循环。

由于受到生理发展的影响,初中生在心理上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学生开始变得内向,这使得部分学生即便在体育训练上有困惑或者是有难处,也只会选择憋在自己心里,而不是向教师或家长倾诉。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没有得到很好的情感输出,反而会愈发郁结,加剧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信心。

(四)缺乏必要的运动技能

缺乏必要的运动技能是体育薄弱生长期缺乏体育锻炼造成的必然结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特别是群体性活动,如篮球、足球等,是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支撑的。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薄弱生,没有良好的学习运动技能的机会。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原因,在体育学习或者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不愉快”,而这种“不愉快”让他们不愿意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关注”下参与课堂学习或者课余锻炼,失去了体育学习和练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欠缺的运动技能越来越多,这种欠缺也把这部分学生拒绝在了体育锻炼的大门之外。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是导致体育薄弱生缺少必要运动技能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体质较好,平时喜欢运动,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会相对更好,在进行各种体育训练上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反之,一些平时不热爱运动、不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可能不够好,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会感到有压力,这种差距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此外,平时不热爱运动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上,出现身体的不适应或者是身体反抗的现象也更为常见,这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拒绝体育锻炼,甚至成为体育薄弱生。

二、体育薄弱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不管是从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考虑,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考虑,从改变体育薄弱生生理和心理现状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提升体育薄弱生中考学业成绩的视角考虑,改变体育薄弱生的现状,提升体育薄弱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都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学校体育教育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教会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使命。体育薄弱生是学校教育不能孤立、隔离的一个群体。学校要注意到他们的特殊性,考虑教育方式的合理性,提高体育薄弱生工作的有效性,以打破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体质差—体育差—心理差—不运动—体育更差—体质更差”的恶性循环。

(二)为中考成绩添砖加瓦

现阶段,体育考试已经纳入厦门市中考中,甚至占了30分的分值。每年数十万的学生参加考试,差之毫厘,就有可能失之千里。有效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这是体育对学生最直接、现实的影响。

三、体育薄弱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引导策略

(一)成功激励,帮助学生树立“改变的信心”

成功是诱发内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成功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的现实体验,继而产生追求这种“愉快”的强烈动机趋向。在引导体育薄弱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时,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还可以适当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完成“任务”挑战,让他们在能承受的强度或者练习量的前提下,感受到“体育锻炼并不是那么难”,如减量的仰卧起坐练习、较低配速的户外长跑练习等。

同时,教师还需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适当给予肯定和表扬,这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并且及时进行引导,通过测出来的数据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地坚持锻炼。

(二)区别对待,帮助学生制订合理训练计划

一项合理的、量身定做的锻炼计划,是促进学生长期坚持锻炼的必要保证。在体育锻炼上,体育薄弱生有太多的“欠账”,这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合理、科学规划自己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能力。特别是中考涉及的项目,这部分学生往往在不同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量身定做合理的锻炼计划,让学生可以科学锻炼,不断改善自身的现状。在制订计划时,教师要做到针对化、专门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训练计划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

对一些身体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加强基础训练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对一些身体机能天生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提高训练的难度,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体育训练的挑战性,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关心,有效拉近师生关系,为后期更好地鼓励和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埋下伏笔。

(三)家校沟通,创设家校共“促”的运动氛围

体育薄弱生的课余体育锻炼,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动员家长陪同学生一起锻炼,既能陪伴学生成长,也能够很好地创设家庭齐参与的良好运动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运动氛围。同时,课余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自觉性,需要学生家长能及时鼓励与监督学生,以保证锻炼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线上教学“宅家”期间,教师动员了部分学生的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每天的线上“打卡任务”,产生的效果甚至比教师的监督更加积极、有效:学生的打卡更加准时;练习完成质量更高;家长和学生一起锻炼的积极性高涨。再如,可以建立线上平台,让家长负责学生的课后运动监督,并且建立一种及时跟踪的数据平台,进行实时排名或者是实时通报运动量。通过这种紧凑节奏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帮助学生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

(四)现代技术手段,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信息时代,现代技术手段多种多样,一些手机App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参考,也能够吸引学生长久地坚持锻炼。如悦跑圈可以实现学生跑步的实时监测,引导学生每日打卡,直观呈现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运动量和状态。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App中建立部分学生参与的“跑团”,在“跑团”中每日发起跑步任务,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实时分享,也能够实现跟教师、同学的适时互动,在形式上给学生适当的新鲜感。又如,Keep等形式的软件,运动方式新颖,也很有实际操作价值,并且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多样化的训练。教师可以辅助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一种新兴的体育锻炼模式,也可以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游戏元素,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很多运动类App都会针对不同人的身体素质以及训练需求规定相应的训练任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体育锻炼的现代化、时代化,实现体育训练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把体育训练作为一种爱好。

(五)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到课余锻炼带来的成就感

适时的反馈,及时看到、鼓励学生的坚持和微小的进步,让学生看到坚持带来的改变,让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得坚持下去的动力。

基于体育薄弱生已经形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困扰,教师应当利用相对独立和能够自我把控的课余体育锻炼,让学生远离那些已经形成的“不愉快”,给学生创设相对“安全”的锻炼环境。最终,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改变体育薄弱生的现状,进而改善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现状,养成健康的运动和生活习惯。这个目标是可期的,但是实现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课余体育训练生理
丰富的课余生活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打破生理“平衡”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