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潘 袁
《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凝炼出教师核心素养的三大类型、八大素养:师德与理念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教育理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素养,包括知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综合素养,包括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研究素养、自主发展素养。这里提到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即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反思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教学中,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故本文从教师专业素养的角度讨论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素养。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反思是一种良好的专业品质,它不仅是个人思想的再生产,也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实践过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不少教育教学事件,这些都成为教师进行反思的素材。教师反思的对象一般是自己亲历的教学事件,自己本身也就成为研究的主体,因为是从本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的,这也是一种真实的研究和反思。换言之,反思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交往、对话、转换。
目前反思素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关于反思素养的内涵,有研究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素养是教师对教学反思进行经常研习逐步培养积淀而成的一种专业素养,也有的认为教师反思素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合体,要从系统上认识、结构上把握,以加速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进程。总体来说,教师反思素养是指教师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辩证性和批判性地思考教学事件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它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包括个人反思意识和个人反思能力两方面。
反思素养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反思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反思素养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需要留心自己教学中的各类事件,动用一切资源加以思考和批判,最终归纳、提炼出实践经验。比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反思,反思在教学开始前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以及教学过后的反馈,长期积累这些方面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反思素养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课堂中的情形可谓瞬息万变,一个新手教师与一个有五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相比,其判断力大相径庭。这种判断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后天个人对教学不断反思的积累。换言之,促进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需要加强教学反思来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最后,反思素养能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也是某一学科的专家、研究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教师除了教学之外的工作,更多是在钻研教材、教法、学法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的科研意识来源于自身的反思素养,无反思不成长,无反思不更新,只有走在反思的前面,才能提升自我的科研水平。
意识主导人的行为,有反思意识才会有反思的存在,从现象学的视野考虑,“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意识行为”,有反思必有意识的存在,反思意味着在特定情境中对自身的行为做出有意识的诊断和思考。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何以体现教师的反思意识呢?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标志有哪些?下文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四个方面的形成标志。
教育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培养目标,再制订教学计划,接着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然后实施,最后再进行评价反思,如此循环往复,进行每节课程的安排。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内容选取的适应性、活动方案的针对性、实施过程的有效性等是否有所思考,就决定了其在课后进行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如一些新入职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因自身教学经验不足,一开始只能把教学任务完成,课上也没有精力去反思教学过程,导致课后的反思不充分、不全面。有些教师则利用一些录音工具或者设备录制视频课,这样也能做到反思的及时性、有效性,能够总结不足,积累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反思的起点是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养成问题意识,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问题意识只代表有了想法,我们还要学会积累问题,并利用一切资源去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做到有效反思。教师如果开始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者心得等切身的教学事件,以辩证或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那么该教师已经形成一定的反思意识;如果能通过反思来促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和更新,可以说教师的反思素养正在不断提升。
各省、市、县、区以及学校在每个阶段都会组织教研活动,尤其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线上就能观摩课堂、研讨教学的便捷。许多青年教师纷纷主动参与这些科研活动,甚至加入了当地的名师工作室,虚心向前辈们学习请教,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就想方设法去争取。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鲜活个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也要做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走出课堂教学,多参与科研活动,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时代。教师既然能把握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反思意识比较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提到,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只增不减,而终身学习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以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故教师不能仅仅做一个只会教学的“教书匠”,更需要注重自我的修炼。一旦教师在行动上有了主动意识,比如经常看一些书籍刊物或搜索相关资料来充实自己,那么教师也就形成了自我反思的意识;但是这种课外的学习是否能真正提升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对反思的程度和有效性进行考量。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它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能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还能让教师沿职业规划的方向走得更坚定、更专业化。所以教师要通过多个途径来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来进行维度划分,教师方面可以从教学前分析(包括教学设备、教材、学生)、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实施过程、课堂评价方式等来一一分析各个环节;学生方面可以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这些维度来分析。对学生方面的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能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思考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分析原因,再进行整改。“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要在“教”中看“学”,在“学”中思“教”。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全面的反思,反思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否衔接得当、活动设计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顺利,教学后的反思要做到精准、全面,并且便于今后教学中的落地执行。
反思本身也是一种有效学习,所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其实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深度反思可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再拘泥于形式化、模式化的反思,比如可以由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重新审视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感受学习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经常会有意识地模仿有经验的教师,有经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己反思的深度。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观摩反思需要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思想,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反思。简而言之,深度反思力求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以相关理论作为指导,进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理论困惑,使理论和实践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让实践突破质的飞跃。
从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出发,杜威给教育下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不难看出,杜威强调教育就是要促进经验的发展和生长。借鉴杜威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的教育基本理念,我们同样可以迁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实践行为的反思。教师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来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切不可将原有的经验当成永恒不变的模式,固化自己的教学理念,应该将自己的思维始于困惑、混乱,结束于清晰、确定,使反思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确保经验的生长、理念的更新。
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观摩学习和交流分享也是自我反思的有效途径。要多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不断完善并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观摩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和反思,而非观摩。观摩之后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与执教者或者是参加活动的教研团队进行有效分析和交流,然后激烈研讨,批评与借鉴共存,通过这样的活动,达成人人有反思和收获的效果。反思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走马观花式地去欣赏优秀教师的课堂,而是要放开自我,将自己投身于更广阔的学习团队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互相分享和借鉴,如此才能做到反思水平的有效提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每天从事着创造性工作的教师来说,其能力和专业素养应该是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考量的主要部分。教师的职业成长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师本身坚持不懈的自我反思,才能使教师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在教师职业生涯中走得更长更远。